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16

孩子初二了,成绩一直提不起来,家长急,孩子更累。不是孩子不努力,也不是老师教得差,往往是几个关键环节没跟上。别再盯着分数骂,也别盲目报班。真正能帮到孩子的,是这五件事。
第一,别再问“这次考多少分”,改问“今天哪道题让你想明白了”
很多家长一开口就是“月考成绩出来没?”“班里排第几?”孩子一听就烦。学习不是考试机器,是人。初二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压力一上来,脑子就卡壳。与其天天问分数,不如每天晚饭后问一句:“今天上课,有没有哪道题你突然想通了?
”哪怕孩子只说了一句“数学那个函数图像我懂了”,你就接一句:“嗯,那说明你最近在动脑子。”这种对话,比一百句“你得努力”有用得多。
孩子不是不想学,是怕说错、怕丢脸、怕你失望。你放下评判,他才敢暴露问题。
第二,从初一的漏洞开始补,别指望初二突然开窍
初二物理开始学力与运动,数学进入函数和方程组,英语词汇量翻倍,这些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们都建在初一的基础之上。如果孩子初一的代数运算不熟,初二解方程就总出错;如果初一的英语单词没背稳,初二阅读题根本读不懂。
别急着刷初二的卷子。先拿一张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试卷,让孩子闭卷做一遍。数学重点看:有理数混合运算、整式加减、一元一次方程。英语看:核心100词会不会拼写,一般过去时能不能用对。语文看:课内文言文实词翻译能不能写全。
哪里错得多,就从哪里补。不用买新书,翻旧课本、翻错题本,每天只解决三个知识点。补得慢,但稳。补一个,就少一个拖后腿的。
第三,别再让孩子“背”,要让他“用”
很多孩子还在用小学那套:背课文、抄单词、刷题海。初中不一样了。数学考的是逻辑,不是记忆;英语考的是理解,不是拼写;物理考的是现象解释,不是公式套用。
举个例子:孩子背了“牛顿第一定律”,但看到“汽车刹车时人往前倾”还是说不清原因。这不是记不住,是没理解。
教孩子别死记,改成“讲出来”。让他用手机录一段30秒的语音,解释:“为什么坐公交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倒?”不用术语,用生活话。说清楚了,他就真懂了。这个方法,数学、物理、化学都能用。
每天挑一道题,让孩子当老师,讲给你听。讲不通的地方,就是漏洞。
第四,目标别写“考进前十”,写“本周搞懂一次函数图像”
目标太大,孩子没劲。目标太虚,孩子没方向。
别再说“这次月考要考到80分”。换成:“这周,我每天花20分钟,把一次函数的三种画法都练一遍,直到能独立画出y=2x-3的图像。”目标具体、可测量、三天能完成。
每周日晚上,和孩子一起列下周的“小目标清单”,每完成一项,打个勾。不是为了奖励,是为了让孩子看到:进步是积累的,不是奇迹。
别指望一次逆袭,要相信每天进步1%。
第五,陪,但不代劳
孩子不会做题,你别直接讲答案。你可以说:“这道题,我小时候也卡过。你先说说你卡在哪一步?”引导他把思路说出来,你只是听,偶尔问一句:“如果这里换个数字,会不会好算一点?”
孩子写作业时,你就在旁边看书。不看手机,不唠叨。他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你只在他主动求助时,才介入。
孩子需要的不是监督,是安全感——知道你在他身后,但他自己能走。
初二这一年,不是冲刺的终点,是转折的起点。成绩差,不是孩子笨,是方法没对,基础没牢,信心没起来。
别急着追排名,先帮他把断掉的线重新接上。
别总说“你得努力”,要让他感受到“我能做到”。
别指望补习班救孩子,真正救他的,是你每天多问一句:“今天哪道题让你觉得不那么难了?”
孩子不是不会学,是没人教他怎么学。
你改了方式,他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