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道隆教授与英语学习逆向法【推荐】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4】
他45岁自学英语口语,一年后成为翻译.
他52岁自学电脑,成为电脑作家,迄今已写作与翻译了38本书.
他57岁学习和研究记忆方法,能背出圆周率1800余位.
他60余岁以极大的热忱,催人奋进言行,鼓励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使许许多多的人走向成功之路.
他就是曾任某学院少将副院长的钟道隆教授.
为什么屡攻英语不克?如何摆脱"哑巴英语"状态?如何听懂英语广播?钟道隆教授用自己45岁自学英语口语,一年后成为翻译的经历,通过众多用逆向法学习英语而成功的活生生的例子,为学英语的人找到了一条出路。
钟教授与许多人一样,曾花很大功夫学习英语,先后学过《英语900句》、《今日英语》等书和录音带。学的时候对着书看,似乎没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但是由于基础不扎实和方法不当,花的功夫不少,收获却不大。到头来始终摆脱不了尴尬的"哑巴"状态。
19初他采用逐词逐名听写录音的方法进行学习。他先是学了5个月的基础知识,然后就每天听写英语广播录音,他的听写是原始意义的听写,一个收录机、一支笔、一打纸,除了词典以外,没有任何文字课本。一遍听不懂,就把磁带倒回去再来一遍,直到完全听懂为止。
就这样,一年半内累计业余学习时间达3000小时,终于成为口语翻译。并总结出了"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且收效显著的"英语学习逆向法"。
钟道隆教授创制英语学习逆向法
一、哑巴英语的尴尬
我上中学时没有学过音标,基本上是跟着教师念,对不对不得,而知。有时会闹出笑话,例如dining一room中的第一个i,不发i,而发ai,但是教师读成i,我们也就跟着读错了,后来才纠正过来。上大学以后改学俄语,大学毕业以后又自学过一些英语,能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
但是从来没有学过“听”和“说”,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1945岁时第随团去法国和德国参观。当时我能阅读自己熟悉的专业书刊,算是代表团中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但一到外国,除了一般的问候语以外几乎都听不懂,说不了,所以根本听不懂技术讲解。对于熟悉的专业书面材料,如果是用大写字母写成的说明,一时还反应不过来,需要在脑子中翻译成小写才看得懂。
代表团团长还不时地鼓励我“胆子大一些”。其实哪里是什么胆子大小的问题,听不懂,说不了,看不懂,哪里来的胆子?在国外期间,我与每一个不会外语的人一样,口袋里装着一个纸条,上写“我住在XXX旅馆,请把我送回去。”以防一旦走失时使用。
我当时是某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看着这样的纸条,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被侮辱感,“我这个中国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只有这样的水平,与文盲差不多,外国人怎么会看得起我们?”发愤之心油然而生,回国以后下决心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二、自学一年成翻译
我问外国人,是不是因为到了中国,才故意把讲话的速度放慢了?他们笑着回答说:“我们一直是用同一个语速讲的,只不过是你的听力提高了,觉得我们讲得慢了。”从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由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技术讲座中翻译译得对不对我也能作出判断了。有时翻译与我的理解不一致,在场的外籍华人一般情况下都说我的理解对(当然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我懂专业,其实专业翻译们的英语水平比我高多了)。这种情况重复多了,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19初访问德国前提出让我当翻译。
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回答说干不了。但他坚持说我干得了,并给了我很多鼓励。于是我进行了详细的准备,拟定了一些情景对话。如:一到海关,可能问什么,怎么回答,参观时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怎么翻译等等,并且把准备好的稿子对着录音机念,再放出来给自己听,看像不像。
尽管进行了这样准备,一到国外,实际对话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了,困难极了。当时我手里随时拿着一个本子,有听不懂的,说不了的就立即记下来,晚上回到旅馆,再累也要查词典,看会话手册,一定要把白天不明白的地方搞懂了以后才休息。
这件事情对我是一个转折,大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确信自己是能学会英语的。能承担口译任务以后我仍然一点也不放松自学,每天仍坚持学习英语,以做到“曲不离口”、“常学常新”。有时别人间我:“你已经会说会听了,就行了,为什么还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我只有回答说:“我喜欢英语”。
这也是真的,比方说春节的时候,家里别的人看春节电视节目一直到半夜一两点,我就一直学习英语到半夜一两点。
与学其他知识一样,自学英语必须要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碰到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要搞不懂就一直要挂在心上,一有机会就要学要问。
对于学到的东西决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深入钻研,把边边角角的有关知识都搞清楚,只有这样才会如同小学生学语文一样,每天都能学到新的词,掌握的英语知识才会越来越多,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听到了Khmer Rouge,其中Rouge一词听不懂。两年后听一篇有关美国妇女化妆的文章,其中提到rouge(口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红色高棉”,存在两年左右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Condition一词与医学有关的解释一般只作“条件和状态”讲,但在形容人有心脏病时用heart condition,觉得解释成“心脏条件和状态”都不太通顺。后来从一本新出版的Longman词典中,才知道这个词可以直接作“病”解。
听有关菲律宾*领袖阿基诺被刺的消息时,不断地听到tar mac一词,根据发音找不着,后来请教一美国工程师,才知道是“柏油碎石路”,是从tar macadam一词简化而来的。
又如录下The peace talks between lran and lraq went into square one这样一句话,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是两伊和谈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的意思,但是手头的词典上没有square one这个词组,无法确切得知是否听写对了,因此见人就问。
后来拿着录音给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博士听,他肯定了我听写的是对的。我并没有到此为止,到处找词典,后终于在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dioms上找到了如下有关back to square one的解释:
Back to square one 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some task or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a setback. The allusion is to the game of Ludo when a player is sent to square one if he lands on the wrong square.这样,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就知道了。
