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停课不停学:如何在家为幼儿打造高质量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停课不停学:如何在家为幼儿打造高质量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4
停课不停学:如何在家为幼儿打造高质量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当城市的喧嚣突然安静下来,街道空荡,校园关闭,孩子们的书包被搁置在角落,一种陌生的“日常”悄然降临。疫情带来的不仅是公共卫生的挑战,更是一场对家庭教育能力的无声考验。幼儿园停课,孩子长时间宅在家中,许多家长开始焦虑: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伴互动,孩子的成长会不会“停滞”?学习会不会“断档”?

其实,教育从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真正的学习,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关键不在于是否“上课”,而在于我们能否把特殊时期转化为一次深度陪伴与共同成长的机会。

从“停课”到“不停学”:重新理解教育的边界

“停课不停学”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口号,但如果只把它理解为“把课堂搬到网上”,那就误解了它的真正含义。对于幼儿而言,尤其是3到6岁的孩子,学习不是通过听讲和做题完成的,而是通过游戏、探索、动手操作和与成人的互动实现的。

我园在接到上级通知后,迅速组织领导班子和各班教师召开视频会议,明确了一条核心原则:不追求形式上的“教学”,而是聚焦真实生活中的“成长”。我们没有急于录制视频课程或布置任务清单,而是先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期,孩子最需要什么?

答案很清晰——安全感、规律感、亲子联结,以及适度的探索与表达空间。

于是,“战疫宅家乐”这一主题应运而生。它不是一个课程名称,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快乐;即使不能出门,我们依然可以学习和成长。

在线教研:教师如何为家庭提供支持

很多人以为,停课期间教师的工作量会减少。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组建了由园长统筹、教研组长牵头、各班班长参与的“战疫”在线教研工作组。每天通过视频会议和微信群进行研讨,核心任务只有一个:设计适合家庭实施、能激发孩子兴趣、促进全面发展的活动方案。

这些活动不追求“知识灌输”,而是围绕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展开——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周一,各班会向家长群推送一份简明清晰的活动计划表,包含每日建议活动类型、所需材料、操作方式和延伸建议。

比如,在“健康”领域,我们推荐家长和孩子一起使用“天天跳绳”APP进行体能锻炼。这不是为了让孩子达到某种运动指标,而是通过亲子共同跳跃、计数、挑战自我,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增进情感交流。

在“艺术”领域,我们会建议用家中常见的材料(如纸盒、瓶盖、彩笔)进行手工创作。有一次,我们设计了一个“口罩变装秀”活动,鼓励孩子给医用口罩画上图案,甚至用毛线、亮片装饰,再戴上它进行家庭走秀。这不仅锻炼了精细动作和创造力,也让孩子以轻松的方式接纳了“戴口罩”这一防疫常态。

所有活动都遵循一个原则:动静交替。上午安排一个动手类活动,下午安排一个律动或音乐游戏,中间穿插自由玩耍和户外阳台晒太阳时间。这样既能避免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又能保持节奏感,防止宅家生活变得混乱无序。

家园共育:家长不是“助教”,而是“伙伴”

在传统观念中,家长常常被期待成为“家庭教师”——监督作业、检查练习、纠正发音。但在幼儿阶段,这种角色定位是错位的。我们更希望家长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同行者”而不是“监工”。

因此,我们从未要求家长“打卡”或“提交作业”。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鼓励家长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孩子的活动过程,并自愿分享到班级相册。这些记录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到:“我的朋友也在做这件事”,从而激发模仿与交流的欲望。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和孩子一起做“纸杯电话”的经历。两个纸杯、一根棉线,就能让孩子体验声音的传播。孩子兴奋地对着杯子喊“妈妈!妈妈!”,而妈妈在另一端笑着回应。这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背后是亲子之间真实的互动与笑声。

我们还通过美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定期推送关于情绪调节、作息安排、亲子沟通的实用建议。例如,当孩子因不能出门而哭闹时,我们建议家长不要急于讲道理,而是先共情:“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出去玩,不能去确实让人难过。”然后再一起想办法,“那我们可以在阳台看看小鸟,或者画一幅你想去的地方的画?”

这些方法不是来自某本权威书籍,而是源于教师们多年一线观察的积累。它们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帮助家庭建立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日常节奏。

把疫情变成教材: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

有人说,疫情打乱了教育的节奏。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让我们有机会和孩子一起直面真实的世界。

我们曾设计过一次“病毒小侦探”主题活动。老师在群里发布了一张显微镜下的病毒图像(标注来源),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它是怎么传播的吗?”接着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推荐官方科普平台),了解洗手的重要性、飞沫传播的原理,并用肥皂和胡椒粉做实验:手放在水中不动,胡椒粉不散;

涂上肥皂后轻轻一碰,胡椒粉迅速逃开——就像病毒被“赶跑”了一样。

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遇到未知事物,我们可以观察、提问、实验、验证。这种探究精神,远比记住“病毒有多大”这样的事实更重要。

还有一次,我们发起“我家的抗疫英雄”绘画活动。孩子们画下了穿防护服的医生、送菜的社区志愿者、每天消毒的物业叔叔。一位小朋友在画旁写道:“我妈妈不是医生,但她每天给我量体温,她也是英雄。”这句话让很多老师红了眼眶。

正是在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孩子学会了关心他人、理解责任、尊重规则。这些品质,无法通过刷题获得,却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悄然生长。

如何在家建立可持续的成长节奏

很多家长担心:宅家久了,孩子会“退步”。其实,所谓的“退步”往往是指识字量没增加、算术题不会做。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就会发现,真正的成长是综合性的,包括情绪管理能力、自主性、好奇心和社会性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家庭尝试建立“三有”日常:

1. 有规律:尽量保持与幼儿园相近的作息时间,如早上8点起床、中午午睡、晚上9点前入睡。固定的节奏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2. 有选择:每天提供2-3个活动选项,让孩子自主决定先做什么。哪怕只是“先画画还是先跳绳”,这种微小的选择权也能增强孩子的控制感。

3. 有连接:每天安排一段“专属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这段时间不批评、不指导,只是陪伴。

一位父亲曾分享:“以前总觉得陪孩子就是陪他写作业。现在才发现,看他专注地搭积木,听他讲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才是最珍贵的时刻。”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与唤醒

当疫情终将过去,校园重新开放,孩子们跑向操场的那一刻,我们希望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这样一些记忆:

——我和妈妈一起做的纸杯电话真的传出了声音;

——我在阳台上跳绳,爸爸在旁边为我数数;

——我画的“抗疫英雄”被贴在了班级电子相册里。

这些瞬间,构成了童年最温暖的底色。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而是一段共同成长的旅程。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外部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用耐心代替焦虑,用陪伴代替催促,用理解代替指责——这才是“停课不停学”最深刻的内涵。

待到春暖花开时,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内心的丰盈与力量,重新走进校园。而那段宅家的日子,将成为他们生命中一段独特而有意义的章节。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