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更新时间:2025-03-03

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便于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在那儿狗叫什么!”

        这个例子中,“狗”是名词,放在动词“叫”前面,这个“狗”明显不是“叫”这个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对“叫”这个动作的修饰和形容,所以这个“狗”是状语,可以理解成“像狗一样”,所以这个“狗”就是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下面就具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

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

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

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分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翻译成:在东(南、西、北)边的市场……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分析: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 秦韩为一以南乡 楚 ,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

分析:名词“庙”修饰动词“祠”,译为“在庙里”。

4.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名词“善地”(意思是好地方),作状语,译成“在好地方”。

5.“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

5.“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名词“廷”(意思是朝廷),作状语,译成“在朝廷之上”。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水源”(意思是水的源头),作状语,译成“在水的源头之处”。同时,这句话又是省略句,省略“于”,也是状语后置,正常叙述是“(于)水源林尽”。

三、表示行动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注意和“表示处所”的区分。

举例: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分析:“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分析:“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3.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四、表示工具、方式

这类名词状语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翻译时,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2.学而时习之。(《论语》)

分析: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面”(原意是脸)在这里解释为“当面”,表示“刺”(批评)的方式。

4.正德祈禳,神木为移。(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分析:“正德”(原意是德行)在这里解释为“用端正德行的方式”,表示动词“祈禳”(意思是祈祷消灾)的方式。

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

分析:名词“船”修饰动词“载”,作状语,表示“载”的工具,译为“用船……”。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宋 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名词“舟”修饰动词“行”,作状语,表示“行”的工具,译为“用舟 ……”。

7.得佳者,笼养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分析:名词“笼”修饰动词“养”,作状语,表示“养”的工具,译为“用笼子……”。

五、表示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注意不要和表比况用法混淆。

举例: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兄”本为名词,用于动词“事(对待)”之前,充当状语成分,可译为“当作(像)兄长一样”。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分析:“隶”为名词“奴仆”,用于动词“使”(使唤),可译为“像奴仆一样……”

六、表示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名词活用充当。翻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举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分析: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意思是“带着”),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2.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分析:名词“岁”(意思是年),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3.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分析:名词“日”(原意是“天”),作状语,表示“贵”的频率,可以翻译“一天比一天……”

七、表示时间

这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

举例: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分析: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翻译为:早上辞别……晚上留宿……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分析: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表示“往”与“归”的时间。翻译为:早上去,晚上回。

要点:名作状的情形,名词前可以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

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由此可见,凡...

       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

相关文章
  1. 初三英语期末必看:可数名词变复数的“变形金刚”全攻略(附独家记忆口诀)
  2. 常用口诀:有趣的名词变复数
  3. 名师指导托福语法技巧:名词的复数形式
  4. 名词复数的规则变化
  5. 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
  6. 定语名词的复数
最新文章
  1.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基础知识训练篇
  2. 期中考试别慌!这份“实战派”复习指南,让你稳稳拿分不熬夜
  3. 语文不是背课文,是过日子
  4. 一年级语文怎么学?家长和老师都在做的5件小事
  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
  6. 教研组线上教学方案
  7.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背单词时,总爱把“基因诊断”和“机顶盒”混在一起念?
  8. 初中数学如何考到110分以上?
  9. 老师我想对您说作文
  10.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整式教案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