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亲子沟通”原来可以很简单,别再与孩子为敌了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心理教育

“亲子沟通”原来可以很简单,别再与孩子为敌了

更新时间:2024-10-17

在对积木育儿后台问题的梳理中我们看到,大量的亲子沟通困境,多是因父母的方式不当,导致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尽管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可以各不相同又各显神通,但是好的亲子沟通,一定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之上: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下面,从两个具体的亲子沟通案例说起,看有效的亲子沟通,到底是什么样的。

案例一:

妈妈在做饭前,问孩子:“想吃土豆还是西兰花?”

(给孩子适度的选择机会,为孩子挑食尽量减少借口,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这里没有宽泛地问:“你今天想吃什么?”因为若孩子说出的选项是你不能满足的,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斗争。)

孩子说:“喜欢吃土豆。”于是妈妈就做了土豆。可是做好之后,孩子尝了一口,觉得不喜欢,又说想吃西兰花了。

这时,妈妈说:“现在我也没有办法把土豆变成西兰花了,如果你现在不想吃,先玩去吧,等到晚餐再说。”

(一般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父母肯定会冒出一股无名火上来,批评数落就开始了。这种指责说到底就是出于对孩子“出尔反尔”、“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愤怒。

这些批评指责也完全不能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或者畏惧。

而这位妈妈的回答,高明在于,平静接纳了孩子的“反复”,既尊重了孩子的决定,也坚守了自己的底线。)

很快,孩子玩饿了,跑过来找妈妈:“妈妈,我饿了。”

妈妈安慰道:“午饭时间已经过了,我相信你能坚持到晚饭。”

(一般孩子喊“饿”的时候,父母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忙不迭地给孩子准备吃的,放弃自己前面的坚持;一种是对孩子冷嘲热讽:“不是你自己决定不吃的吗?这么快就饿了?”

前者会毁掉规矩,后者则直接诋毁了孩子和他做决定的权利。案例中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好,保持情绪的平和,自然地让孩子体会到自己选择的自然结果。)

分析:

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就更考验父母了。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最好是给以共情,比如一个拥抱和亲亲,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然,如果孩子还小,在4岁以前,可以适当地调节规则,尽量将规则调控到妈妈和孩子都能接受的合适的范围内。比如,孩子实在饿了,可以考虑将晚餐提前一个小时,或者可以吃少量水果(午餐和晚餐之间的水果加餐)等。给孩子建立规则要有弹性,孩子年龄越小弹性越大,孩子越大弹性越小。

如果妈妈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孩子以后可能还会试探妈妈的规则底线,但几次之后就会遵守这个规则了。这样的管教方式,也许没有前两种方式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会马上让孩子服从或者满意,但是长期来看,孩子会渐渐将习得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父母温和而坚定,孩子会逐渐将这种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案例二:

孩子感冒咳嗽了,可是不肯吃药。奶奶看着着急,说:“都咳成这样了,还不快把要吃了?”孩子还是不吃,走开了。奶奶拿着药追上去,说:“你吃不吃?你再不吃我就要灌药了!”孩子有点害怕,但是看着奶奶手里的药,还是没有吃的意思。

妈妈回来了,换了种方式跟孩子沟通。

妈妈先温和淡定地说:“宝贝,妈妈想跟你一起讨论下吃药这件事儿,妈妈保证不生气,你愿意跟妈妈谈谈吗?”

孩子同意了。

(孩子愿意讨论,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如果孩子不情愿,不要勉强,可以跟他说换个时间再聊这件事。)

妈妈问:“对于吃药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能告诉妈妈吗?”

孩子说:“药太苦了,我不想吃。”

妈妈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嗯,药太苦了,你不想吃。妈妈能理解你的感受。不过,妈妈的感受和你不一样,你想听听妈妈的感受吗?”

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你不想吃药的时候,妈妈感觉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找到我们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要不,我们一起玩个头脑风暴的游戏,看看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吧?”听到玩游戏,孩子很兴奋地说答应了。

然后,妈妈找来本子和笔,写下,头脑风暴。

妈妈问:奶奶喂药,你不想吃时怎么办?

孩子:我想到一个办法,画画!

妈妈把这个办法写下来。

孩子:我又想到一个办法,煮生气汤。

妈妈:好啊!我也想到一条,在药里加点糖!

孩子:我也想到一个,在药里加点蜂蜜!

妈妈:吃完药后吃一颗冰糖,或含在嘴里一起咽!吃完药马上喝口水!

孩子:吃完药后吃一小块巧克力,然后马上喝口水!

妈妈:看,我们一共想到了7个办法,现在我们选出一个咱们俩都能接受的方法吧!

孩子:煮生气汤!

妈妈:吃冰糖!怎么办,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孩子想了想,说,我选择吃巧克力。然后,在“吃巧克力”上打了个钩,在“煮生气汤”上打了个叉!

妈妈:咱们这一周都要吃药,我们先用这个办法试试,一周以后再来看看!

孩子:为什么是一周?

妈妈:要吃一周药啊!我去拿巧克力!

孩子很高兴地点点头,很快地喝完了药。

分析:

整个沟通过程中,妈妈承认了孩子有不同意见的合理性。但是,她发起了另外一个沟通的重要方式:协商。通过商量,参与规则制定,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事情一下子就容易了。

如果按照孩子奶奶的做法,到最后可能就真的只能灌药了,或者孩子极不情愿地在奶奶的恐吓下喝下了很苦的药,但是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会受到伤害。

妈妈的做法虽然需要跟孩子磨合较长时间,但是长期来看,对孩子的自我成长帮助却很大——妈妈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引导,也会渐渐地内化到孩子的思维当中。这种合作共赢的思维,也是在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章
  1.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沟通技巧
  2. 初三的孩子家长怎样跟孩子沟通
  3. 当孩子开始顶嘴:如何用理解和引导重建亲子沟通
  4. 高三家长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这4点请注意!
  5. 破解初中生逆反密码:与青春期孩子建立心灵桥梁的沟通艺术
  6. 15岁的女孩子叛逆期该怎么沟通呢
最新文章
  1. 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激发学生兴趣的实用方法
  2. 初中生如何安排数学学习,初中生如何有效安排数学学习以提升成绩?
  3. 高中数学学习,这8款工具真能帮上忙
  4. 高中数学进阶公式有哪些?必学重点公式总结
  5. 高中数学里那些真正管用的等式,别再死记硬背了
  6. 小学生怎么考数学证书呢,小学生如何考取数学证书?
  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篇
  8. 初中生物怎么学?抓住这三点,孩子成绩自然提升
  9.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咏鹅》案例篇
  10. 英语口语考试别怕,这8类话术让你自然接得住话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