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5
月考卷子发下来了,班上最高分91分,我们班91分,差了四分。不是分数低得离谱,是低得让人心里发沉。不是学生笨,是他们没机会“看见”语文。
第一题,大写字母默写。P和Q分不清,不是手抖,是从来没人教他们,字母不是考试的符号,是查字典的工具。第二题排序,有人排好了,没数个数,丢了分。不是粗心,是他们从没被要求“做完一件事,要回头看一眼”。第三题生字,礼炮、追逐、野菜、焰火,错得最狠。这些词,不是课本上的字,是生活里的事。
可有多少孩子,真见过野菜长在田埂上?真听过焰火在夜空炸开的那声闷响?他们背得出“追逐”的拼音,却说不清“追”是跑着赶,还是站着等?
第四题前后鼻音,选对了。第五、六题,考的是生活经验。题目说“棉花开在什么时候”,学生答“春天”,因为老师讲过。可他们没见过棉桃裂开时露出的白絮,没摸过晒在竹匾上的棉花,不知道那味道像晒干的云。菊花,他们只在画册里见过,没闻过秋风里那股清苦的香。语文课本里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隔着一堵墙。
墙那边,是老师讲的;墙这边,是他们过的生活。可语文,本该是那堵墙的砖。
第九题加标点,两个逗号丢了,有人直接空着。不是不会,是没觉得“标点”是句子的呼吸。句子不是一串字,是说话的节奏。你说话,会一口气说完吗?不会。你停顿,是因为要喘气,是因为要让人听懂。可他们从没被要求,把一句话,说成一句人话。
第十题,语句连贯。有人写得像拼图,词对了,但顺序乱,意思断。这不是语法问题,是阅读量的问题。他们读的,是练习册,是题库,是老师划的重点。不是书。不是一本摊在膝盖上,翻得卷了边的《草房子》,不是睡前妈妈念的《小王子》,不是爷爷讲的“从前有座山”。
他们没在字里行间,听过心跳,没在沉默处,感受到情绪的起伏。语文的连贯,不在语法书里,在翻页的声响里,在灯下读到一句“他哭了”时,自己眼眶也热了的那一刻。
第十一题,选词连句。有人直接抄词,一个字没改。不是懒,是他们没被允许“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语文不是填空,是表达。你今天早上没吃早饭,是因为妈妈出门早,还是因为你昨晚熬夜打游戏?这两种原因,说出来,是两种句子。可考试只认“因为……所以……”的模板。
阅读题,有人一分不丢,有人全军覆没。不是智力差距,是有没有在文字里活过。有人读《背影》,想到的是父亲的背影;有人读的是“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前者心里有温度,后者脑子里有考点。
一题,写感恩。格式全错,没人知道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收。不是不懂感恩,是没人教过他们,怎么把心里的话,写成一篇有人读得懂的作文。感恩不是“谢谢老师”,是“那天雨大,您把伞全偏到我这边,自己湿了半边肩,我回家后,悄悄把您的外套晾在暖气片上”。
语文不是背课文,是过日子。
不是记“野菜”的写法,是认识田埂上那棵带刺的灰灰菜。
不是会写“追逐”,是知道奔跑时风从耳边呼呼刮过的感觉。
不是背标点符号的规则,是明白一句话说到一半,为什么该停一停。
我们总说学生基础差,可基础不是拼音和字词,是他们有没有见过生活。
我们总说要提高综合能力,可能力不是刷题刷出来的,是读过书、走过路、问过问题、哭过笑过,慢慢长出来的。
学校里事多,老师忙,家长只看数学和英语的分数。语文,像角落里的一盆绿植,没人浇水,也不指望它开花。可它长着,悄悄地,把根扎进土里,等有一天,孩子需要它时,它能撑起一片阴凉。
现在的孩子,能算出复杂的方程,能背下几百个英语单词,可他们写不出一句“妈妈的手,比去年更粗糙了”。这不是语文的失败,是我们把语文,从生活里抽走了。
考试恢复了,压力又来了。可别再用分数,去量一个孩子的灵魂有多深。
语文的根,不在试卷上,在灶台边,在菜市场,在雨后的泥土味里,在爷爷讲的老故事里,在孩子第一次为一只死去的小鸟,默默挖了个小坑的时候。
我们教语文,不是为了让他们考高分。
是为了让他们,有一天,能说出心里的话,不憋着,不慌着,不藏着。
别再问“为什么语文分数低”。
该问的是:
他们,有没有真正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