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初三语文期中必背:《星星变奏曲》《雨说》《敬业与乐业》核心要点精讲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心得

初三语文期中必背:《星星变奏曲》《雨说》《敬业与乐业》核心要点精讲

更新时间:2025-11-10

期中考试临近,初三语文的重点篇目你真的吃透了吗?别再死记硬背了。下面直接给你梳理《星星变奏曲》《雨说》《敬业与乐业》三篇核心内容,全是考试高频点,实用、清晰、能拿分。

《星星变奏曲》——江河

这首诗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用意象构建出一个“光明与黑暗”的精神世界。考试常考的就是意象和情感逻辑。

重点意象:

- 星星:象征希望、光明、理想。不是天上真的星星,是人心中不肯熄灭的光。

- 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代表温暖、自由、生机。这些意象出现在“谁不喜欢”的句式里,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冰雪、苦难的诗、冻僵:代表压抑、冷漠、现实的沉重。尤其是“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把诗比作冰冷的星群,说明理想在现实中被冻结。

关键句必须会背、会分析:

>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 在夜里凝望 / 寻找遥远的安慰

这句话是全诗的转折点。它不是问句,是反问。意思是:如果世界足够光明,没人会去仰望星星。可现实是黑暗的,人才需要星星作为精神寄托。考试出题常考“为什么需要星星”,答案就是:因为现实缺光。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声音”怎么会“闪闪烁烁”?这是通感手法。把听觉写成视觉,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丁香的朦胧,不是视觉模糊,是希望若隐若现,不清晰,但还在。

考题方向:

- 意象的作用

- 情感变化(从向往→压抑→挣扎)

- “变奏”是什么意思?——主题反复变化,像音乐一样,有明有暗,有强有弱,不是单一情绪。

《雨说》——郑愁予

这首诗是“雨”在说话,但雨不是自然现象,是爱的化身,是希望的使者。全诗用儿童口吻写,语言轻盈,但内核沉重。

字词必须准:

- 田圃(pǔ):不是“圃”读bǔ,是pǔ,指种菜的园子。

- 禁锢(jìn gù):不是“jìngù”,注意“禁”是第四声。

- 喑哑(yīn yǎ):嗓子哑了,发不出声,象征沉默、压抑。

- 襁褓(qiǎng bǎo):婴儿的包裹布,象征新生、被呵护。

核心理解:

雨说:“我来了,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这不是在讲天气,是在讲:希望终于来了,你们别再沉默了。

诗中反复出现“你们”——指土地、孩子、田野。雨是来唤醒的,是来解除“禁锢”的。“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全是拟人。雨不是在浇灌植物,是在唤醒人心。

考试常考:

- 为什么用“雨”而不是“阳光”“春风”?

因为雨是温柔的、持续的、润物无声的。它不喧哗,但能改变一切。这符合诗人对教育、对希望的期待——不是强压,是浸润。

- “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这句是全诗的诗眼。雨把天地连起来,象征爱与沟通。孩子与世界、人与人,需要这种温柔的联结。

答题技巧:

看到“拟人”“象征”“反复”这三个词,直接往“希望”“爱”“唤醒”上靠。别答“写得生动”,要答“表达出对生命复苏的期待”。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这篇议论文是中考常客,不是让你背全文,是让你懂逻辑。

字词别错:

- 旁骛(wù):心不专注,东想西想。

- 亵渎(xiè dú):不尊重,轻慢。

- 骈进(pián jìn):两件事一起推进,这里指专心做事。

- 断章取义:断开原文,只取一句,曲解原意。常考成语辨析。

文章结构三步走:

1. 立论:开篇引用《礼记》“敬业乐群”、《老子》“安其居,乐其业”,直接点题:职业有神圣性。

2. 论证:分三块讲。

- 有业之必要:没职业,人就空虚。梁启超说:“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不是道德说教,是现实逻辑。

- 敬业是什么?“主一无适便是敬。”朱熹原话。翻译过来:做一件事,心不跑偏,全神贯注。

- 乐业为什么更重要?光“认真做”不够,还要“觉得有趣”。他列了四个理由:

1. 凡职业都有趣味;

2. 身体力行,越做越熟,自然有成就感;

3. 从奋斗中得快乐,比吃喝玩乐更持久;

4. 把工作当艺术,境界就高了。

3. 总结:责任心是基础,趣味是升华。有责任,不偷懒;有乐趣,不厌倦。

怎么答题?

问:“作者为什么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答:因为职业是人谋生的方式,也是实现价值的途径。无论做哪一行,做到圆满,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不是职位高低决定神圣,是态度决定意义。

问:“如何做到乐业?”

答:一是把工作当成任务去完成,二是当成兴趣去探索。在重复中找变化,在细节中找乐趣。比如背单词不是枯燥,是解锁新世界的钥匙。

易错提醒:

别把“敬业”和“乐业”当成两个并列要求。它们是递进关系:先敬业,才能发现乐;不敬业,根本体会不到乐。

提醒:别背,要理解

考试不是考你记住了多少句诗,而是考你能不能看出:

- 《星星变奏曲》里,黑暗中的光为什么值得凝望?

- 《雨说》里,雨为什么是温柔的救赎?

- 《敬业与乐业》里,为什么“有趣”比“努力”更难?

这些不是语文题,是人生题。

期中考试前,每天花20分钟,对着这三篇,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作者想告诉我什么?

2. 他用了什么方式让我信?

3.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答案就在字里行间,不在参考书里。

别再刷题了。读懂一篇,胜过背十篇。

相关文章
  1. 中考备战秘籍:新初三生必知的三大高效学习法
  2. 备战中考:深度解析初三化学学习的五大策略
  3. 助力初三孩子备战中考,建立合理学习计划
  4. 备战2016中考:初三学习的三大经验总结
  5. 初三生演绎中考备战“三重门”
  6. 备战中考:初三家长身兼“四大角色”
最新文章
  1.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全攻略:让知识更扎实,让学习更轻松
  2. 语文学习常见100种意象!中考生收好啦!
  3. 初三学生如何突破中考备考五大难关?
  4. 初三语文提分,别只埋头刷题,这五件事做对了,分数自然上来
  5. 石油英语词汇(G3)
  6. 二年级数学学期末总结
  7. 初中语文课后服务:家长能做的,远不止接孩子放学
  8. 听英文歌,真的能学好英语吗?亲测有效的四个方法
  9. 听力不是“听清”就够了
  10. 初中数学公式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