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一次语文课堂的生动实践与家庭启示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礼仪

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一次语文课堂的生动实践与家庭启示

更新时间:2025-09-02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小故事。这堂课的主题是第23课《看浪花》,一篇略读课文。作为老师,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这次,我下定决心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

结果,这堂课不仅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力,也给了我许多关于教育的启发。如果您是家长或老师,相信这个故事能带来一些实用的思路。

课堂开始前,我做了简单的导入,激发孩子们对大海和浪花的兴趣。接着,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逐字讲解,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他们。我组织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4到5人,布置了三个具体任务:第一,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第二,解决小组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仿照课文写一小节新内容,并画出心中的浪花。

这些任务看似简单,却涵盖了识字、思考和创意表达,能全面锻炼孩子们的能力。

说实话,让二年级的孩子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我心里有点忐忑。分组合作学习对他们并不陌生,但这次我引入了一个新工具——研究记录表。表格上需要填写时间、课题、组别,还设定了组长、记录员、噪音控制员、时间控制员和小组发言代表等角色。以前,这类表格通常在四年级才开始使用,我担心孩子们不会用,甚至浪费时间。

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拿到表格后,很快填好了所有信息。他们没等我解释,就自然地分配了角色:有的孩子主动当组长,有的自告奋勇做记录员。这让我明白,孩子们天生有合作的本能,关键是我们是否给了他们机会。

第一节课开始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有的指着生字卡片大声朗读,有的在纸上画着问题,还有的讨论着浪花的样子。我站在一旁,尽量不插手,只默默观察。很快,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小组在认读生字时卡住了,比如“哗”字的发音;有的小组争论不休,不知道该选谁当记录员;

还有的小组画浪花时太投入,忘了时间。我提醒自己:这是学习的过程,不能急于纠正。一节课40分钟,转眼就过去了,但大部分小组只完成了一半任务。看着进度,我有点着急:正常一课时能讲完的内容,现在用了两课时还没结束。但转念一想,如果孩子们能通过这次体验学会如何合作、如何解决问题,这点时间花得值。

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继续合作学习。这次,我更注重引导而不是干预。孩子们明显熟练了许多:一萱小组最先完成所有任务,他们用图画展示了浪花的形状,还编了个小故事;子佳小组紧随其后,他们的仿写让我眼前一亮;伊诺小组也很快跟上。二十分钟后,8个小组都交上了成果,只有3个小组还在努力。

我先检查生字认读,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准确读出,只有个别孩子需要再练习。接着,我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仿写和画作。教室里充满了惊喜的“啊”“呀”声——孩子们被同伴的创意深深吸引。

其中,子佳小组的作品特别打动我。他们仿写的诗句是:

我想让海水变石油,

工业农业都需要。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大手,

推动汽车跑天下。

这首小诗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把浪花比作“大手”,既贴合课文主题,又融入了生活常识。孩子们评价时,一致选它为最佳。宗琛小组的仿写也很棒,他们写道:“浪花跳进小鱼嘴,海洋妈妈笑微微。”这些作品证明,当孩子们自主思考时,创造力会自然迸发。

回顾这次课堂,我有几点深刻的体会。首先,合作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搭建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研究记录表的角色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组长协调进度,记录员整理想法,噪音控制员维持秩序。这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其次,进度慢一点没关系。

第一节课只完成一半,我曾担心效率低,但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会了提问:“这个字怎么读?”“为什么浪花是白色的?”这些自发的问题,比直接给答案更有价值。最后,成果评价要让孩子参与。我请全班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孩子们认真倾听、互相点评,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沟通课。

作为教育者,我们常陷入一个误区:总想快点教完知识点,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这次实践告诉我,让孩子“做学习主人”不是口号,而是具体行动。当他们自己认读生字时,识字能力在提升;当他们讨论问题时,思维在碰撞;当他们仿写诗句时,语言表达在进步。这些能力,远比一节课的内容更重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

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地分享作品,我确信:花时间培养学习方法,比赶进度更有长远意义。

那么,家长朋友们,如何把这种合作学习带入家庭呢?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复杂工具。比如,孩子做作业时,您可以提议:“我们来当小组,你当小老师,给我讲讲这道题。”或者阅读故事后,让孩子和兄弟姐妹分组:一人读、一人画、一人提问。重点是让孩子主导过程,您只做支持者。

