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当数学遇上“玩”:一位小学教师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字、图形与生活

当数学遇上“玩”:一位小学教师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字、图形与生活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7
当数学遇上“玩”:一位小学教师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字、图形与生活

你有没有见过孩子在做数学题时,眉头紧锁、眼神呆滞,仿佛面前不是作业本,而是一座无法翻越的雪山?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数学好无聊”、“数学就是算来算去”?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或者是一位小学老师,这些场景大概并不陌生。可你有没有想过,数学其实可以是彩色的、立体的、会动的、会笑的?

它不一定要坐在课桌前完成,它可以藏在台灯里、躲在火箭模型中、飘在动物园的地图上。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故事——她叫范存丽,她的课堂,让数学活了起来。

范老师不是那种只会讲公式、布置习题的老师。她教数学,但她的目标不是让孩子记住“\( 1+1=2 \)”,而是让孩子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对数学感到好奇、觉得有趣、愿意探索的种子。她说:“我爱数学,我爱教学生数学。”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藏着一种教育的温度。

她不是把数学当作一门必须完成的学科,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艺术。

什么是“玩”数学?不是放任孩子疯跑疯闹,也不是把课堂变成游乐场。范老师的“玩”,是有设计的、有目的的、有创造的。比如,在教立体几何时,她不急着画图、不急着讲定义,而是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奇怪”的作业:回家做一个立体模型。可以是柱体,可以是锥体,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结果呢?

孩子们交上来的不是冷冰冰的纸片,而是台灯、热水瓶、长颈鹿、火箭、未来汽车,甚至还有仿古花瓶。你能想象吗?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用纸板和胶水,做出了一个能立在桌上的“压力热水瓶”,瓶身是圆柱,瓶嘴是圆锥——他在玩,但他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柱”和“锥”的结构、比例、空间关系。

这不是课本教的,这是他自己“造”出来的。

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作业”的刻板印象。作业不一定要是抄写十遍公式,不一定要是做完五页练习册。作业可以是一次手工,一次设计,一次搭建。范老师在教“方向与位置”时,让学生回家设计“动物园平面图”。有的孩子画出了熊猫馆在东北角、猴山在正南方;有的孩子甚至给每条路标了距离和方向箭头;

还有的孩子用不同颜色区分食肉区和食草区。这些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都闪耀着孩子的思考和个性。他们在画图的时候,其实在构建空间思维;他们在安排动物位置的时候,其实在理解坐标和方位。这不是“学数学”,这是“用数学”。

范老师强调,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这句话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位家长深思。我们常常焦虑孩子今天记住了几个公式、明天考了多少分,却很少问:他有没有因为今天的课,对数学多了一点兴趣?他有没有因为今天的作业,觉得自己能“做点什么”?

数学素养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面对真实问题时,能不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拆解、去建模、去解决。比如,孩子设计动物园时,要考虑游客走哪条路最短,要考虑动物之间的安全距离——这些,都是数学,是活的数学。

她每年还会带学生去郊外“玩”。注意,是“玩”,但不是瞎玩。她会提前设计任务:观察树叶的对称性,测量树影的长度来估算树高,用脚步丈量小路的长度再换算成米。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在树林里观察,在溪水边记录。他们玩得满头大汗,但笔记本上写满了数据、画满了草图。

回到教室,这些数据就成了统计课的素材,这些草图就成了几何课的案例。数学,从课本里跳了出来,跳进了阳光里、泥土里、笑声里。

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有效?因为它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短,好奇心强,动手欲望高。你让他坐在那里听你讲“长方体有6个面”,他可能左耳进右耳出;但你让他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盒子,他会在粘贴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哦,原来对面是一样的”、“原来边要对齐才能立起来”。

这种“发现”的快乐,是任何讲解都无法替代的。范老师做的,就是把“教”藏在“玩”里,把“学”藏在“做”里。

她不追求孩子成为数学家,但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美,不在公式有多复杂,而在它能解释世界、塑造世界。一个孩子用纸模做出一架“未来汽车”,他在设计轮子时自然会想到圆形最省力;他在安排座位时会考虑空间利用率;他在涂色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对称。

这些,都是数学的美——简洁、有序、实用、创造。当孩子意识到“原来数学能帮我做出这么酷的东西”,他对数学的态度就变了。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害怕”变成“期待”。

这种教学方式,也呼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学习”。范老师的课堂,学生是主角。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灌输,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折纸、一起测量、一起讨论。孩子可以犯错,可以改方案,可以天马行空。

一个孩子做“折纸魔星”失败了三次,第四次成功了——他学到的不只是“怎么折”,更是“怎么坚持”、“怎么调整”、“怎么从失败中找方法”。这些能力,远比记住一个公式重要得多。

当然,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范老师说:“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这话听起来有点重,但很真实。设计一个“做玩具”的作业,比布置十道计算题要花十倍的时间;

带学生去郊外上课,比在教室里讲课要承担百倍的风险;批改五花八门的平面图,比批改统一答案的试卷要费千倍的心思。可她愿意做,因为她知道,教育不是流水线,孩子不是标准化产品。每一个手工、每一张地图、每一次郊游,都在悄悄塑造一个孩子的思维、自信和热爱。

你可能会问:我不是老师,我能在家里做些什么?其实,家长也可以成为“范老师”。你不需要懂高等数学,你只需要愿意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比如,去超市时让孩子算总价、找零钱;搭积木时让孩子描述用了几个什么形状;散步时让孩子指出东南西北;做蛋糕时让孩子称量配料的比例。

数学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有没有把它从“作业”变成“游戏”,从“负担”变成“乐趣”。

范老师说:“也许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都是默默奉献爱的教育工作者。”这句话,送给每一位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教育家不是头衔,而是行动。当你愿意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折一只纸飞机,一起画一张藏宝图,一起测量阳台的长度——你就在做教育。你就在让孩子知道:数学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热腾腾的生活;

不是让人头疼的难题,而是让人兴奋的创造。

所以,下次当孩子说“数学好难”,别急着催他做题。试试问他:“你想不想用纸板做个火箭?”或者“我们来设计一个属于你的秘密基地地图?”——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那个皱着眉头的孩子,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束光,就是数学最美的样子。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李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张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3. 赖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4.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5.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6.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7.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8.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9.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10.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