知道了就有用,China Daily l97月7日有一个标题是这样写的:Back to square one on talks over Northern lreland. 又如从慢速英语有关经济消息的节目中听写出derivatives一词,查词典,其解释为“衍生的,派生的;
导数”,找不到与经济有关的解释,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直到后来英国巴林银行的职员利森案发后,各种新闻媒介上有关derivatives的报导增多,才知道该词的汉语译名为“衍生金融商品”,专指由利率或债券、外汇或汇率以及股票或股价指数等现货市场衍生出来的金融商品,主要有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 trading和掉期swap种类型。
我比较注意总结学习经验,每隔一段时间要回忆一下有什么经验教训和体会。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没有有形的课本,一开始只有声音,必须“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才能搞清楚录音说的是什么,等到全部录音都听写出来了,才有一个有形的课本,与通常的从有形的课本人手的“正向”方法不同,是“逆向”进行的,故名逆向法。
采用逆向法自学英语有很多优点。把经验和体会写出来就是已经出版发行的《慢速英语入门》、《科技英语听力自学要诀》、《英语学习逆向法》、《听力过关技巧》以及《英语新闻广播常用词语选编》等五本书。
从此以后,我经常给别人讲如何学习英语,尤其是19以来,经常辅导各个层次的人学习英语,对他们学习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逆向法优点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三、我是在国内学会的
有的人认为我学会英语是因为经常出国。其实我是学会了英语才出国的,不是出国以后才学会英语的。当然,在国外,有很好的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和学好英语的可能性。但把可能性转换成现实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少人地出国,但就是没有学会英语。我第二次出国就当翻译了。
其实就我本人学到英语知识的多少来说,有时在国内每天学的英语知识比在国外还多。因为在国外,有不少事务性的工作要做,尤其是作为翻译出去,事务性工作就更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英语。而在国内,一天下来学上五六个小时,可以学习不少英语知识。
一位同事以前认为我是通过出国才学会英语的,后来他和我一起去荷兰,看到我在国外也是每天坚持听录音,才说:“原来你是这样学会英语的。”
有的人只看到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这个结果,不了解这个结果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达到的。于是很容易认为我聪明,记忆力特别好,所以学会了英语。其实记忆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得到的一种能力。关于我是怎样通过刻苦努力才学会英语的,我可以举出三个人的话来说明这一点。
一位是我在沈阳工作时的领导,看到我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地苦学英语,对我说:“像你这样学,是要感动上帝的”。另一位是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她每天上班路过我办公室时总是看到我在听写,很有感触他说:“我没有见过一个像你这样用功学英语的人”。
后一位就是我的妻子,看见我一有空就学英语,录音机哇啦哇啦地响个不停,说:“你怎么这么笨,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学不会?”其实别人说我聪明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吗?为什么我不顺着说下去:“是呀!
对我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空的时候听听录音带,写一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从而使别人更认为自己确实是够聪明的呢?因为事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位看了我《慢速英语人门》初槁的人对我说:“你不应该把自学英语的实际困难如实地写出来,而应该把它说得容易一些,这样读者才有信心来学”。
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要如实地把自学的困难说够,以便使读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而且实践证明,对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比估计得少一些有利。对困难估计得多一些,就会脚踏实地,不会怠于求成。对困难估计不足就会企图在短期内速成,结果半途而废。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
从191月31日到192月我调到北京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当时我把用完了的笔芯插在笔筒里,要看看用了多少就能学会英语),听坏电子管录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两本(因为我不断地在上面写和画)。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词词皆辛苦”。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并不是什么夸大之词。
四、刚起步时水平并不高
有人认为我起步听写时的英语水平已经很高了,所以学会了。其实并不是这样,191月31日我听写的第一条新闻记录稿如下(括弧内为听不懂的词):
Iran’s foreign minister has condemned Canada for helping six American (diplomats ) escape from lran. He said the action violated international law and may lead to (worse) (treatment) for the fifty American (hostages) remaining in Tehran. The foreign minister warned that Canada would have to pay for its action. The six American (diplomats )(fled ) United States,embassy in Tehran when lranian (militants) (seized) the building on December 4th. The six (diplomats) hid in Canadian embassy for twelve weeks and left lran a few days ago by using Canadian passports, They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Wednesday. In Washington, the state department (called again on) Iran to release the remaining American hostages in Tehran. It said they must be freed before any effort can be made to (improve ) the(relations )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ran, The hostages have been held for eighty一eight days.
