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16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学加减法的时候挺顺,一到除法就懵?不是他笨,是老师讲得太抽象。我们小时候背“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商”,背得滚瓜烂熟,可真到分苹果、分饼干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算。
别急着教公式,先让他动手。
我家娃三年级刚开始学除法,我拿了一包12颗糖果,问他:“你和两个朋友一起玩,每人分一样多,怎么分?”他愣了一下,抓起一把就往自己口袋塞。我说:“不行,要一样多。”他又试了几次,最后一颗一颗地分,分完还数了三遍,确认每人4颗,才开心地点头。
这时候我才开口:“你刚才做了什么?”他说:“我分了,每人4颗。”我说:“对,你把12颗平均分成3份,每份4颗。这个动作,数学里叫‘除法’。”他眼睛亮了:“原来除法就是分东西啊?”
这比背“12÷3=4”管用多了。
很多家长一上来就教竖式、教口诀,孩子记住了,但心里没数。真正的理解,是从“我分了”开始的。不是老师说“这是除法”,而是孩子自己说:“哦,原来我刚才做的,就是除法。”
你可以试试:
- 拿15块积木,让孩子分给5个玩偶,每个玩偶分几个?
- 买一包24颗葡萄干,让孩子分给4个同学,每人能拿多少?
- 家里有6个苹果,妈妈说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颗?你让他动手摆,别急着给答案。
分完之后,别急着写算式。先让他讲:“我一开始有______,我分给了______,每人得到了______。”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清楚了,脑子才跟得上。
孩子说“我分了6次,每次给一个”,你别纠正,先听。等他说完,你再问:“那你一共分了多少次?每次分几个?总共分了多少?”慢慢引导他把动作和数字对应起来。
你会发现,孩子慢慢能说出:“我有12颗糖,分给3个人,每人4颗,所以12除以3等于4。”这句话不是背出来的,是他从自己手里分出来的。
除法不是“算出来”的,是“分出来”的。
别怕慢。有些孩子分一次就懂,有些要分五次。没关系,只要他在分,就在建立数学思维。等他能自己说“18颗糖分给6个人,每人3颗”,你就知道,他不是靠记忆,是靠理解。
有人问,那考试怎么办?考试考的是结果,但理解是前提。孩子如果连“平均分”都搞不清,做再多题也是机械重复。等他真正明白“除法就是平均分”,题目怎么变,他都能看懂。
我见过太多孩子,题做对了,但问“为什么用除法”,一脸茫然。他们不是不会算,是不知道自己在算什么。
别再只盯着答案对不对。多看他怎么分,怎么想,怎么说。
你不需要讲一堆术语,不需要画图解题法,不需要买什么“高效学习法”。你只需要蹲下来,和他一起分一包糖、一叠纸、一筐水果。
分着分着,除法就懂了。
数学不是从课本里蹦出来的,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你给的不是答案,是一个分东西的机会。
孩子分得开心,学得自然。
你不需要催,他自然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