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23
1.了解本省现行的高考制度和高考改革情况,掌握每年本省的招生基本情况(含当年报考人数、文、理科的报考比例和主要院校的招生人数);
2.了解当今主要高校文、理科的一般专业和新专业的设置走向以及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了解平行志愿填报的基本原则和某些误区;
3.了解高三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高考科目、学校课程开设情况、高三学生学习要求、生活要求、考试要求等);
4.简要摘录今年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主要专业的招生计划数以及专业的最低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
5.了解自己小孩的学习现状(在文科或理科的全级排名位置、主要优势和弱势、目前的主要存在问题和成因,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6.在沟通交流方面父母要学会借力,主动、持续地和小孩的班主任以及其他科任老师保持联系,随时把握小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以此作为和小孩沟通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借助小孩同学的同伴教育作用,在正面上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7.从现在开始,就要和小孩一起设定一个未来的奋斗目标。目标的设定要适度,计划要可行,措施要落实。起点不要太高,要求不要过分,一步一个脚印。
8.创造较好的家庭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父子(母子)关系;
9.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小孩和对待自己,对小孩要多点耐性,多点鼓励、,多点沟通;
10.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把握方向,宏观引导,微观关注,和谐相处,携手同行。
“感觉到孩子很紧张,我该怎么办?”“孩子从考场出来时,脸上的表情不太好,我该不该问问呢?”高考开始了,部分考生家长们心里的各种焦虑、纠结也一并涌现。
“我们发现,学生考前、考试中心理紧张的,很多都和家庭有关。”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李老师在广州一所示范性高中担任心理老师已有多年。他发现,很多时候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到最后都变成是给家长做辅导。因此他指出,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高考环境,应该首先从家庭氛围开始,建议家长在高考这几天“放手”,让孩子自己把握,生活上不要做过多的改变,“一切如常”的气氛能让孩子更好地发挥。
谈到高考生心理调适问题,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李老师建议,家长首先应该让自己放松,对孩子要有信心,同时适当调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期望值太高了,脱离了孩子水平的实际,父母本身就会出现挫折感,会让孩子感受得到。另外,父母自己的眼光也应该放远一些。现在的高考已不像以前那么‘一考定终身’了,以后还会有很多的机会。”
孩子从考场出来后,家长最想知道的问题一定是孩子考得怎么样,但最好不要问诸如“作文写完没有啊?”“题目难不难啊?”“填空题都会做吗?”之类的问题。如果问到的是孩子刚好没有答好的部分,难免会使孩子重新陷入当时焦虑的感觉,影响下一科的备考。“我们一直主张考生‘考一科,放一科’,主张学生之间、老师和家长都尽量不要问。”
如果孩子出考场后,主动跟家长谈起自己准备得不好、发挥得不好,家长自己也要保持冷静,切莫责怪孩子——可以告诉自己和孩子,已经考完、交上去的试卷,就是已成的现实,应该接受,“告诉孩子把高考当做一种体验,不要把它当做最终的目的。”
作息如常莫刻意别太含蓄抱一下
对于考生紧张的原因,李老师表示有几种不同类型,一是准备不足、心里发虚,二是对自己期待值过高,三是担心自己心理素质不过关,结果越怕越成真,进考场后就头脑空白。
他建议家长,如果孩子准备不足,告诉孩子“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尽自己的能力,做能做的题,毕竟高考中有80%的题都是基础题”;如果孩子是担心自己会“怕”,进考场前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做做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心理暗示(心里默念“我挺得住”、“我可以的”等等),按摩一下虎口、风池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的放松效果,提醒孩子卷子发下来后心里先不要去想后面的大题,按部就班地从简单的题开始做。
李老师提醒,如果孩子入考场前紧张,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都相信他,即使考得不好,也会支持、理解他。“中国人表达感情一般比较含蓄,但这个时候如果给孩子一个拥抱,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父母对他的支持,效果会很好。”
有的家长在考场周边酒店租了钟点房给孩子午休。李老师表示,孩子几年下来都已经形成固定作息规律,没必要专门租房给孩子休息。如果午休时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睡不着,也让他们静静地躺一躺,看书或听轻音乐。“最重要的还是按照孩子习惯的、有效的方式来休息。”
刻意关注添压力父母淡定儿轻松
