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9
高一开学一个月,英语课从“听不懂”变成了“能跟上”,这不是靠天赋,也不是靠突击,是每天早上六点二十准时打开的那盘磁带,是课间翻的三页英文小故事,是晚自习前抄写的五句真题句子。
我一开始也怕听力。老师放录音,别人能听出答案,我连关键词都抓不住。后来我试了最笨的办法:每天早晨起床后,不急着刷牙,先听一段初中英语课本的录音,跟着念。不求快,不求懂,就模仿那个语调,那个停顿,那个轻重音。第一周,耳朵发胀;第二周,能跟上一半;第三周,能自己复述出大意。
不是我聪明了,是耳朵习惯了英语的声音节奏。听力不是靠猜,是靠听熟。
单词不是背出来的,是读出来的。我开始读《牛津书虫》系列的简易读物,选的是《小王子》英文版。每页生词不超过五个,读不懂就跳,读得顺就继续。一个月读完三本,发现原来“love”“heart”“see”这些词,不是靠单词表记下来的,是反复在故事里撞见,才记住了。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读到喜欢的句子,用铅笔轻轻划下来,晚上抄在小本子上。不抄全篇,只抄一句。十天后翻回来,能背出来,就划掉;背不出,就再读一遍。半年下来,小本子写满了,英语阅读题的正确率悄悄提高了。
语法?我不背规则。我抄真题。从本校去年的期中卷、区里去年的期末卷,挑出十道完形填空和五道语法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句子全抄一遍。抄的时候不看解析,只看结构:为什么这里用“has been”而不是“had been”?为什么“which”前面要加逗号?抄完,再自己重写一遍,换主语,换时间,换地点。
不是为了记住“定语从句”的定义,是为了让大脑记住“这句话怎么用”。三个月后,我不再靠感觉选答案,而是能说出“这个空,前面是过去完成时,后面必须用过去时态呼应”。
写作是慢慢练出来的。我在校讯通上发了两篇短文,一篇写周末去公园,一篇写养猫的经历。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标出三处冠词错误,两处时态混乱,还加了一句:“你写的是真实的生活,别怕犯错。”后来我每天写五十个词,写妈妈做的饭,写同桌借橡皮,写放学路上的雨。不求华丽,只求准确。错的,改;改了再错,再改。
现在我的作文不再被说“中式英语”,是因为我写的句子,是英语里真实存在的表达,不是从汉语翻译过去的。
我买过一套“高一英语众享课程”,但没全看。我只挑了三节:一节讲阅读题怎么抓主旨,一节讲作文开头怎么不?拢唤诮蔡υ趺丛づ写鸢浮1鸬目挝颐惶蛭抑溃俣嗟拿步猓驳植还约憾肿鋈渍嫣狻
我从网上找来了本省三所重点中学近三年的高一月考卷,打印出来,每周做一套,不计时,但必须写完后对答案,把错题分类:是词汇不懂?是句子结构没看懂?还是选项干扰太强?错题本不是抄题,是写“我为什么错”。比如:“第12题选B,是因为误以为‘because’必须跟主句时态一致,其实它只管逻辑关系。
”这种记录,比背十页笔记有用。
我不追“速成”,也不信“秘籍”。我见过太多人买了一堆资料,堆在书架上落灰;也见过太多人报了课,上了三次就放弃。真正有用的东西,都藏在日常里:每天早读的十分钟,午休时翻的一页书,晚自习前抄的三句话,周末做的那套真题。它们不轰动,不耀眼,但日复一日,它们在悄悄重塑你的语言习惯。
英语不是一门要“学会”的课,是一门要“过上”的生活。你听的每一句录音,读的每一段文字,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在把你从“学英语的人”,变成“用英语思考的人”。
我不指望靠这套方法考满分。但我清楚,半年后,当别人还在背“should have done”和“could have done”的区别时,我已经能用它们自然地讲出自己上周的后悔和遗憾。
这不是奇迹,是重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