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0

在幼儿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不应是枯燥的数字记忆或机械的计算训练,而应成为孩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考的综合体验。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内化的学习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
游戏,作为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连接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当教学内容被融入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更持久,参与更主动,记忆更深刻。例如,在“小猫钓鱼”游戏中,幼儿需根据鱼身上的数字匹配钓竿上的算式,完成“3+2=5”的操作。
这一过程不仅练习了加法,更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了数量的合并。类似地,“摘苹果”活动中,幼儿需从树上摘下标有数字的苹果,并按大小顺序排列,或根据颜色分类后计数。这些活动不依赖教师的直接讲授,而是通过反复操作与同伴互动,让孩子在试错中建立数感。
在“找邻居”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手持数字卡片,寻找比自己大一或小一的“邻居”。一名幼儿举着“6”,问:“谁是我的邻居?”另一名幼儿举起“5”说:“我是你的小邻居。”第三名幼儿举起“7”回应:“我是你的大邻居。”这样的对话自然发生,孩子在表达中巩固了数序概念,也在倾听中学会观察与回应。
这种互动模式,比单纯背诵“5、6、7”更能促进对数字相对关系的理解。
“数字歌”则通过韵律与动作强化数字形态的记忆。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孩子一边吟唱,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描摹“2”的笔画,视觉、听觉与动觉协同作用,使抽象符号具象化。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方式,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也降低了书写难度,提升了学习信心。
“送信”游戏则将加减法融入生活场景。教师扮演邮局工作人员,幼儿扮演送信员,每封信上写有算式,如“8-3=?”孩子需计算后将信投进标有答案“5”的信箱。若投错,需重新思考。这种设定赋予计算以目的性,孩子不再为算而算,而是为完成任务而算。当他们成功投递多封信件时,成就感自然生成,学习动机也随之增强。
“争当优秀售货员”模拟超市购物,幼儿扮演顾客与店员,使用玩具货币进行交易。一件商品标价“4元”,孩子拿出“2元”和“1元”硬币,问:“还差多少?”同伴回答:“再加1元。”这种真实情境中的数学应用,帮助孩子理解货币价值、找零逻辑与数量守恒。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中学习礼貌用语、等待轮次、遵守规则,这些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往往比知识本身更具长远价值。
游戏的设计需避免形式化与重复性。单一的“数数比赛”或“看图填空”难以持续激发兴趣。真正有效的游戏,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情境真实,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二是规则清晰,便于自主执行;三是目标明确,指向核心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帮白兔收萝卜”活动,教师可设计不同难度的萝卜卡片:有的标有数字,有的标有点数,有的标有加减算式。幼儿需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完成后再交换角色。这种分层设计,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中获得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不是教学的点缀,而是教学的载体。教师的角色不是导演,而是观察者与支持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早介入纠正错误,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反思:“你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如果再加一个萝卜,总数会变成多少?”这样的开放性语言,鼓励孩子表达思考过程,而非仅仅追求正确结果。
在数学活动中,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公式,而是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观察、假设、验证、调整。当孩子在游戏中主动提出“为什么7比6大?”“如果我拿走两个苹果,还剩几个?”这些问题时,说明数学思维已在他们心中萌芽。
大班阶段的数学教育,不应以掌握多少计算技能为衡量标准,而应关注孩子是否愿意探索、是否敢于表达、是否能在失败后继续尝试。游戏,正是打开这些能力的钥匙。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给予孩子无限可能;它不强制记忆,却让知识自然扎根。
当数学从课本走向生活,从教师口述走向孩子动手,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学习才真正发生。而游戏,就是那条让孩子愿意走过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