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28

上周三的地理课,讲到“可持续发展”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小张突然举手,声音有点发颤:“老师,我们学这些,到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像根针,扎得我心头一紧。过去,我总以为地理课就是背地图、记气候类型,把标准答案塞进学生脑袋里。可那天,我突然明白:教育是点燃火。
新课标说得透亮——高中地理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并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不是口号,是课堂的活水源头。
于是,我彻底改了教学方式。讲“板块运动”时,我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世界地图,模拟板块漂移。小明边捏边问:“老师,为什么地震总在这些地方?”我反问:“你觉得呢?”他查资料、画示意图,最后在课堂上分享:“板块交界处像两个小朋友打架,地壳就‘疼’了!”那一刻,他眼里的光,比任何分数都亮。
课后,他悄悄告诉我:“原来地理是解开地球的秘密。”
班级里,学生像一株株小树,有的枝干挺拔,有的还在抽芽。过去,我总想“一刀切”,结果好学生觉得无聊,基础弱的直接掉队。新课标提醒我:教学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落实”。我决定做“分层”实验。
在“区域地理”单元,我设计了三重任务:
- 基础层:认地图符号,描述家乡的气候特征(比如“我们这儿夏天热,冬天冷”)。
- 提升层:分析区域问题(如“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怎么解决?”)。
- 挑战层:提出创新方案(如“设计一个校园雨水收集系统”)。
小华是基础层学生,连等高线都看晕。我陪他从家乡地图开始,画出山和河。他慢慢能说:“老师,我们村的梯田,是不是因为山太陡,才这么种的?”后来,他主动挑战提升层,分析了“家乡农田灌溉的水资源问题”。期末,他妈妈发来消息:“孩子回家总说‘老师让我们做小调查’,连饭都顾不上吃!”
分层是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奔跑——进步,就是最亮的勋章。
我们总被分数绑架,以为教育是场马拉松。但新课标说:“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试着放下成绩单,把目光投向课堂里的每个瞬间。
“可持续发展”单元,我布置了“绿色行动”任务:学生小组调查校园垃圾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我不只看报告,更看过程:他们怎么分工?遇到矛盾怎么解决?小丽小组最初吵得脸红脖子粗,我悄悄问:“你们觉得,垃圾问题和谁有关?”她愣了下,说:“和我们每个人有关。”
后来,他们学会了协作,方案里加了“旧物改造手工课”。我写评语:“从‘我’到‘我们’,你们的行动让校园更绿了!”期末,小丽的总分不是最高,但进步最大。家长会时,她妈妈眼眶红红:“以前她总说‘地理没用’,现在天天问我‘怎么保护环境’。”
教育是园丁对幼苗的守望。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分数便成了副产品。
新课标强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可这常被当成硬任务。我试着让它自然生长。讲“黄土高原”时,我不只说“水土流失严重”,而是带学生看家乡的沟壑——小张老家在黄土区,他画了幅画:爷爷在坡上种树,孙子在树下读书。他说:“老师,我们这代人,得把黄土变青山。”
课后,学生写诗:“黄土不黄,青山常在,守护的不只是土地,是我们的未来。”
地理,是看世界的窗,也是照见自己的镜。当学生把知识点和生活联结,情感便有了根。小张的提问“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成了课堂的起点。现在,他成了环保社团的骨干,常带着同学在校园种树。他说:“老师,地理教会我,每个小行动都能改变世界。”
期末反思,我常想起一句话:“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过去,我把自己当“知识搬运工”,现在,我成了“思维引导者”。地理课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记得小明在日记里写:“以前觉得地理是‘别人的故事’,现在发现,是我们的故事。”这句话,比任何奖状都珍贵。教育是点燃火——当学生眼里有光,课堂才真正活起来。
亲爱的同行,你是否也曾在课堂上,看到某个孩子眼里的微光?那光,是教育最美的模样。让我们少一点“教”,多一点“引”;少一点“标准答案”,多一点“为什么”。地理课是学“如何与地球对话”。
愿我们每个教师,都成为那把火,照亮学生的未来——因为教育的终点是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世界的创造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