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13

上个月,我在临沂31中的多媒体教室坐了整整一天。不是为了听一堂课,是为了看人怎么教课。台上站着的,是省里讲课比赛的几位老师。他们没有用华丽的PPT堆砌概念,也没有高声喊着“重点要记牢”。他们只是把一个铁球、一根细线、一个光电门,轻轻放在讲台上,然后退后一步,等着学生自己开口。
张厚勇老师那节课,我记住了两个动作。他没直接讲单摆周期公式,而是让学生轮流拉起摆球,松手,看它来回摆动。有人拉得高,有人拉得低,有人用不同的球。他不急着纠正,只问:“你们觉得,摆得快慢,跟什么有关?”教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是重量,有人说是拉的距离,还有个孩子说:“是不是跟老师今天穿的鞋有关系?
”全班笑成一片。张老师没笑,他点点头,说:“那我们试试。”他换上不同质量的铁球,换上不同长度的绳子,数据一条条写在黑板上。最后,学生自己发现:周期和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和质量无关。公式是他们自己推出来的,不是抄下来的。
王中山老师讲“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没用钟表模型,也没画箭头。他讲了个故事: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一个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腿长,一步跨一大格,乌龟慢,一步只挪一格。兔子跑一圈,乌龟才走一格。学生听得入神,有人举手问:“那兔子要是累了,停下来休息,乌龟会不会超过它?”王老师没答,只说:“你画出来看看。
”十分钟,全班都在纸上画圈、标点、算时间。下课铃响,没人动。他们还在算,什么时候兔子和乌龟会重合。
这些老师没提“核心素养”,没说“深度学习”。他们只是让物理,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观察、提问、试错、发现。
物理实验,从来不是老师做给你看的表演。它是你亲手去碰、去测、去猜、去错,然后才明白的东西。
我见过太多学校,实验室锁着门,仪器蒙着灰。老师说:“实验太费时间,不如讲题快。”可你知道吗?一个孩子亲手用弹簧秤测出重力加速度,比背十遍g=9.8m/s记得更牢。他记得那天秤的指针抖了一下,他手心出汗,怕测不准;他记得同桌说“你这数据不对”,他重做了三次;
他记得最后算出来是9.6,老师没说错,只说:“想想,哪里漏了空气阻力?”
这才是学习的痕迹。
我见过一个农村中学的物理老师,没有数字传感器,没有数据采集器。他用自行车链条、旧闹钟齿轮、手电筒电池,做了一个简易的电磁感应装置。学生轮流摇动手柄,看小灯泡一闪一闪。有人问:“为什么摇得快灯就亮?”老师说:“你数数你摇的次数,再数灯闪的次数,看看有没有关系。
”一个月后,那个班的学生,能用纸笔画出感应电流方向,能解释为什么磁铁插入线圈时灯亮,拔出时也亮,只是方向相反。
他们没学过楞次定律的公式,但他们知道,磁通量变了,就有电。
物理不是公式堆出来的。物理是人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你让孩子用尺子量斜面高度,用秒表计时小车下滑时间,记录五组数据,画出s-t图像,再算出加速度——这不是做题,这是在教他怎么用工具理解世界。他学到的,不只是v=2as,而是:世界有规律,规律可以被测量,测量可以被验证,验证可以被重复。
这才是科学精神。
我见过一个孩子,中考前一个月,物理成绩还在及格线挣扎。他爸骂他笨,老师说他不认真。后来,他班主任让他回家用矿泉水瓶、水、橡皮筋、吸管,做一个“水压计”。他做了三天,改了五次,最后能用吸管里水柱的高度,看出瓶内气压变化。他拿着它去问老师:“为什么我一捏瓶子,水柱就升高?
”老师没讲帕斯卡定律,只说:“你再试试,捏得轻一点,重一点,看看水柱怎么变。”两周后,他物理考了87分。他没背公式,但他懂了压强和力的关系。
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根火把。
物理实验,就是那根火把。
它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它只需要一个愿意等的孩子,一个愿意不急着给答案的老师,和一个敢让孩子犯错的环境。
我们总说“减负”,可真正的负担,不是作业多,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当一个孩子能亲手让小灯泡亮起来,能算出自己跳起来的落地时间,能用纸片和胶带做出一个能飞的滑翔机——他不会觉得物理是枯燥的符号,他会觉得,物理是他能摸到、能听见、能用双手改变的东西。
实验,不是课堂的点缀,是物理的起点。
它不教孩子“答案是什么”,它教孩子“怎么去找答案”。
你给孩子一支笔,他能写出答案;你给孩子一个实验,他能写出问题。
而问题,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
别再把实验课变成“看老师做一遍,然后抄步骤”。别再用“正确答案”堵住孩子的嘴。
让他们去试,去错,去争论,去重做。
当一个孩子因为实验数据和课本不一样,跑去查资料、问老师、改方案——那一刻,他不是在学物理,他是在成为科学家。
而我们,只需要站在旁边,说一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