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1
每天下午三点半,铃声一响,孩子们背着书包涌出校门,而很多家长还在路上。公交车还没到,工作没结束,老人又不方便接,孩子一个人在家不放心,送托管班又怕质量参差——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困境。
我儿子上三年级那年,学校开始推行课后服务。起初我也犹豫:是不是变相补课?会不会增加负担?但看了学校的安排,心里踏实了。
学校没在课后讲新课,也没布置额外作业。一二年级的孩子,下午四点后是手工课、绘本阅读、拼图游戏,老师带着他们做纸飞机、折千纸鹤,讲《小王子》里的小狐狸,孩子们笑得眼睛都弯了。我女儿在一年级,回家总说:“妈妈,今天我和同桌一起做了个会动的小兔子,老师说这是‘专注力训练’。
”我没听过这个说法,但我知道,她放学后没再哭着喊“好无聊”。
三到六年级的安排更清晰:前四十分钟写作业,老师轮流巡视,有不会的题当场问,不用等回家。作业写完,有阅读时间,图书馆开放,学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书看。每周三下午是兴趣小组,有人去画画,有人练书法,有人学简单的编程入门,用Scratch做个小动画。这些都不收费,也不强制,全凭孩子兴趣。
收费方面,学校贴了通知:每天两节课,每课时两元,一个月最多八十元。钱打到对公账户,每月公示收支,连一张打印纸的费用都列得清清楚楚。有家长问:“为什么这么便宜?”校长说:“不是赚钱,是解决问题。”
最让我感动的是安全安排。有个周五,我加班到六点,电话里说“可能晚到十分钟”。没想到,孩子没被锁在空教室,也没被赶出校门。学校在大门边设了“安心屋”,有两位老师值班,备了热水、小点心,还有几本漫画书。孩子说:“老师陪我看了《昆虫记》的插图,还问我喜欢蚂蚁还是蜜蜂。
”我到校时,他正把一只纸折的蜜蜂递给我,说:“这是送给你的。”
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准时接孩子。有的是快递员,有的是护士,有的是单亲家庭。学校没责怪,也没一刀切。他们给经常晚接的家庭发了提醒卡,上面写着:“您辛苦了,我们等您。”还组织了家长护学岗,轮流值勤,门口有老师,有家长,有保安,三重保障。
我曾问过班主任:“你们每天多干一两个小时,图什么?”她笑了笑:“图孩子们不孤单。图家长能安心上班。图放学后的时光,不只是等,而是有内容。”
这学期,我看到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提高了。不是因为他被逼着写,而是因为他在学校就完成了,回家有时间吃饭、聊天、看一会儿动画片,甚至自己洗袜子。他不再因为作业拖到十点而崩溃,我也不再因为催作业而吵架。
学校没说“提升成绩”,也没吹嘘“全面发展”。他们只是把放学后的空档,填上了能摸得着的东西:一本打开的书,一支画笔,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愿意等你的人。
有家长说:“现在孩子回家都不吵着要手机了。”我信。因为他的课后时间,已经被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安静填满了。
我们不需要完美的教育,只需要不缺位的陪伴。学校没做超纲的事,没搞题海战术,没收额外的钱,也没把课后服务变成第二课堂。它只是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搭了一座小小的桥。
这座桥不华丽,但结实。它让一个母亲不必在下班路上焦虑,让一个孩子不必在空房间里害怕,让一个家庭不必在时间的缝隙里跌倒。
我见过太多教育创新,包装得天花乱坠,最后变成负担。而这个课后服务,简单、透明、有人情味。它不承诺改变命运,但它实实在在地,让每天的傍晚,多了一点温度。
如果你也曾在三点半的校门口犹豫过,如果你也曾为接孩子而请假、迟到、求人帮忙——也许你该去看看,你孩子学校有没有这样一座桥。它不响,但很暖。
没有口号,没有数据,没有承诺。只有老师多留的一小时,和孩子多出的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