一共只有10来行的记录中,属于生词就有:
condemn、diplomat、violate、treatment、 hostage、 fled、embassy、militant、seize等九个。
写出来认得但是听不出来的还有:
worse、call on、improve、relation等四处。
由此可见我刚起步时的英语水平是不高的,恐怕现在大部分中学和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比我当时的水平高多了。
五、见缝插针
学习英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时间呢?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用我们通常的口头语来说就是要“见缝插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各个不同情况下我是如何“见缝插针”,挤时间学习英语的。在沈阳工作时我是单身一人,没有家务负担,比较有利于学习。
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必需“大剂量”地学,用很多时间。所以一般我都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早饭前学两个小时左右,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这样每天至少可以学五六个小时。星期日照常提前起床,从五点半学到八点半吃第一顿饭,学三个小时。
饭后洗澡,九点半开始,一直学到下午四点半吃第二顿饭为止(北方单位节假日一般只吃两顿饭),晚饭后活动一个多小时到七点左右,然后再学到十一点,这样总计可以学习十几小时;其他节假日放几天假就学几天。比方说春节,就一连学上四天或五天。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并不一定非得每天学这么长时间不可。不过学习的收获与你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每天起码要学三个小时以上,以期尽快地登上一个台阶。
在北京工作期间,我不住在工作单位,每天从家到办公室,单程需乘70分钟左右的公共汽车,来去约需三小时,业务工作又比在沈阳时忙多了,怎么办?我很快就“自适应”了,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时间。
首先是早晨五点二十分起床后,不论是洗漱、做早饭还是吃早饭,都听录音,上班路上还是听录音,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以后,立即查听不明白的词,并把听明白的内容输入电脑。这样从起床到上班的两个半小时内,一直没有离开过英语,起码可以顶一个小时吧!
下班回来路上还是听录音,吃了晚饭以后从八点到十点半再学两个半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证能学三个小时以上。星期天与节假日与在沈阳单身时一样,学十几个小时。
19单身在南京工作,又有了学习英语的大好条件,在近四年时间里,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自学和辅导别人学习英语上,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19初退休以后,学习英语的时间更多了,每天听(录)两个小时的英语广播,有听不懂的地方就逐词逐句地抠,不但提高了英语水平和开阔了眼界,也为退休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见缝插针”,就是要把一般人看不起限的无所事事的导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例如等车、开会或等待某人到来前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排队购物等。根据记忆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外语等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内容,及时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效果是很好的。
“见缝插针”还要能“自适应(adaptive)”,也就是要有使自己适合客观环境的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也就会慢慢地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就会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就会把学习英语的事时时挂在心上,一天不学就好像缺少点什么。
有了这种心懦,就再也不会强调客观条件了,碰到再不利的客观条件,也不怒天尤人,而会积极地去适应它,利用它,使之成为找到新学习途径的催化剂,登上新水平的转折点。例如我19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右腿膜骨骨折,石膏一直打到大腿根,动弹不得,一天到晚在床上躺着,长达三个月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是急燥埋怨呢?
还是安心疗养并利用卧床不起的时间学习英语充实自己呢?我选择了后者。开始时只听不写,过了几天,觉得收获不大,要写又坐不起来。怎么办?我试着在床尾系一背包带,拉着它就能坐起来,垫上一本厚词典就可以写了。这样每天就能听写十几个小时,把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英语广播全部听懂并写了出来。
有听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翻译。结果英语水平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痊愈后与外国人会谈时他们都惊奇地问我是不是在这三个月期间去外语学院进修过。车祸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场灾难,但却又成了我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所以我把这三个月的听写记录命名为“灾难的结果(The Outcome of a Disaster)”。

痊愈后乘公共汽车时再不敢戴着耳机听录音学英语了,几天下来,又觉得每天在路上的三个来小时白白地过去太可惜了,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利用起来,不久我又找到了新的学习英语的途径。公共汽车上其他乘客用小收音机听汉语新闻广播,我就试着把汉语的新闻逆译回英语去,碰到译不出来的词句,到家或办公室以后立即查汉英词典。
这样做上一段时间,不但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还感到是一种有其独特效果的英语学习方法。
出差往往是很多人中断自学的理由,对于我来说却又是自学英语的大好时机。首先是充分利用往返路上大量的乘车时间。出发之前,我就准备好足够的电池和录音带,供路上听,碰到听不懂的地方,车上不便于查词典,就记下磁带的大致位置,到目的地以后再听再查。
如果是去开会的话,只要自己不是会议组织者,就一定比在单位时还要空,只要不沉溺于打扑克等一类活动,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
我们不要低估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产生的效果,积少成多,一天按两个小时计算,一年下来不就是六七百小时吗,不就相当于中学的全部英语教学时数的总和吗?几年下来,不就相当于上了大学了吗?
