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7

在一间阳光洒满窗台的小学教室里,孩子们围坐成半圆形,眼睛亮亮地盯着前方的投影屏幕。屏幕上,一只红彤彤的皮球正缓缓滚向一棵老树的根部,接着“咚”的一声,不见了。老师轻声问:“皮球掉进洞里了,怎么办?”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解法,只有三十多双小手高高举起,像春天里争相冒头的嫩芽。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语文课,而是一次关于“如何思考”的温柔启蒙。它不教孩子背多少好词好句,也不急于让他们写出满分作文,而是悄悄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思维的旷野,是问题背后的光。
这节课的设计来自河北唐山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穆宇新,配合教研室门素艳与同事崔亚宁的指导,围绕两篇看似简单的小课文展开:《皮球掉进洞里》和《比画风》。它们分别讲的是三个孩子想办法从树洞中取出皮球,以及三个小动物尝试用画笔“画出风”。表面看,一个是生活小困境,一个是艺术小挑战;
但往深处走,你会发现,这两篇课文真正谈论的,是一种能力——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靠刷题练出来的,也不是靠听讲记下来的。它需要情境,需要好奇,需要试错的空间,更需要一个愿意等待孩子慢慢想出来的老师。
课的开头,没有生字词讲解,没有段落大意分析,只有一个画面:皮球不见了。
这个设计很聪明。因为“丢失”是孩子最熟悉的情绪之一。玩具不见了、书包找不到了、同学不理自己了……这些微小的“危机”每天都在发生。而当老师把“皮球掉进洞里”变成一个真实的问题抛出来时,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而是被卷入了一个需要他们参与解决的情境。
这时候,教室里响起的是各种声音:“用水灌进去,球会浮上来!”“用绳子绑个钩子捞!”“拿根长棍子把它捅出来!”甚至有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请蚂蚁帮忙,它们力气大!”这些答案有的科学,有的天真,但都闪耀着同一种光芒——那是思维在运转的火花。
老师没有打断,也没有急于纠正。她只是鼓励:“谁的办法和别人不一样?”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更多可能性。因为在很多课堂上,孩子学会的是“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的想法”。而在这里,与众不同不是错误,反而是被鼓励的方向。
这让我想到,很多孩子之所以害怕写作文,不是因为不会写字,而是因为从小就没有被真正问过:“你是怎么想的?”他们习惯了模仿范文,习惯了套用模板,却忘了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自己的思考。
而这节课,正是在教孩子:你的想法很重要。
当孩子们终于帮故事里的小朋友把皮球捞出来时,老师轻轻一转:“你瞧,他们又能踢球了。”画面切换,草地上,三个小动物正坐在画板前——小猫、小狗、小猪,他们在画画。
“他们在画什么?”老师问。
“风。”有人小声说。
“风怎么画?”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
风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它存在。树叶摇动,头发飘起,衣服鼓起来,这些都是风的痕迹。于是,有孩子说:“我画一片被吹弯的小草。”“我画一个飘在空中的气球。”“我画一个人眯着眼睛,头发往后飞。”
这些画面,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画画了,而是在进行一种抽象思维的转化: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符号。这正是人类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大约7-11岁)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事物。而“画风”这样的任务,恰恰是在帮助他们跨越这个阶段——从依赖实物,走向理解抽象概念。
更妙的是,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风可以这样画”,而是让他们自己去书里读课文,去小组里讨论,再去纸上尝试。这个过程,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孩子在“读—说—画—讲”的循环中,完成了对“风”的重新定义。
而这种定义,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交流所知”。老师问:“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事?”
这个问题,把课堂从故事拉回现实。
有孩子说:“我家的钥匙丢了,我用磁铁在沙发底下找到了。”
有孩子说:“弟弟哭闹不停,我给他讲了个故事,他就安静了。”
还有孩子说:“下雨天忘记带伞,我和同学共用一把,轮流撑。”
这些故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孩子心中,它们就是一场场“英雄之旅”。而老师做的,是把这些经历郑重地请上讲台,让它们被听见、被看见。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学智慧: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又把生活变成学习的资源。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作文“没内容”,写来写去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一分钱”。可问题不在于孩子没经历,而在于他们没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本身就是值得写的素材。
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曾经“动脑筋解决了问题”,他就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写作的底气。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他的想法是值得被记录的。
市面上太多作文教学,聚焦在“开头要惊艳”“结尾要点题”“多用比喻拟人”。这些技巧当然有用,但如果孩子脑子里空空如也,再华丽的修辞也只是空中楼阁。
而这节课,它不教“怎么写”,它先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它让孩子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曾经动过的脑筋、经历的事、产生的想法。当你真的解决问题了,自然就有话可说;当你真的在思考,文字就会有力量。
更难得的是,这节课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它既是语文课——读文、说话、表达;也是思维课——分析、推理、创造;还是美术课——用图像表达抽象概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因为真实的问题从来不会按学科划分。
就像生活中,你不会说:“我现在要解决一个语文问题。”你只会说:“我的球掉洞里了,怎么办?”而这个问题,可能涉及物理(浮力)、工程(工具制作)、合作(团队分工),当然也包括语言表达(如何向别人说明你的办法)。
我们总说要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从哪里来?不是从刷题中来,也不是从背诵中来,而是从一次次“遇到问题—尝试解决—反思结果”的循环中生长出来的。
这节课最动人的地方,是它对孩子“试错权”的尊重。没有孩子因为提出“请蚂蚁帮忙”而被嘲笑,也没有人因为办法不现实而被否定。老师允许他们天马行空,也允许他们失败。
而正是在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真正的思考才可能发生。
我们太习惯于追求“正确答案”,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面对“没有答案”的世界。未来的孩子,不会生活在试卷里,他们会面对气候变化、技术变革、人际关系的复杂网络。这些问题,没有ABCD选项,也没有标准解法。
他们需要的,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拥有持续提问、不断尝试、灵活调整的能力。
而这节课,就是在种下这样的种子。
回到那间教室。当下课铃响起时,黑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风”:有被吹起的裙摆,有倾斜的雨丝,有风筝高高飞起,还有一幅画着一只耳朵,旁边写着:“我听见风在唱歌。”
这些画或许不够“专业”,但它们足够真实。
而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这样:不急于教孩子写出多么漂亮的句子,而是先让他们拥有值得写的内容;不急于让他们成为“会考试的人”,而是先让他们成为“会思考的人”。
当一个孩子能为掉进树洞的皮球想办法,能用画笔让无形的风显形,能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智慧——那么,无论他将来写不写作文,他都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一颗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大脑。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不是训练答题机器,而是唤醒一个个鲜活的头脑。
就像那节课的结尾,老师没有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而是笑着说:“原来,风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学会了看见它。”
而思维,也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让它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