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4
冬天,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魔力。它能让人缩在被窝里不愿起床,也能让人站在雪地里静静发呆。在古诗的世界里,冬天更是被赋予了千变万化的意义。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两首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暗藏深意的古诗——王安石的《元日》和柳宗元的《江雪》。
这两首诗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里,表面看只是两首描写冬景或节日的古诗,但如果你愿意多走一步,走进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你会发现:原来短短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人生起伏。
我们先来看王安石的《元日》: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尤眨
>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的是春节。你有没有在除夕夜听过爆竹声?有没有闻过家里煮屠苏酒的香味?有没有看父母在门上贴新对联?这些细节,王安石都写进去了。但如果我们只把它当成一首“描写春节风俗”的诗,那就太小看它了。
王安石是谁?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主导者。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阶段。宋神宗支持他的改革,朝廷上下推行新政,社会面貌正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过春节,他看到的不只是热闹,更是一种“万象更新”的象征。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表面上说的是换春联,实际上暗含深意。桃符是古代挂在门上的辟邪物,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用“新桃换旧符”来比喻破除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这不是简单的节日描写,而是一次充满信心的政治宣言。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除夕之夜,京城灯火通明,爆竹声此起彼伏。王安石站在窗前,看着家家户户点亮灯火,换上新联,心里想的不是“过年真热闹”,而是:“我们的国家,也该像这样,把陈旧的东西换掉,迎来新的气象。”
所以,《元日》的热闹,不只是节日的热闹,更是一个改革者内心充满希望的外化。
再来看柳宗元的《江雪》:
>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像一幅极简的水墨画。你几乎能感受到那种冷:山里没有鸟,路上没人影,天地一片白。只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坐在小船上,在雪中垂钓。
这首诗写得极静,静到让人有点发慌。但你知道吗?这首诗背后,藏着一个被贬官员的悲凉人生。
柳宗元年轻时也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参与了“永贞革新”,想通过改革让国家变得更好。可这场改革只持续了几个月就失败了。支持改革的皇帝被废,柳宗元和其他几位大臣被贬到偏远地区。他被派到湖南永州,一去就是十年。
永州在当时是荒凉之地,气候湿冷,生活艰苦。更让他痛苦的是,朋友一个个离去,有的甚至被害。朝廷里还有人不断找他的麻烦。在这种环境下,柳宗元写下了很多诗,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坚持。《江雪》就是其中之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位老翁,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他就像那个在大雪中钓鱼的人,明知鱼可能不会上钩,天气冷得让人发抖,但他还是坐在那里。这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一种姿态:哪怕全世界都沉默了,我依然选择坚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当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你还在坚持做一件事?那种感觉,就像站在雪地里,四周空无一人,只有你自己。
柳宗元用最冷的景,写出了最热的情。这份“热”,不是热情,而是信念的温度。
你可能会问:一个写春节的热闹,一个写冬日的孤寂,这两首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篇课文里?
其实,这正是编者的高明之处。
《元日》和《江雪》像是两面镜子,照出了人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个是顺境中的希望,一个是逆境中的坚守。王安石在春风得意时写下对未来的期待,柳宗元在人生低谷时写下内心的执着。他们都在用诗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诗人,本质上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有理想,都想为国家做点事,都尝试过改变现状。只不过,一个得到了支持,一个遭遇了打击。
这就像我们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你考试考得好,老师表扬,家长开心,你觉得自己什么都行——那是你的“元日”时刻。可有时候你努力了,成绩还是不理想,同学不理解,连自己都怀疑——那是你的“江雪”时刻。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处在哪个时刻,而是你能不能像王安石那样,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继续前行;能不能像柳宗元那样,在逆境中不放弃,守住内心的那份坚持。
很多孩子学古诗,目标只有一个:背下来,默写对,考试不扣分。但如果我们只把古诗当作考试内容,那就错过了它最珍贵的部分。
古诗是古人写给时间的情书。他们把情绪、思想、人生经历,压缩成几十个字,留给后人读。我们读《元日》,不只是读春节的热闹;我们读《江雪》,也不只是读下雪的寒冷。我们在读的是:一个人在特定时刻,如何面对世界,如何安放自己。
你可以试着这样读古诗:
1. 先读画面: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有什么声音?什么颜色?
2. 再读心情:诗人写这些景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是开心?难过?坚定?迷茫?
3. 最后读自己:我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感觉?如果我是诗人,我会怎么做?
比如读《江雪》,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我在大雪天独自一人,我会选择回家取暖,还是坚持做一件事?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曾经“独钓寒江雪”。
如果你是家长或老师,想帮孩子真正读懂这些诗,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 讲背景故事:不要一上来就让孩子背诗。先讲讲王安石变法是怎么回事,柳宗元为什么被贬。孩子听懂了故事,诗就不再枯燥。
- 联系生活:问问孩子:“你有没有过特别开心或特别难过的时候?那时候你最想做什么?”把诗和他们的生活连起来。
- 画画或表演:让孩子根据《元日》画一幅春节图,或者根据《江雪》演一演那个钓鱼的老翁。动起来,记忆更深。
- 写自己的“诗”:鼓励孩子模仿这两首诗的格式,写一首自己的小诗。比如《我的星期一》:“书包重如山,早餐没吃完。教室铃声响,困意扑面来。”——这不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这两首诗还悄悄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学习的道理: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没人看见的时候”。
王安石在朝廷上推行改革,很多人支持他,这是“被看见”的成功。而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写诗、读书、思考,没人鼓掌,没人表扬,但他没有停止。这种“看不见的努力”,反而更珍贵。
学习也是一样。考试考得好,是结果;但真正决定你能不能走得远的,是你在没人监督时,是否还在看书、做题、思考。那个在寒江上独钓的老翁,其实象征着一种学习态度:不为结果,只为过程;不为掌声,只为心安。
下次当你觉得学习很累、想放弃的时候,不妨想想《江雪》里的那个身影。天地那么大,雪那么冷,他都没有走,你又何必急于收竿?
《元日》和《江雪》,一首热,一首冷;一首亮,一首暗;一首向外奔放,一首向内沉静。它们像一对阴阳,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图景。
我们不可能永远处在“元日”的喜悦中,也不可能一直陷在“江雪”的孤寂里。但我们可以从这两首诗中学到:
- 在顺境中,要像王安石一样,心怀希望,推动改变;
- 在逆境中,要像柳宗元一样,守住本心,静待转机。
古诗不是老掉牙的古董,它是活的。它能穿越千年,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你读懂了《元日》里的希望,和《江雪》里的坚持,你就已经从这两首诗里,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火种。
下一次读古诗时,别急着背。停下来,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在想什么?如果他活在今天,会发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也许,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其实离你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