“见缝插针”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把英语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拘一格,处处学,事事学。只要有了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起,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学会的英语与一些特定的环境相联系,因而记得快,记得牢,效果特别好。以下是我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的一些实例。
(1)工作中需要看参考资料时,只要有可能,我就强迫自己看英语的,不看汉语的,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熟练程度。
(2)练习用英语写日记。为了学习英语,我从19开始练习用英语写日记,尽管写出来的日记如同小学生的日记一样,全是流水帐,但从学习英语的角度看还是有收获的。在记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不少自己不会的英语单词和表达方式,通过查汉英词典或请教别人得到解决,从而可以学会很多英语知识。
(3)看China Daily是一条学习英语的很好途径,尤其是可以了解新的动态和学会一些新出现的英语单词。国际形势在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英语单词层出不穷,看老的词典和书都不能学到这些新的英语知识,而在china Daily上却都有及时报导。
(4)向专职翻译学习。除了有问题向他们请教外,参加技术交:流时我很用心把他们的翻译与我自己的默译进行对比,看看他们是怎样翻译的,并立即记在本子上。因为我没有系统地学过英语口语,说出来的话不是有错就是照着书本上背的,很不口语化。
而翻译则不同,他们的用语规范,口语化,注意听他们翻译,可以学到很多口语表达方式。
同样,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时,不论自己是否充当翻译,只要有了听不懂的地方,就应请对方重复或讲解,以求能学到更多的英语,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5)通过看电视学习英语。例如看新闻联播节目的国际新闻时经常可以在电视画面上见到一些英语单词和标语口号,要很好地注意学习,不明白立即查词典,看不清记不住,重播时再看再记;再没有把握,看English Service时再看再记,这样一定可以学到很多英语单词。
(6)走在路上看到各种英语广告和标语,购物时带来的英语说明书等都要认真地看,看不懂就查词典。
(7)即使辅导别人学英语,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英语知识。例如我辅导儿子学习初中英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此外还可以从初学者学习中碰到的难点和提出的问题中受到很多启发,我书中不少内容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例如“听写结果对吗”一节就是一位同事向我提出来的:“没有人指导,光靠自己一个人听写,不会听歪吗?
”我觉得他的问题提得好,就不断地思考并写出了专门的一节。
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去学,英语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有时可能会使别人感到惊讶:为什么自学竟能学到这个程度!例如与外国人进行技术谈判后他们起草了一个会议纪要给我看,我看后发现了一些拼写和语法上的差错,他们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钟先生的英语水平这么高!
我回答说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罢了。随即我举了下面的例子:我在北京陪一个外国人游览长城,他非常熟悉长城的情况,长城的兴建和整修过程,多长多宽等等,说来头头是道,而作为中国人的我却不能准确他说出来。这种事看起来很奇怪,其实很正常。
因为我从小就知道长城,没有把它当回事,而外国人在去游览之前,详细阅读了有关长城的各种小册子,所以就了如指掌。学习英语也是这样,没有机会进外语学校学习的人也是可以学会的。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还有可能精通某一点,这就是“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善于学习,善于用心罢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道理。
六、乐在英语中
有时一天紧张工作过后,脑子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很长时间不能入睡。但是如果临睡前能听上一段时间的英语录音后再休息,则可以很快入睡。此外,生活和工作中不免要碰到一些不愉快或苦恼的事,心中闷闷不乐或忿忿不平,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此时也可以用听写英语录音的办法去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英语上,从而摆脱苦恼的事。
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奋斗目标,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人,过一天算一天,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甚至厌倦生活。相反,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每时每刻都感到有干不完的事在等着,就会感到生活很充实,而且每干一件事情都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都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对自己和未来一定会充满信心。
人的一生很像体育竞赛,创造出新的记录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在这一瞬间的后面都积蓄着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有的人认为我这样一天到晚苦学苦钻英语,生活也大单调和太枯燥无味了。学习英语,尤其是自学,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单调和枯燥无味的,是一件“苦差事”和“负担”,很难说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但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付出一分努力,必然会有一分收获,英语水平就会有一分的提高。
多一分英语水平,就会多一分用途,多一分用途就会多一分喜悦。
从基本上听不懂开始,不断进步——通过听写可以基本听懂、只听不写也能听懂、一边干活一边听也能懂、脑子里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渐渐少了、能直接从英语听懂了、可以听懂各种特写节目了、可以听懂Standard English了、可以与外国人自由交谈了、可以承当口译任务了等等,每前进一步都有一层新的喜悦。
如果说在起步阶段苦苦地听写录音时是你为英语服务,是负担和苦恼的话,那么当你掌握了英语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英语时就是英语为你服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了,它为你打开了一个新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心里一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过去的辛劳都没有白费,都有了报偿。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的用途是与熟练程度成正比的。比方说到了能如同看汉语资料一样地看英语资料的时候,你就能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国外的动态;到了能听能说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信息绝不是需要假口假耳于人才能与外国人交流思想的时候所能比拟的。下面以笔者在某设备引进过程中对遥测方案的改进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这个设备是某公司制造的,它的遥测系统只能监视1000公里左右,而我们要求能监视公里左右。为此,我们要求该公司专门研制一套新的遥测系统,研制费用为五万美元左右,并据此正式签订了合同。所有参加谈判的人都同意这样做,好像除此没有别的办法。