李老师还建议,考试两天里考生家庭应保持正常生活,“平时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太过于做作,孩子平时是自己回家的就让他自己回家,是住宿的就继续在学校住,家长该上班的也别专门请假接送、陪考了”。他表示,这些生活上的改变,从好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关怀”,但同时也在传递一个心理暗示:爸爸妈妈希望你考试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这些过度的关心对他来说就是负担了。
有的家长在这两天生怕自己对孩子备考“使不上劲”,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饮食上也花费许多心思。“其实,回归正常就是最好的,如果家长确实要想办法表达一些关心的,稍微调整、注意一下营养搭配就可以了,比如水果蔬菜、清淡的汤。不要大鱼大肉,否则可能让孩子连吃饭都觉得有负担。”
典型一:家长打探各类高考信息
“记者同志,我特别想知道三年前高考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和各个高校的录取分数线?”4月25日一早,皇姑区的赵女士在女儿上学后,悄悄地给记者打来了咨询电话。
电话那端赵女士很心急地表示,因为今年是第一年采用“3+小综合”的形式,与三年前的形式一样。她担心参照去年大综合的批次录取分数线不够准确,所以近段时间她一直在四处打探省内三年前的录取批次。
典型二:去学校了解孩子学习情况
刘先生的女儿今年是第二次参加高考。他告诉记者,他其实比孩子还紧张,很担心女儿再次失误。为此,他去学校咨询过老师,去医院咨询过心理专家。刘先生表示,考虑到直接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会给孩子添压力,他就悄悄给学校老师打电话或是去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
班主任:很多家长打探孩子成绩
不少班主任反映,很多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或是来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都是背着孩子的。沈阳二中高三班主任于宝山老师告诉记者,家长打探孩子成绩没有意义,只是寻求心理安慰而已。如果打探孩子成绩是想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大学,那不必这么着急。
专家:打探成绩若孩子知道会更糟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室张思宁主任表示,家长秘密打探孩子们成绩不应该,一旦孩子知道后,对孩子的影响会更糟。家长背着孩子打探成绩,不仅不尊重孩子,而且是不信任孩子。孩子知道后压力反而会更大。张主任建议家长,让孩子独立面对高考,父母应从心理上放弃对孩子成绩的“特殊关注”,并相信孩子的能力。
广雅中学内,一名女生一边吃着妈妈带来的饭,一边和妈妈聊天。
困了,累了,就在教室里躺下来休息一下。
为了不打扰学生复习,老师坐在教室外,随时为学生答疑。
高考日与工作日碰车,家长是否请假陪考呢?如果去陪考,是否会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让众多考生家长很纠结。一项调查显示,约八成受访考生表示“不希望家长陪考”;而大部分家长也表示,去不去陪考要看孩子的意见。
考生:陪考会增加压力
“高考你希望父母来陪考吗?父母陪考会让你有压力or信心?陪考的利与弊各有哪些?”高考临近,这些问题成为了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截至6月1日,共有400多名网友发表了个人看法。八成网友不希望父母陪考,认为“陪考”会增加考试压力”、“父母在场外帮不上忙”,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希望陪考是因为“不忍心让父母在炎热的天气里场外等候”。
有考生说:“我不希望家长来陪考。因为我很害怕如果我在考场发挥不好,一出来看到妈妈在门口等我。(那样)我会更难受,我会哭,我会觉得对不起她。”
家长:不陪考也请假待命
但是对于家长们来说,更多家长都倾向于选择陪考。有家长还列举了陪考的好处。
广州市一中某学生家长张女士就认为,陪考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例如堵车、忘记一些学习用品、身份证等问题”。另外,如果考场离家很远,家长们认为出于安全考虑也应该陪考。正如有网友所说,“考试地方很远,要在附近住酒店,家长肯定得陪着吧”。
李女士的独生女蕾蕾是南海中学的高三考生。尽管李女士夫妻很想去陪考,但是因为女儿不愿意,夫妻俩决定顺从女儿的意愿。尽管如此,但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还是准备在高考期间请假,时刻关注考场动态。“那两天我丈夫会请假在家里随时待命。女儿有手机,一旦有什么情况,女儿和老师也会打电话给我们的”。
“如果孩子愿意让我们陪考,我们就去。如果他们反对,我们就不去添乱。”湛江一中某考生家长洪女士如是说。在洪女士看来,高三考生需要独立,家长不能再把他当成小孩子看待,家长去陪考孩子也许会觉得没面子。
专家:跟孩子沟通再决定
对于家长们是否陪考的难题,专家和教师也有自己的意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德育处主任黄卫红认为,“不太需要”陪考,建议家长以平常心对待。但如果去考场的路途较远,家长送一送倒无妨。黄卫红建议家长最好与孩子沟通好,听听孩子的意见再作决定。
“(陪考)没所谓,孩子同意就好。”47中校长谢向阳也认同陪考与否应与孩子沟通好。“要看每个孩子的性格,有的喜欢家长陪着,有的不喜欢。”谢向阳提醒家长,“家长默默陪伴”会是比较好的方式,有利于让孩子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家长千万别把自己的焦虑、紧张传递给孩子,送考时尽量表现得随意些”。
对于是否陪考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资深考试研究员、著名心理专家张敏强则认为,是否陪考不能用好与不好来判断。“若考生对家长依赖性强,家长又有空,可以去陪考。如果考生独立性很强,那么不一定要家长陪考。”至于家长担心孩子落东西的说法,张敏强就建议,“考试前一天,家长和考生商量好,把考试所需物品列张清单,提前准备好,以免到时候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
老师校内待命、家长送靓汤
