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7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坐在电脑前,数学视频播放了三分钟,眼睛却盯着天花板;你问“看懂了吗”,他点点头,可一做题,还是卡在第一步。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视频讲得太干、太慢、太远。
初中数学不是靠背公式就能过关的科目。平行线、函数、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如果只靠老师念课本、PPT翻页,孩子很容易走神。但如果你的视频能像朋友聊天一样,把知识点变成他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例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这个定理听起来很抽象:“如果一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那么所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课本上画两条横线,中间画三根竖线,标上AB、BC、DE、EF,然后告诉你AB/BC=DE/EF。孩子看完,脑子里只有线条,没有意义。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呢?
视频开头,不讲定理,先放一个画面:一个孩子站在人行道上,抬头看一栋正在施工的楼房。楼外搭着脚手架,横杆一排排平行,从左到右,每根横杆都被竖向的钢管穿过。他手里拿着一根5米长的卷尺,想测出第三根横杆到地面的高度,可够不着。
“你能不爬上去,就知道第三根横杆离地多高吗?”视频里问。
孩子愣住了。这不就是数学题吗?可这次,它不是试卷上的字母,是头顶上的脚手架。
接下来,镜头拉近,用动画把脚手架简化成两条斜线,三根平行横杆。每根横杆被竖杆分成两段,就像一条被切成三块的巧克力。我们用颜色标出:左边斜线上,第一段是1.2米,第二段是1.8米;右边斜线上,第一段是2米,第二段呢?
孩子开始算:1.2比1.8,等于2比多少?他用笔在纸上写:1.2 / 1.8 = 2 / x。算出来x=3。于是他喊:“第三根横杆离地5米!”——因为2+3=5。
这不是背公式,是用生活里的问题,自己推出来。
视频里不需要说“这个定理很重要”,孩子自己就知道:原来数学能帮我看清房子的高度,不用爬梯子。
接下来,视频不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而是留出30秒,让孩子暂停,自己画一个类似的图:家里的窗户有四条平行的百叶窗,阳光从左边斜着照进来,投在地上的影子被分成三段。你能算出中间那段影子有多长吗?
不是选择题,不是填空题,是“你试试看”。孩子动了手,动了脑,哪怕算错了,他也记住了。
视频里还藏了两个小技巧。
一个是“错题回放”。录一个孩子常见的错误:有人把AB/BC=DE/EF写成AB/DE=BC/EF。镜头切到一个卡通小人,一脸困惑:“我哪里错了?”然后用动画把比例线段重新拉直、对齐,告诉他:“你看,比例是同一条线上两段比,不是左右两条线随便搭。”
另一个是“反向提问”。视频结尾不总结,而是问:“如果平行线不是等间距的,比例还成立吗?”孩子会想:哦?原来不是只要平行就一定相等?那什么时候不成立?——这比直接说“注意条件”强一百倍。
我们不需要每段视频都讲满十分钟。有时候,五分钟就够了。讲透一个点,比讲十个点但每个都浅尝辄止有用得多。
别怕孩子“慢”。他看一遍不懂,就让他看第二遍。看第三遍时,他可能已经能自己画图了。我们不是在赶进度,是在种种子。
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多刷题”,可题刷得再多,如果没理解背后的逻辑,遇到变形题还是不会。视频的作用,不是代替老师,而是帮孩子在没人盯着的时候,也能自己“想明白”。
你可以用手机拍。不用专业设备,清晰的光线、稳定的画面、说话不快不慢,就够了。重点是:你讲的时候,有没有真的想着“他能不能听懂”?而不是“我讲完了没”。
试试看,下次拍视频,别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先问:“你有没有想过,怎么知道远处那根电线杆有多高,却不用爬上去?”
孩子的眼睛,会亮起来。
练习题不用多,一道就够了。但要让他自己动手画、自己列式、自己验算。做完后,视频里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说:“你算出来是3.5米?那我们反过来想,如果高度是3.5米,那比例是不是还是1.2:1.8=2:3.5?”
他一算,发现不对,就知道自己哪里漏了。
反馈不靠老师批改,靠他自己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视频里也可以加入一点“人味”。比如录一段家长和孩子的真实对话:
“妈,这题我不会。”
“你记得上次我们看的脚手架吗?”
“记得。”
“那这次,你试试把它当成脚手架,画出来。”
孩子笑了。原来妈妈不是来催作业的,是来陪他一起想的。
这不是教育,是陪伴。
我们不需要炫技的动画,不需要花哨的特效。孩子要的,是一个能听懂的故事,一个能动手的场景,一个让他觉得“哦,原来数学还能这样用”的瞬间。
你拍的视频,不是为了展示你讲得多好,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没人催的时候,还能主动点开下一集。
别怕慢,别怕简单。真正能留下来的知识,不是靠重复背诵,而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啊,原来是这样”。
你不需要讲完初中三年的数学。你只需要,让一个孩子,在某个晚上,因为看了你的一段视频,突然觉得:“数学,好像也没那么讨厌。”
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