但在合同生效后的技术会谈中,我兼任翻译,该公司的人员在讲解遥测系统时,无意中提到每一部机器上有一个每秒闪的信号。我问这个信号有什么用,他回答说,这个信号是本站告警用的,与遥测系统无关。
但我心中产生了利用这个信号的念头,并抓住不放,提出用这个一秒一中断的信号去控制遥测信号,从而使原来只能监视1000公里左右的系统扩展成能监视公里。对方的技术人员一开始认为他们的设备已经在世界上安装了几万公里了,没有听说过可以这样做的。
他们拿来了一大堆资料并找来了研究所所长和我讨论,后被我说服,从合同中去掉了这笔研制费,一下子就为国家节省了五万多美元。从抓住对方说的机器上有一秒一中断的一个信号到双方一致同意从合同中取消这个研制项目,前后不到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英语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就技术本身而言,我提出来以后中方不少人马上就明白了。但是他们英语水平低,听不懂也说不了,无法得知有这个信号,更谈不上去利用它了。类似的问题通过不懂技术的翻译也是很难发现和解决的,因为对方是在无意中提到这个信号的,它确实与要讨论的遥测系统无关,一般翻译不一定抓得住。
即使抓住了翻给懂技术的人听,技术人员再提出利用它的可能性与对方探讨的话,双方要讨论的就是一个没有现成先例的带有一定创新程度的问题了,对于不懂技术的专职翻译来说,很难准确地表达,几个来回以后,对方一回答说不可能,也就只能作罢了。现在,按照我意见修改的设备已经很顺利地投入使用了。
每当我忆及此事,心中总有一种满足感:“往日的辛劳并没有白费,我再也不是口袋里装纸条的中国高级工程师了”。所以每当有人间我:“你这样长年累月苦苦地学英语,值得吗?”,我总是引用这个例子回答说:“仅就引进工作能为国家节省这么多外汇,我花再长的时间去学外语都是值得的,何况外语的用途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呢!”
七、收获英语外
学会了英语,收获当然首先体现在英语本身的用途上。掌握了英语,就是掌握了走向世界和通向高科技的有用的工具,仿佛使自己多了一双眼睛和一副耳朵,可以直接接受国外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视野和业务能力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但是收获还表现在英语外,例如: (1)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
我45岁时开始学习英语口语,困难很多,摆在我面前有两种可能性:不是我打败困难,学会英语,就是困难打败我,放弃英语。当听到了各种“年纪大了,学不会”的议论时,当时我的信心并不是很大的,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学的。由于我承认困难,不求速成,扎扎实实地学,终于学会了。
英语水平进步之快,有时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相信。一开始时我只企求能听懂英语技术讲解,根本没有能说和当翻译的奢望,但是后来居然达到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心,树立起“我并不老,新东西完全可以学会”的信心。
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在52岁以后学会并熟练掌握电脑,57岁成功地研究了记忆,总结写出《好记性的诀窍》、《巧用电脑打字机》、《巧用电脑写作》和《巧学巧用五笔字型》等书。
反过来,如果当时下的功夫不够,没有学会英语,其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首先是没有学会英语,掌握不了通向世界和高科技的工具,因而也就不可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形势。更可怕的会从此产生“老了,记忆力减退了,新的内容学不会了”等消极思想。
一旦此种悲观的思想在自己脑子里占了主导地位,就会停止学习新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以后学电脑、研究记忆和写作方面的成功。人们经常说“一步,步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成功与不成功之间往往只差一步”等等,是有一定道理的。
(2)在总结出英语学习逆向法与出版有关这种方法的书籍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写作与表达的能力。
(3)掌握了英语以后,可以指导别人学习。十几年来,每当看到有人在我辅导下,英语水平迅速提高时,总感到由衷的高兴。应该说这是另一种收获,另一番享受。
什么是逆向法?-简言之即:逆速成、逆浮躁、逆不打基础
钟教授认为学习英语犹如"逆不行舟,不进则退"。具体说不,"逆向"有以下方面的含义:
■1.逆速成,树立长期刻苦学习思想。谁不希望尽快学会英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是外语,从一点都不会到能"听、说、读、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学习中的困难,与其设想得少一些,不如把困难设想得多一些。
对于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所需的时间,与其设想得短一些不如设想得长一些。不少人的实践表明,学习英语的进度快起来容易慢下来难。由于想速成,不少人试用过各种方法,企图在很短的时间内速成,结果事与愿违,"想几个月速成,结果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成"。
逆向法特别强调在具体实施上要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而只要这样去做了,结果反而可能是"准备花两三年学会,结果一年就会"。
■2.逆凭空的强化和提高,主张打好基础后再强化和提高。基础英语知识是强化和提高的基础,逆向法强调先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英语以后再提高和强化,以严格的要求,从基础知识抓起,一步一步提高和强化。逆向法还主张学生首先要把课本学好,只有在把课本学得滚瓜烂熟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学课外的教材。
■3.逆为应试而学,着眼实际能力的提高。学习离不开考试,有考试,就必然会有技巧。不少学习不得法或不努力,英语成绩差的人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往往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企图短期内通过某种考试。
虽然一些技巧对于在及格线挣扎的人有时能起到决定命运的作用(例如勾对了一道听力选择题,得61分,及格了),但离开考场以后却是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的。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所以逆向法的"听、写、说、背、想"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逆向法的具体操作(详细内容见教材)用逆向法听写录音,什么地方听不懂,写不出都是具体的,很快就能检验出基础英语知识的扎实程度,从而找到真正的出发点。
经过努力,听懂了写对了,所取得的进步一个个明明白白地记载在纸上,随后若能按逆向法要求逐词逐句地抠,英语水平会迅速提高,从而进入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后顺利到达终点,能听能说。
第四 章逆向法学习慢速英语三阶段
4.1 为什么要学special English
已经学过英语,但是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人,想在英语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好是从基础英语入手,一步一步"学下去。这样做也许刚开始感到收获不大,进展缓慢,但坚持下去可以收到明显的实效,总体效果是很好的。
这个过程很像学游泳。不少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会"狗刨式",从"会"和"不会"的角度来看,会"狗刨"就应该认为是会游泳了,淹不死了。但是"狗刨"是很落后的,游上几十米就精疲力尽,很难游长距离,所以实用价值不大。要想有突破,能游长距离,必须学会标准的姿势,例如"蛙泳"等。
是不是可以在"狗刨"式的基础上学"蛙泳"呢?不行,必须彻底放弃"狗刨"式,从头学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先学蹬腿,后学手脚配合,再学抬头换气等等。坚持这样学,开始时成效是比较慢的,但总的来看还是快,一学会就能游上百米,练习上一段时间就是上千米。

但是如果自以为会了"狗刨"式就等于会游泳了,因而不肯虚心从头学起的话,到头来可能还不如那些原来一点也不会的人游得好呢!