留守考生,不是一人在战斗
老师门口“值岗”答疑
考前一周,广州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都进入自习期,即学生离校回家复习。但是,有一批留守考生,却坚持在学校“备战”,为高考做最后冲刺。
广大附中留校考生小吴告诉记者,回家复习虽然环境会舒服一点,但是家长太紧张自己反而会受影响。“一回到家,爸妈就问我要吃什么、累不累,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暴躁”。
在广大附中,平均每班都有8~10名“留守考生”。他们都说,在家复习干扰很多,还是在学校复习好一点,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问老师。
记者注意到,在高三每个教室门口都放有一两张课桌。老师们轮流在门口的课桌为学生答疑。为了不影响教室内的学生自习,尽管夏日炎炎,老师们依然选择坐在教室外。
翻书声代替“卧谈会”
不少留守考生也是住宿生。高考前夕,宿舍晚间的卧谈会已被翻书声所取代。
在广雅中学,800多名高三学生当中有300多名是住宿生。清晨6时20分,他们就起床了,20分钟后开始早锻炼。
晚自修回到宿舍后,高三考生小冼继续在床上“挑灯夜战”。“虽然学校规定22时30分统一熄灯,但是大家都会用从家里带来的应急灯再多看点书”。每晚,小冼看书到23时20分,“其他人或早或晚。早睡的同学就用被子蒙着头挡光。宿管来了,大家就关灯,走了再悄悄开灯,好像猫捉老鼠一样”。
生活老师曾莲花表示,“挑灯夜战”是高三考生的常态。“最晚时会看到凌晨1点。”如果遇到“不关灯”的宿舍,她们会轻轻地敲一下门,提醒同学们早点休息。
靓汤、盒饭摆满传达室
虽然考生们留守学校,但是仍然躲不开父母们的牵挂。
在广大附中的保安室,堆满了家长送来的食物、被服等物。在广雅中学宿舍区的石凳子上,堆放着家长们送来的靓汤,这也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
记者碰到每周都来给女儿送爱心便当的谭妈妈。这天,谭妈妈说为女儿准备了西兰花、鱼片和炒蛋。高中3年,谭妈妈经常给女儿送来自己煲的靓汤。上学期开始,女儿说想吃妈妈做的饭,她就连汤带饭送过来了。一份简单的晚餐,谭妈妈却很讲究材料搭配。“我根据天气情况对材料进行搭配,像最近天气比较湿热,我就会煲一些去湿健脾的汤,尽量多煮些鱼,比较补脑,还有她最爱的鸡蛋。”
每次从家里到学校都要半小时路程,谭妈妈很享受边看女儿吃饭边聊天的时光。看着谭妈妈为吃饭的女儿擦汗,刚给女儿送完糖水的胡先生也很受感动。“我爱人有本食谱,每天都会翻一翻,看看怎么搭配。今天给孩子准备的是糖水,昨天是排骨薏米汤,有时还有鸡汤”。
广雅中学的生活老师曾莲花告诉记者,平均每天都有七八个家长来送汤。“有的家长每天都送,我们都认得了,直接就把学生叫下来。”
有心理医生称,学生最紧张的时刻已经过了,最后几天他们反倒不紧张,只有老师和家长最紧张。但是,考生在这个时候心理最敏感,所以有时脾气急躁,会觉得爸妈很烦。家长在准备饮食的时候,一定要延续孩子的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千万不要进补。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填报出一份科学、合理的高考本科志愿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家中的头等大事。对于目前还因意见不一致而未确定志愿的家庭,相关人士建议,父母最好只当参谋,最终选择由孩子决定。
记者从多所中学了解到,在如何报志愿这个问题上,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是常见的事。由于志愿填报是个系统工程,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大多由父母代劳,所以不少父母也就自然地将志愿选择、填报权全部揽在手中。一些考生因拗不过父母只好委曲求全,而有些孩子则因丧失自主权和父母起了争执,最终错失填报机会而造成终身遗憾。
这时候,父母往往既怕孩子考虑不周,填不好志愿,又怕僵持不下挫伤孩子积极性,影响高考发挥。如何化解矛盾,尽快顺利完成志愿填报,成了一部分父母此时最纠结的问题。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心理教师魏兴的意见是,最终进入大学学习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孩子的想法有时难免不切实际。这种情况下,父母切忌一派“司令”作风,要放低姿态,善于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和孩子沟通,力争通过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的考虑和选择是正确的,父母也要注意以理服人,要让孩子心悦诚服。如果孩子想不通,就不要勉强,一定要将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五一小长假刚刚结束,对于快要高考的同学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心情,因为即将面临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也是转折点。现在同学们都处于高考紧张的复习阶段,各科知识点也相对繁杂有难度。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把握关键机会,对于复习,很多同学都处于迷茫状态。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先不要着急给孩子说怎么样去复习,首先先放松心情,高考难度大,但心态调节更为关键。不论哪个时刻,到考前那一刻,都一定要有好的心态。
高中语文分值占比是很大的,及格容易,高分难。但是高分往往是有技巧性的。因为对于语文来讲,一方面是基础,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分享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试卷,这试卷是往届命题老师出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做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