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3

教五年级英语,别一上来就让学生背cat、dog、chicken、duck。这些词他们早就认识了,甚至能画出来。但你让他们说一句完整的话:“Is it a dog?”——很多人张嘴就错。
问题不在词,而在句。
我教过两个班,第一个班按传统方法走:先教单词,再讲句型,重点练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 结果呢?学生能听懂意思,但说不出来。问句读成“It’s a duck.” 的学生占了一半。不是他们不认真,是教学顺序出了问题。
我们总以为,先学词,再学句,是理所当然。但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不是先记A再记B就能推出C。孩子学语言,是从“能用”开始的,不是从“能背”开始的。
第二次教学,我换了方法。
第一课时,只做三件事:
1. 用5分钟快速过一遍单词,配合图片和动作,确认他们认识。
2. 播放一首带这些词的英文儿歌,比如《Old MacDonald》的简化版,让孩子跟着哼。
3. 直接进入核心句型:Is it a cat?
不讲语法,不讲否定结构,不讲完整回答。就问,就猜,就玩。
我在讲台上举一张狗的图片,问:“Is it a dog?” 学生齐声答:“Yes!”
我举一只鸭子的图,问:“Is it a cat?” 学生笑:“No!”
我再换一张鸡的图,问:“Is it a chicken?” 有人犹豫,有人大声说:“Yes!”
整个过程没有“it isn’t”,没有“it is”,没有音标讲解。只有重复、回应、互动。
学生不需要知道“isn’t”是“is not”的缩写,他们只需要知道:问“Is it...?”,听到“yes”或“no”,就知道对不对。
接下来是游戏环节。
每组发一套动物卡片,一人抽一张,藏在背后,其他人轮流问:“Is it a duck?” 抽卡的人只能答“yes”或“no”。谁先猜对,谁得一分。
这个游戏持续了15分钟,全班都在动,都在说。没人走神。没人觉得无聊。
下课前,我只提了一句:“明天我们学怎么完整回答。”
第二课时,才引入完整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
这时候,学生已经熟悉了问句的节奏和语调。他们知道“Is it a...?” 是一个问句,尾音上扬。他们知道“yes”和“no”是回应。
现在教完整回答,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加长”。
我示范:“Is it a dog?” → “Yes, it is.”
学生跟读三遍,注意“it is”连读成/tz/。
再换动物,换人,换组,轮流练。
错误还会有。有人还是说“It’s a dog.” 但这时候,老师不急着纠正。
先让他再问一次:“Is it a dog?”
他答对了,就表扬:“你问得很好,现在试着加一句:Yes, it is.”
不批评,不重复错误,不讲“不是……而是……”。
只给一个清晰的模板,让他重复,重复,再重复。
第三天,我让学生自己画动物,写上英文名,然后互相提问。
一个学生画了鸡,问同桌:“Is it a chicken?”
同桌答:“Yes, it is.”
第一个学生笑:“我画得像不像?”
全班哄笑,但没人再把问句说成陈述句了。
为什么有效?
因为:
- 问句是语言的起点,是孩子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 回答是结果,不是目标。先能问,才有能力答。
- 游戏不是娱乐,是重复的载体。孩子在玩中练了20遍,比抄写10遍记得牢。
- 时间留给了消化。不赶进度,不堆内容,一个句型吃透,再进下一个。
不要怕慢。
很多老师担心:“一个句型讲两节课,进度跟不上。”
但你想想:如果学生连“Is it a...?” 都说不准,后面学“What’s this?” “Where is it?” 又能好到哪去?
基础不牢,后面全是空中楼阁。
我带的班,半年后做口语测试,85%的学生能自然使用“Is it a...?” 问句,正确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不是我教得多,是我教得对。
教英语,不是教单词表。
是教孩子怎么开口。
他们不需要知道“it isn’t”是缩写,但他们需要知道:
- 问别人东西是什么,该用什么语气。
- 听到问题,怎么回应。
- 说错没关系,说多了,自然就对了。
下一次备课,别急着设计PPT,别急着找练习题。
先问自己:
“学生最需要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如果是“Is it a...?”
那就从这里开始。
别绕路。
别怕慢。
别怕重复。
别怕游戏。
孩子不是在学语法,
是在学怎么和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