这种情况也很像盖了一栋质量不好的楼房,从表面上看要什么有什么,但几乎什么都不好用,地面不平,门关不严,窗户漏风,上下水不通,暖气不热等等。这样的房子并不是不能住人,而是住着不舒服。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办法,一是推倒重盖,严格按图纸要求施工,尤其要把基础搞好。
另一种就是什么不行修什么,对于急需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房子中各个要素是互相联系的,如暖气不行,只修暖气本身还解决不了问题,它与上下水,门窗的密封好坏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总会有修不胜修的感觉。如果再在这个不牢固的基础上去加高楼层,后果就更不好了。
有的人在基础英语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三番五次地"强化"、"提高",就很类似以上两种情况。不少人非常重视英语学习,从初中算起,光是课堂上的英语学习时数就高达1100小时以上,加上自学花的时间就更多了。但是如果基本的英语知识学得不扎实,仍然不可能达到顺利地阅读英语书刊和"听"、"说"英语的目的。
可是不少人往往对于自己基础英语知识不扎实的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三番五次地进各种各样的英语速成学习班,进行强化和提高,囫囵吞枣地学了不少高深的英语知识。由于基础不牢固,学到的这些高深英语知识也往往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根,过不了多久可能也就忘记了。
这样的事情重复多了,就会使人丧失信心,似乎英语是很难提高的,形成英语学习上的夹生饭现象。
认真地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基础英语知识,就是克服这种夹生饭现象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学习英语也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要搞击溃战,而应该槁歼灭战,学一点就真正掌握一点。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是慢,其实是快。
采用逆向法听写英语录音带,一个词一个词,一个语法知识一个语法知识地进行过滤和加固,就是一剂治疗英语学习中的顽症和夹生饭的良方。
选用什么样的录音带作教材好呢?首先是不能大难了,要可望可及。有的人主张一上来就听语速很快的Standard English,认为慢速英语水平太低。也许这也是一种途径,但从笔者自学和辅导别人学习的经验看,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开始听写的时候存在一个信心问题,要使初学者能看到自学的成绩。
听难度比较大的Standard English一下子不容易听懂,看不到自学的成绩。同时也不要听大容易的内容,要选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听写出来的录音带作为教材,只有这样才会有提高。
正如同打乒乓球、下棋一样,只有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去下、去打,水平才能迅速提高,老是与水平比自己低的人去下、去打的话,水平提高不会很明显。
符合这种要求的磁带很多,其中以专为母语不是英语的初学者设计的慢速英语(或相当的教材)为合适。
4.2 SpeciaI English的特点
近年来不少人为了提高“听”、“说”英语的能力,跟学过不少英语电化教学节目。为了增强“实战气氛”,这些节目中常常穿插一些英美等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片断。尽管他们平时确实就是用这种正常速度讲的,但对于我们初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连珠炮似的,讲得实在太快了,听不懂。
有时即使拿着他们对话的脚本,也不一定能跟得上,这种情况碰得多了,就会使人望而生畏,感到听外国人讲英语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动摇了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回而不少人不能坚持到底。
类似的问题不光是我们中国人有,别的国家的人也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英语感兴趣的人日益增多,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一般又都不太高,难以听懂正常语速的普通英语。为了适应非英语国家的入学习英语的需要,美国的VOA电台从1910月19日开始,开播了一个名为SpeciaI English的节目。
英国BBC广播电台从19开始也开播了SpeciaI English节目。有的电台为了适应初学者的听力水平,广播英语教学课程时,也有用类似于SpeciaI English的语速播送课文内容的。
VOA的SpeciaI English节目一般历时半小时,依次为10分钟的News,接着为5分钟的Environment Report(Monday)、A griculture Report(Tuesday)、Science Report(Wednsday and Thursday)、Development Report(Friday)、People in the News(Saturday)、Words and Their Stories(Sunday),后是15分钟的 This ls America(Monday)、Science in The News (Tuesday)、Exploration(Wednsday)、The Making of a Nation(Thursday)、American Mosaic(Friday)‘ American Story(Saturday)、People in America (Sunday)等。
上述各种节目中,以News为难,因为它覆盖范围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等,用词量比其他节目多,理解时需要各种背景知识。但是如果连续听,听懂前一天的内容后很利于听懂以后同一事件的消息。
SpeciaI Englis有译为“特别英语”的,也有译为慢速英语的,本书采用慢速英语的译法。因为正是“慢速”二字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它的特点,它“特别”就特别在“慢速”上,因而是一种比较容易学习的英语。如果只说“特别”,初学者猛一听可能还以为是特别难的英语呢!
