更新时间:2025-10-31

咱们当老师的,最怕啥?不是学生不听话,是明明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一考试,还是原地打转。你说你天天让他们背单词,默了三遍,可到头来,“apple”会写,“apples”就懵了;“go to school”记得住,“I go to school every day”就卡壳——为啥?
说白了,复习不是把课本翻两遍,再抄五遍单词表。那叫“机械搬运”,不是学习。
你看,咱们六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是一年级那个靠“跟读+模仿”就能混过去的年纪了。他们需要的是“理解+运用”。你要是还想着用“背诵课堂”来应付期末,那我劝你趁早换策略。不然,孩子考完试,知识全还给老师,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那咋办?咱不整虚的,直接上干货。
第一个问题:单词到底该咋复习?
很多人觉得,单词嘛,不就是记拼写?错!单词是活的,它有脾气、有搭档、有场合。你让一个孩子记住“run”,他能写出来,可问他“run fast”和“run away”有啥区别?他一脸茫然。
所以,别光按字母顺序背。咱们换个思路:按“生活场景”来分组。
比如,早上起床——wake up, get up, brush teeth, put on clothes;
上学路上——take the bus, walk to school, be late for class;
放学回家——do homework, watch TV, help mom with dishes。
你让孩子自己画一张“一天的生活图”,每个动作配一个词组,贴墙上。每天早晨看一眼,嘴里念一遍。不用死记,是“生活里自然冒出来”的记忆。
举个例子,我带过一个孩子,老把“eat breakfast”写成“have breakfast”,考试扣分。后来我让他录一段视频:“今天早上我吃了什么?
”他一边吃煎蛋一边说:“I eat eggs and bread for breakfast.” 三天后,他主动跟我说:“老师,我发现‘eat’和‘have’在早餐这儿差不多,但‘have’更常用。”——你看,他自己悟出来了。
这才是真正的掌握。
第二个问题:词组,为啥总记不住?
因为孩子们没搞懂:词组不是单词的堆砌,是“固定搭配”。就像咱们说“吃火锅”,没人会说“喝火锅”对吧?英语也一样。
“listen to music”不能改成“hear music”;“be good at”不能写成“do well in”(虽然意思像,但语法结构不同)。
那咋练?我有个土办法:让孩子当“词组侦探”。
每学完一个单元,发一张A4纸,左边写中文,右边空着。让他自己去课文里找对应的英文词组,划下来,标出页码。下次课,随机抽人:“你找到‘做作业’对应的词组了吗?”他答:“Page 23,do my homework。”——对了!他还顺手记住了出处。
这比你反复念十遍“do homework”管用多了。
第三个问题:句子怎么教?别再翻译了!
好多老师一讲句型,就开始:“这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停!别说术语,孩子听不懂。
你换成:“这句话是谁在干啥?谁是主角?干了啥事?结果呢?”
比如:“She went to the park with her dog.”
你问:“主角是谁?”
“She。”
“她干了啥?”
“去了公园。”
“带着谁?”
“她的狗。”
你看,一句话,三个信息点,孩子自己就能拆解。不需要“SVO”这个词,他们照样能造句。
我还见过一个绝招:让孩子演句子。
“现在你是小明,你刚做完作业,想看电视,你妈说:You can watch TV after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孩子立马表演:“OK,I’ll finish it now!”
然后转身假装写作业,边写边嘟囔:“Finish homework… then TV…”
这么演一遍,比抄十遍句子印象深得多。而且,孩子笑得前仰后合,学习成了游戏。
第四个问题:阅读难,咋破?
教材里短文越来越长,生词越来越多,孩子一看就头疼。怎么办?
别急着做题。先让他们“猜”。
你拿一篇短文,遮掉一半单词,只留关键词:“The boy ___ to the store. He bought a ___.”
让孩子猜:“went / apple?”
“ran / book?”
“bought / candy?”
猜完了,再打开原文。你会发现,孩子居然猜对了七成。为啥?因为他们不是在“读文字”,是在“读逻辑”。
阅读的本质,是预测+验证。你越教他们“查字典”,他们越不敢读。你越鼓励他们“大胆猜”,他们越敢开口。
还有一个小技巧:让孩子当“小老师”。
每人挑一段短文,自己读三遍,然后给同桌讲:“这段讲的是啥?主角为啥生气?最后怎么样了?”
讲不清楚的地方,两人一起回原文找答案。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比做十道阅读题都有用。
第五个问题:分层复习,不是放任不管
我知道,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单词拼不对,句子写不全。你逼他背,他哭;你骂他,他蔫。这时候,咱得低头看看:他需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少而精准”。
成绩差的孩子,咱别指望他能写作文。我们目标只有一个:让他能在试卷上拿到基础分。
那就聚焦三件事:
1. 四会单词,认得清、写得出;
2. 常见词组,能匹配(英汉连线题别丢分);
3. 简单句型,能套用(如:I like… / He goes to…)。
别的?先放下。等他能稳住这三块,再慢慢加量。
反过来,成绩好的孩子,咱也不能光夸“不错”,得给他“升级任务”:
“你能用这三个词编一个小故事吗?use, like, yesterday。”
“你能把这篇短文改写成‘第一人称’吗?试试看。”
这才叫因材施教。不是“优生多做题”,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节奏里往前走”。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复习,别忘了“错题本”是个宝藏。
很多孩子错题本,就是抄错题。没用。
我要求我的学生:每错一次,必须写三行:
1. 错在哪?(比如:I have a cat. 写成 I has a cat.)
2. 为啥错?(主语是I,动词不能加s)
3. 怎么记?(I am, you are, he is —— 记住:I和you是“异类”,不加s!)
就这么简单三行,一个月下来,错误率降了一半。
你知道为啥吗?因为他在“思考错误”,而不是“害怕错误”。
复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复习,是为了让孩子明白:
“哦,原来英语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字母,它是说话的方式,是生活的工具。”
你见过哪个孩子,会因为“我昨天吃了饭”这句话太难,就不吃饭了?
当然不会。
那为啥到了英语,我们就觉得“背单词=学英语”?
说白了,语言是活的。
你教得越死,孩子越怕。
你教得越生活,孩子越敢用。
期末快到了,别再盯着分数焦虑了。
问问你自己:
孩子下个月,会不会在超市指着苹果说“I want this apple”?
会不会在朋友圈发一句“I finished my homework!”?
会不会在周末跟你聊:“Mom, I watched a cartoon in English today, and I understood half!”
如果答案是“会”,那你成功了。
考试,不过是顺带的事儿。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英语,我能用。”
“我不是在背书,我是在表达自己。”
这才是复习,最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