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遇上“玩”:一位小学教师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字、图形与生活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7】
你有没有见过孩子在做数学题时,眉头紧锁、眼神呆滞,仿佛面前不是作业本,而是一座无法翻越的雪山?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数学好无聊”、“数学就是算来算去”?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或者是一位小学老师,这些场景大概并不陌生。可你有没有想过,数学其实可以是彩色的、立体的、会动的、会笑的?
它不一定要坐在课桌前完成,它可以藏在台灯里、躲在火箭模型中、飘在动物园的地图上。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故事——她叫范存丽,她的课堂,让数学活了起来。
范老师不是那种只会讲公式、布置习题的老师。她教数学,但她的目标不是让孩子记住“\( 1+1=2 \)”,而是让孩子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对数学感到好奇、觉得有趣、愿意探索的种子。她说:“我爱数学,我爱教学生数学。”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藏着一种教育的温度。
她不是把数学当作一门必须完成的学科,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艺术。
什么是“玩”数学?不是放任孩子疯跑疯闹,也不是把课堂变成游乐场。范老师的“玩”,是有设计的、有目的的、有创造的。比如,在教立体几何时,她不急着画图、不急着讲定义,而是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奇怪”的作业:回家做一个立体模型。可以是柱体,可以是锥体,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结果呢?
孩子们交上来的不是冷冰冰的纸片,而是台灯、热水瓶、长颈鹿、火箭、未来汽车,甚至还有仿古花瓶。你能想象吗?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用纸板和胶水,做出了一个能立在桌上的“压力热水瓶”,瓶身是圆柱,瓶嘴是圆锥——他在玩,但他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柱”和“锥”的结构、比例、空间关系。
这不是课本教的,这是他自己“造”出来的。
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作业”的刻板印象。作业不一定要是抄写十遍公式,不一定要是做完五页练习册。作业可以是一次手工,一次设计,一次搭建。范老师在教“方向与位置”时,让学生回家设计“动物园平面图”。有的孩子画出了熊猫馆在东北角、猴山在正南方;有的孩子甚至给每条路标了距离和方向箭头;
还有的孩子用不同颜色区分食肉区和食草区。这些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都闪耀着孩子的思考和个性。他们在画图的时候,其实在构建空间思维;他们在安排动物位置的时候,其实在理解坐标和方位。这不是“学数学”,这是“用数学”。
范老师强调,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这句话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位家长深思。我们常常焦虑孩子今天记住了几个公式、明天考了多少分,却很少问:他有没有因为今天的课,对数学多了一点兴趣?他有没有因为今天的作业,觉得自己能“做点什么”?
数学素养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面对真实问题时,能不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拆解、去建模、去解决。比如,孩子设计动物园时,要考虑游客走哪条路最短,要考虑动物之间的安全距离——这些,都是数学,是活的数学。
她每年还会带学生去郊外“玩”。注意,是“玩”,但不是瞎玩。她会提前设计任务:观察树叶的对称性,测量树影的长度来估算树高,用脚步丈量小路的长度再换算成米。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在树林里观察,在溪水边记录。他们玩得满头大汗,但笔记本上写满了数据、画满了草图。
回到教室,这些数据就成了统计课的素材,这些草图就成了几何课的案例。数学,从课本里跳了出来,跳进了阳光里、泥土里、笑声里。
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有效?因为它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短,好奇心强,动手欲望高。你让他坐在那里听你讲“长方体有6个面”,他可能左耳进右耳出;但你让他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盒子,他会在粘贴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哦,原来对面是一样的”、“原来边要对齐才能立起来”。
这种“发现”的快乐,是任何讲解都无法替代的。范老师做的,就是把“教”藏在“玩”里,把“学”藏在“做”里。
她不追求孩子成为数学家,但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美,不在公式有多复杂,而在它能解释世界、塑造世界。一个孩子用纸模做出一架“未来汽车”,他在设计轮子时自然会想到圆形最省力;他在安排座位时会考虑空间利用率;他在涂色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对称。
这些,都是数学的美——简洁、有序、实用、创造。当孩子意识到“原来数学能帮我做出这么酷的东西”,他对数学的态度就变了。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害怕”变成“期待”。
这种教学方式,也呼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学习”。范老师的课堂,学生是主角。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灌输,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折纸、一起测量、一起讨论。孩子可以犯错,可以改方案,可以天马行空。
一个孩子做“折纸魔星”失败了三次,第四次成功了——他学到的不只是“怎么折”,更是“怎么坚持”、“怎么调整”、“怎么从失败中找方法”。这些能力,远比记住一个公式重要得多。
当然,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范老师说:“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这话听起来有点重,但很真实。设计一个“做玩具”的作业,比布置十道计算题要花十倍的时间;
带学生去郊外上课,比在教室里讲课要承担百倍的风险;批改五花八门的平面图,比批改统一答案的试卷要费千倍的心思。可她愿意做,因为她知道,教育不是流水线,孩子不是标准化产品。每一个手工、每一张地图、每一次郊游,都在悄悄塑造一个孩子的思维、自信和热爱。
你可能会问:我不是老师,我能在家里做些什么?其实,家长也可以成为“范老师”。你不需要懂高等数学,你只需要愿意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比如,去超市时让孩子算总价、找零钱;搭积木时让孩子描述用了几个什么形状;散步时让孩子指出东南西北;做蛋糕时让孩子称量配料的比例。
数学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有没有把它从“作业”变成“游戏”,从“负担”变成“乐趣”。
范老师说:“也许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都是默默奉献爱的教育工作者。”这句话,送给每一位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教育家不是头衔,而是行动。当你愿意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折一只纸飞机,一起画一张藏宝图,一起测量阳台的长度——你就在做教育。你就在让孩子知道:数学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热腾腾的生活;
不是让人头疼的难题,而是让人兴奋的创造。
所以,下次当孩子说“数学好难”,别急着催他做题。试试问他:“你想不想用纸板做个火箭?”或者“我们来设计一个属于你的秘密基地地图?”——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那个皱着眉头的孩子,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束光,就是数学最美的样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李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 赖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