而且近年来VOA已渐渐地用Slow-speed English(慢速英语)取代SpeciaI English,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clear1y,slowly and understandably,one word at a time”。
与正常语速的普通的英语相比,慢速英语有用词浅显,播送速度缓慢,句子结构简明扼要等特点。
用词浅显:据’VOA的Voice杂志称,英语约有单词150000个左右。VOA的Standard English用的词汇量约为90000个。
考虑到初学者的英语水平,SpeciaI English大体上只用1500个词左右(详见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VOA彬eciaI En功sh Wordbook一书),约为英语总词汇量1/100。
播送速度缓慢:SpeciaI English的播送速度为每分钟不超过90个单词,而“standard English”的播送速度为每分钟约135个 单词。
句子结构简明扼要:SpeciaI English节目特别注意简化句子的文法结构,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每个句子的书写长度一般不超过两行。
上述三个特点中关键的是“慢速”。它准确地抓住了初学者的难点,即使反应比较谩的中年人也能跟得上。虽然英美人正常讲话时从来不用慢速英语,但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来说,攻慢速度实在是关键的一着。
它犹如体育训练中的“分解动作”和军队队列操练中的“拔漫步”给初学者留有充分体会和回味的时间,非常适合母语不是英语的初学者的要求。
至于慢速英语的用词范围是否限制在VOA SpeciaL English word一书所列出的1500个词的范围内并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实际上也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为了叙述五花人门的事物,必然会碰到一些这1500个单词无法表达的事物。
试设想一下人身体上各种各样的器官名称有多少,各种各样的疾病又有多少,1500个词是肯定不够用的,尤其在报导科技消息时就更是这样。
例如在一则报导Voyager一II Spacecraft(旅行者二号飞船)的消息就有Neptune(海王星)、Jupiter(木星)、Saturn(土星)、Uranus(天王星)、Venus(金星)、Mars(火星)和Hallev、comet(哈雷慧星)等七个专用名词。
至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新词更是层出不穷,不少有关新科技动态的科技消息中用了不少专业性很强的词,有的还相当生僻,一般英汉词典里查不着,或者甚至是刚流行开来的新词,还没有来得及收入国外刚出版的词典。
来源于钟教授书中的容。
4.3 SpeciaI English值得学
也许有的人一听“慢速”二饲,就认为一定是一种水平很低的英语。再看看别人已经听写出来的记录,都是一些很平常的词,因而可能不肯下功夫去学,去钻研。其实这些常用的词是英语的基础。学习数理化课程,非常强调循序渐进,比方说学数学,只有学了代数才能学解析几何,学了解析几何才能学微积分。
试设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学过解析几何就去学微积分的话,恐怕是听不懂的,而且连问题都提不出来。英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低、中、高英语知识之间的衔接没有数理化那样明显和严格,一个英语水平很低的人偶尔可以学会几句非常地道的英语,可以用一个英语生僻单词问倒英语水平比自己高的人。
但是无论如何,英语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英语学好了,才有可能学习高深一些的英语知识。对于提高听力来说,听慢速英语是打基础,慢速英语学好了,听力可以得到相当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听懂外国人的技术讲解。慢速英语用的都是一些基本的词汇。
即使在一般的英语中,这些基本的词汇的使用频度也是很高的。美国语言专家Thorndike教授在Teacher,了Word Bo毗一书中以统计的数字说明了不同词汇量的用量百分比如下:
词数 百分比(%) 词数 百分比(%) 100 58.83 3500 98.30 500 82.05 4000 98.73 1000 89.61 4500 99.OO 1500 93.24 5000 99.20 95.38 5500 99.33 2500 96.76 6000 99.46 3000 97.6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础英语词汇量的使用频度很高,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的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出发点。
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在谈到学习方法时提倡对于基本的知识千万不要“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一眼即过”,而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而只要这样去做,那就一定会达到“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的境地。
我在学习和钻研慢速英语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去做的,也确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的体会,觉得慢速英语是值得学的。
学习慢速英语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提高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由于慢速英语节目的编写者们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他们常常用一些普通的词表达复杂的事物,例如:
提到“手榴弹”时,不用grenade,而用small bomb;提到“地雷”时,不用mine,而用buried bomb;提到“扫雷艇”时不用sweeper,而用It is a kind of war ship that destroys floating bombs等等。
学习中要注意体会这方面的内容,以提高自己灵活运用普通词表达复杂事物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英语水平很高的人才能用好和用活普通的词。
例如初中英语中The Monkey and Crocodi1e、The Fisherman and the Genius,课文所用词汇量只有二三百个,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只有英语水平很高的人才写得出来。
本书以慢速英语广播录音带为听力教材和解说对象,以轻松自如地如同听汉语广播一样听懂慢速英语作为精通的标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来说,这个标准并不低,必须脚踏实地逐词逐句地抠一段时间才能达到。
