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数星星时,我们该教他什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4】
我愣了一下。他刚读完《小王子》里那个商人章节。我没有急着解释,而是问他:“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拥有’?”
他想了想,说:“就像我的那支铅笔,用坏了我会修,丢了我会找,它属于我,是因为我天天用。”
那一刻,我知道,他比很多成年人更懂“拥有”的意义。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教会孩子解题、背公式、记知识点,却很少问: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他们是否知道,知识不是用来堆在试卷上的,而是用来照亮生活的?
小王子遇到的商人,忙着清点星星的数量,把数字写在纸上,锁进抽屉。他不浇水,不观察,不与星星对话。他只是“拥有”了一个数字。这像不像我们今天的课堂?学生背下一百道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题目背后的世界;考了满分,却不会思考一道题为什么这样出;能算出圆的面积,却看不出窗外那棵树的影子,其实也是个圆。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积累数据,而是建立关系。
我们常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五本练习册,一小时刷三十道题,家长在一旁盯着时间,生怕慢了一分钟。孩子答对了,奖励一个苹果;错了,批评一句“这么简单都不会”。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这过程中,有没有一次真正地“看见”了数学?有没有因为一道错题,停下来想:“为什么这个答案不对?
”而不是只想着“下次别再错”。
我见过一个初三的女孩,数学总是卡在二次函数图像上。她每次考试都丢这道题,家长着急,报了补习班,老师讲了三遍,她还是画不准顶点。后来,我让她去阳台看晾衣绳上的衣服。风一吹,衣服摆动,绳子形成一条弧线。我说:“这就是抛物线。”她笑了,说:“原来数学长这样。
”第二天,她自己拿尺子和铅笔,在纸上画出了五种不同风速下的衣绳曲线。那晚,她第一次主动多做了两道题——不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她想验证自己的观察。
学习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
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可什么是好习惯?是每天写够三页字?是默写英语单词五十个?还是准时完成作业?这些是行为,不是习惯。真正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在无人催促时,依然愿意为一个问题花十分钟发呆;是在错题本上写下“我不懂这里为什么是负号”,而不是抄一遍标准答案;
是在晚饭后,突然跑来问:“老师今天说光速是30万公里每秒,那如果我骑自行车朝光跑,会不会看到它变慢?”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比任何一张满分试卷都珍贵。
家庭教育中,最常被忽略的,是“允许不懂”。我们害怕孩子落后,于是提前灌输;我们担心孩子吃亏,于是替他们扫清障碍。可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卡住”的时刻。孩子在解方程时卡住了,不是因为他笨,而是他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时候,你给他答案,他记住了;
你陪他一起画图、试代入、讨论正负号的意义,他学会了思考。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的女儿小学五年级,语文成绩中等,作文总是干巴巴的。他没报写作班,也没买范文集。他每周带女儿去菜市场,让她挑三种蔬菜,描述它们的颜色、气味、手感,回家后写一篇“菜市场的早晨”。三个月后,她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
不是因为她用了华丽的词藻,而是因为她写出了“青椒摸起来凉凉的,像一块刚从冰箱拿出来的石头,皮上有细小的汗珠”。
知识不在课本里,在生活里。
物理课讲浮力,孩子背公式F=ρgV,却不知道为什么游泳圈能托住人;化学课学分子结构,孩子能写出HO,却不知道水为什么能溶解糖;历史课背朝代年表,却不知道为什么秦始皇要修长城,而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我们教的是符号,孩子需要的是故事。
教育不是把信息塞进脑袋,而是帮孩子搭建一座桥,通向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世界。
有人问我,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我说,先让他爱上提问。不要急着回答“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而是反问:“你觉得它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可能说:“因为它喜欢我。”这听起来幼稚,但这是孩子用想象力构建的解释体系。我们不需要立刻纠正,而是可以接着问:“那如果我换条路走,月亮还会跟着吗?
”然后一起去阳台观察几天。这种过程,远比背下“月球绕地球公转”这句话深刻得多。
我们太急于要结果,却忘了过程才是学习的本质。
我见过一个男孩,痴迷于下雨天。他会在窗边站半小时,看雨滴打在树叶上的节奏,记录不同大小雨滴落下的声音差异。他爸觉得他浪费时间,直到有一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项目:研究雨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男孩交了一份报告,里面有他自己录的雨声频谱图、不同叶片吸水速度的对比、甚至用家里的小盆栽做了实验。
他没用任何网络资料,全是他自己观察来的。老师给了他最高分,说:“这不是作业,是科研。”
他的秘密是什么?不是聪明,不是天赋,而是他允许自己“慢下来”,允许自己“无用地好奇”。
今天的孩子,被太多目标推着走:要考重点、要上名校、要赢在起跑线。可起跑线在哪里?是幼儿园识字量?是小学奥数奖?还是初中排名?我们忘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真正的耐力,来自内心持续燃烧的好奇心。
我们教孩子做题,是为了让他们未来能赚钱吗?也许。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面对未知时,不慌张;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在别人说“不可能”时,还能安静地问一句:“为什么不可能?”
《小王子》里,狐狸说:“你要对你驯养的东西负责。”
这句话,不只是对一朵花说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个老师说的。
我们驯养了孩子的学习,那就请别只驯养分数,更要驯养他们的目光——让他们学会凝视,而不是扫视;让他们学会追问,而不是背诵;让他们懂得,真正的拥有,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纸笔去登记。
当孩子问你:“为什么那个人要把星星存进银行?”
你可以告诉他:
“因为那个人以为,数字就是一切。
但我们不一样。
我们选择,每天抬头看看星星,
哪怕不记得它的编号,
也知道它在那里,
照亮过我们的夜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王教员 辽宁大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李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通信工程
- 陈教员 吉林医药学院 临床医学
- 朱教员 萍乡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 曾教员 北京化工大学 绿色化学
- 郭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 徐教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俄语
- 李教员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人力资源
- 蔡教员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对外汉语
- 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数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