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教子有方:“玩商”锻炼令孩子更活跃

教子有方:“玩商”锻炼令孩子更活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10-06
教子有方:“玩商”锻炼令孩子更活跃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想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与孩子的快乐,也使得孩子恃宠生娇。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前来沪访问的美国俄勒冈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在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心桥教育机构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理性地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教会孩子如何抵御广告的不良影响;提高孩子的“玩商”,让孩子学会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取得平衡。

泰普林提出的“大脑操”,更可以操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了美国家庭的欢迎,现在,泰普林也把这种“大脑操”介绍给了中国孩子。

中国家长是“溺爱”非“智爱”

年过花甲的朱利安·泰普林是半个“中国通”,从上世纪代起就开始关注中国孩子以及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在国外,泰普林一直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非常任性、自我,大把大把地花着家里的钱,却丝毫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还经常逃学,开着名贵跑车带着小女友四处兜风。

这些都引起了泰普林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家庭方式进行考察后,泰普林得出了答案。“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但是,我很遗憾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误区。

诸如‘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以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等等。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智爱’。

泰普林把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称作“被宠坏的一代”,在谈到中国孩子被溺爱的情况比国外严重时,他解释说:“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孩子从18岁起,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和生活、交友等都由自己独立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

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

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泰普林强调,要改变中国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改变父母的溺爱开始。

提高“玩商”,平衡游戏和学习

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爱玩的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义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泰普林指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

孩子会将木棍当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孩子还应该学会玩,精通‘玩商’。”

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呢?泰普林说,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尤其是家长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倒在地上,如果家长能说“倒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用牛奶画画吧”,那么孩子对玩就有了积极的想法,但如果家长说“才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这个孩子真讨厌”,那么孩子肯定就会有受挫感,也不能尽情享受玩的乐趣了。

“由于玩的观念不同,玩的环境不同,孩子的‘玩商’也大不相同。我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玩上,最后让玩变成孩子的奢侈品。”

泰普林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聪明的父母不会给孩子戴上“紧箍咒”,更不会对孩子采取“残酷教育、无情打击”,而是在让他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给他理智的爱、健康的感情、知识的养分以及优秀的品德与教养。

家庭教育是一门既高深又简单的学问。说它高深,是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和教育良方,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得很好,都可以发掘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价值,最终将他们引向成材。

“大脑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在对中国孩子的调查中,泰普林表示,中国孩子普遍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泰普林抛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大脑操”。泰普林表示,家长们要教会孩子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解决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随时用这样的问题问自己,因为对它的回答,可以引导孩子灵活思考,并使孩子的思维富于创造性。泰普林说,很遗憾,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放弃再多问孩子一个问题的机会。

记住,让孩子不要停下思维,“再想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说出这句话只需要花费你几秒钟时间,但这句话可能利于孩子的一生。

“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在做计划时,能预想到最终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当前的行动。孩子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发生。冲动的孩子往往是由于不顾及后果、莽撞行事,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

逐步训练孩子养成行动前思考后果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会更具有预见性,他能看到事态的发展方向,更有远见,也当然就更具有竞争力。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因为侵犯他人利益而犯罪。相反,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善于与人相处,孩子就能够成为任何一个团队的优秀成员,或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

思考“别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能样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会有碍自己的发展。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邓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力学
  2. 姚教员 英国爱丁堡大学 教育学
  3. 吴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4. 寇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双学位专业
  5. 阿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学类
  6. 谢教员 河北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7. 李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机器人工程
  8. 刘教员 齐齐哈尔大学 化学师范
  9. 杨教员 中华女子学院 社会工作
  10. 桑老师 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