实践表明,对慢速英语精通到这个程度,就能顺利通过CET-6等的听力考试,就能听懂本专业技术交流中的英语讲解,可以承当部分口译任务。
来源于钟教授书中的内容
4.4 学习SpeciaI English的三个阶段
初学者从一开始听不太懂到后能轻松自如地听懂慢速英语,大体上要经历"边听边写"的起步阶段、"只听不写"的巩固阶段和即收即听即懂慢速英语广播的扩大听写范围、进一步提高听力的深化阶段。
阶段区分的定性标准主要是听力水平的高低。
表现在辨音能力、熟练程度(是否听到就能反应、能否习惯成自然地"脱口而出"、对词义的理解是否比较广)、思维方式是否符合英语习惯(能不能直接用英语去思维和理解,听的时候脑子中有没有逐词逐句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听写时心情紧张不紧张(碰到听不懂的词能不能甩掉,影响不影响后面的收听)、掌握词汇量的多少等几个方面。
阶段区分的定量标准主要是听写一分钟录音所花的时间和碰到生词的情况。
1.起步阶段
不少中学或大学毕业的人掌握了数千英语单词,能阅读,但听不懂,说不了,基本是"哑巴英语"。他们刚开始听慢速英语广播录音时,由于辨音能力差,很多听不懂的词写出来看却是自己认得和会拼写的,只是由于发音不正确或不适应同化、连读、省音和弱读等而听不懂,误以为是生词。
由于听力差,听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因而心情紧张,碰到一个不懂的词脑子就惜了,往后就再也听不懂了,所以只有采用逐词逐句"边听边写"的方法才有可能搞懂部分内容,多次反复才能全部搞懂。
这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脑子里没有准确的语音形象,辨音能力差,听了下句忘了上句,思维方式不符合英语习惯,不能直接用英语去思维和理解录音带的内容,听的时候脑子中明显的有一个逐词逐句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
在这一阶段上,思想上要非常明确,听录音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为了获取什么新的信息。所以好是听写现成的录音带,而不要自己动手录制慢速英语广播,因为短波广播的信号不太稳定,录制起来比较费事,更不要好高骛远地去听实时的慢速英语广播。
只有到这个阶段的后期,为了检查自己的水平,可以试着听听实时的慢速英语广播,并录下来听写。
在起步阶段的初期,由于听力差,十分钟录音内容里约有30~40个次生词,其中的20~30个次是"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真正的生词只有十来个次。此时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需要花60~100分钟。
随着听力水平的提高,到了起步阶段后期,十分钟录音内容里约有3~4个次生词(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常用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基本上没有"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了,此时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5分钟左右。
同样是播送慢速英语,不同播音员的风格不一样,有的连读多而快比较难听懂,而有的很少连读,比较容易听懂。在这个阶段的后期,要有意识地去听不同播音员的录音,而不要只听自己喜欢的某些播音员的录音。
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于慢速英语来说,已经可以达到"会"的程度。
2,巩固阶段
在起步阶段的后期,随着辨音能力提高,听力逐渐提高,思维方式逐步符合英语习惯,有时候能直接用英语去理解录音的内容;忻的时候脑子里逐词逐句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逐步减少;听写时,心情也不那麽紧张了。可以"分心"干点别的事了;碰到个别听不懂的词,能甩掉,不影响后面的收听。
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扩边听边写"的起步阶段过渡到"只听不写棚巩固阶段。巩固阶段的任务是使思维方式进一步符合英语习惯,尽量直接用英语去理解所听的内容。
在巩固阶段的初期,已经基本上没有"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了,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5分钟左右,偶尔碰到生词,也能根据语音在词典里找到。
随着"只听不写"的反复练习,渐渐地摆脱了对于书面文字的依赖,到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两分钟左右就可以听懂(不是一词不漏地写在纸上)时,就可以转入深化阶段了。
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于慢速英语来说,水平可以达到"熟"的程度了。
3.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扩大英语词汇量,为此要尽量听写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英语科技消息以及文史哲方面的文章;二是要达到能如同听汉语广播一样,轻松的。地听懂实时谩速英语广播,井为过渡到听写标准语速的英语做好准备。
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于慢速英语来说,水平可以达到"化"的程度了。
各个阶段是互相穿插和渗透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只要自己觉得水平提高了,能转入下一个阶段就可以转,转过去以后试一段时间,如果有困难就再返回前个阶段去补课。即使已经到了深化阶段,有时碰到很生疏的词,还是必须采用起步阶段的"边听边写"的办法才能听懂。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学
- 朱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唐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
- 孙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刘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能源动力
- 贺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应用化学
- 胡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
- 田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工商管理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大数据双学位)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