记住,家庭不是课堂的延伸,而是培养习惯的土壤。当孩子说“妈妈,我来安排时间”,别急着否定,试试让他们规划半小时的学习任务。过程中,难免有混乱或错误,但这些正是学习的机会。就像课堂上,孩子们填表格时出错,我只说:“再想想,角色怎么分工更公平?”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家庭教育中,合作学习还能解决常见难题。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拉,与其催促,不如设计小组任务:让孩子教玩具熊识字,或和父母比赛仿写句子。孩子会更投入,因为他们在“教”别人。又如,孩子遇到难题想放弃,您可以引导:“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查资料,一组讨论方案。”这样,压力变小了,合作精神也培养了。

关键是从小事做起,别追求完美。今天孩子只完成仿写,明天能加个图画,就是进步。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慢慢积累的习惯。

这次《看浪花》的课堂,也让我反思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常把“学习”等同于“做题”,却忘了学习可以是画浪花、编儿歌。孩子的世界充满诗意,家长不妨放下焦虑,和他们一起玩中学。比如,周末去海边,让孩子观察浪花并描述;或在家用彩纸剪出浪花,边做边聊课文内容。这些活动不花一分钱,却能加深理解。

重要的是,家长要当“参与者”而非“监工”。当孩子画浪花时,您可以说:“你画的大手真有力,能推动什么呀?”而不是“画得不对,浪花是弯的”。尊重孩子的视角,合作才会真正发生。

回到课堂,那8个完成任务的小组中,有2个表现突出,但其他小组同样有收获。一个孩子说:“我当记录员,记住了所有问题。”另一个说:“我们小组一起读生字,我认识了‘石油’这个词。”这些微小的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它提醒我们:评价学习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家庭教育中,别只盯着分数,多问问孩子:“今天你和谁合作了?”“你帮别人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教育是慢的艺术,合作学习更是需要耐心。那天课后,有家长问我:“这样学,考试能考好吗?”我笑着回答:“当孩子学会自己找方法,考试只是水到渠成。”事实证明,期中考试时,孩子们对《看浪花》的理解远超往年——他们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课文,还能联系生活举例。这说明,能力培养好了,知识掌握自然扎实。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的角色不是“搬运工”,把知识塞给孩子,而是“脚手架”,在需要时提供支持,然后悄悄撤走。

如果您想尝试合作学习,这里有几个实用建议。第一,任务要具体可行。比如“仿写一小节”比“发挥创意”更清晰;在家可以设“一起整理书包”的小目标。第二,角色分工要轮换。让孩子今天当组长,明天当记录员,避免固定位置;家庭中,轮流负责晚餐准备或故事朗读。第三,留出反思时间。

课堂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说说“合作中我学会了什么”;家庭里,睡前聊聊“今天和谁合作最开心”。这些小习惯,能让孩子内化合作精神。

我想说,教育最美的风景,是看到孩子眼睛里的光。那天,子佳小组分享仿写时,全班安静倾听,随后爆发出掌声。一个平时害羞的孩子站起来说:“我也想试试!”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它让孩子从“我不会”变成“我们一起”。作为大人,我们不必追求完美课堂或满分试卷,只需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成长。

当他们学会合作、学会思考,未来的路会走得更稳。

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不妨从明天开始: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合作发生。或许是一次家庭作业的小分组,或许是一个简单的角色游戏。记住,孩子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当浪花拍打海岸,它推动的不只是船只,还有成长的可能。让我们一起,做那个安静的守望者,看孩子们在合作中扬帆起航。

相关文章
  1. 初中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地图:理解、陪伴与学习重构
  2. 价格谈判中的沟通艺术:如何与孩子讨论学习投入与回报
  3. 如何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价值观
  4. 家长会后,我学会了这样陪孩子学习
  5. 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小学生数学报谈起
  6. 初中家长如何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同行者
最新文章
  1.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篇
  2. 期中考试别慌!这份“实战派”复习指南,让你稳稳拿分不熬夜
  3. 语文不是背课文,是过日子
  4. 一年级语文怎么学?家长和老师都在做的5件小事
  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
  6. 教研组线上教学方案
  7.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背单词时,总爱把“基因诊断”和“机顶盒”混在一起念?
  8. 初中数学如何考到110分以上?
  9. 老师我想对您说作文
  10.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整式教案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