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30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但是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艺术,怎样正确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观点:树大自然直,儿大自然立。孩子才三四岁,年龄还小,不懂事,现在就该让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学以后,再好好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然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孩子溺爱、袒护,放松了对孩子品质培养和习惯培养,使孩子养成了任性、淘气、不守规矩、不懂礼貌、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以后要想改过来就比较困难了。相反,如果从习惯到品质从小培养,使孩子从小就在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中长大,今后他成才、成人的几率就可能很高。
比如,一位母亲在进行教育讲座时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儿子在上小学后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但由于在孩子小时候过于溺爱他,导致孩子变得任性、不守规矩、不懂礼貌、不讲卫生。尽管她和孩子的爸爸曾经试图用体罚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个案例表明,放松了学前教育,等孩子大了教育起来就难了。相反,从小养成的好习惯,长大后根本不会变。
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特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学弹琴、学舞蹈、学书法、学画画、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武术,学了这个学那个。
这样做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为了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尽量多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另一种是看到别人给孩子报,自己也跟着报,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有一种是出于责任感,尽心尽力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条件,但不管孩子是否喜欢。
然而,我认为不应该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实际的兴趣和特长,在孩子喜欢又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比如,我的邻居阿张的女儿很喜欢音乐,他们给女儿报了钢琴班。尽管学习钢琴成本很高,但因为孩子喜欢,而且老师也觉得孩子有天赋,他们坚持下来。结果,孩子学得很愉快、很轻松,钢琴考级也很成功。这个案例表明,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上,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培养。
现在,很多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许多事情他干不了,也干不好。于是家长便越俎代庖,本来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大包大揽地代替了。
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反,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一个家长分享了她的经验。她的女儿从小就被鼓励自己做事,比如早起穿衣、叠被、洗漱等。现在,她的女儿不仅能够自己完成这些事情,还能独立去幼儿园。这个案例表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的提高。
现在几乎90%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等于全部好。他们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孩子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只看重学习成绩。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独立精神、办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相反,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
急功近利是不少人的通病,也反映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很多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本身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是为了达到光耀门庭的私利。
然而,我们应该抛弃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培养他们的品质和综合素质。我们应该让孩子以正常的途径学习、生活、成长,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光鲜。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品质和习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远离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