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8
今天上午九点,县教研室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十几位小学语文名师和新秀围坐在一起,窗外春光明媚,室内讨论热烈。这是本学期第一次业务活动,教研室副主任xx老师主持会议,马丽、时进奇、刘瑞华、张琳、李斌、海莉、刘芳、赵东玲、李晓燕等老师悉数到场,还有郝振丽等几位名师培养对象也积极参与。
大家没有客套寒暄,直接进入主题——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这场活动没有华丽的口号,只有扎扎实实的教学分享和可操作的实践建议。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关心孩子在课堂上能否真正爱上语文;如果你是一位教师,渴望找到更有效的教学路径;
或者你只是对教育充满好奇,这篇文章里的真实故事和实用方法,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活动一开始,xx老师就宣布了本学期的送课下乡计划。三月份,三位老师将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走进x乡和x乡的学校;四月份,李x等三位老师接力前往其他乡镇。这不是简单的“送课”,而是城乡教育的双向滋养。在乡村学校,孩子们可能缺少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他们的纯真和求知欲往往让城市来的老师深受触动。
一位参与过送课的老师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在x乡的一堂课上,当孩子们第一次听到专业朗读录音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课后追着老师问问题,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让人难忘。送课的意义,正在于打破地域限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更值得期待的是,x市还将送课到县直第三小学,主题聚焦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尤其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一笔一画间藏着对汉字文化的初步感知。比如,教“山”字时,不只是让孩子机械抄写,而是引导他们观察字形像不像起伏的山峰,再结合简笔画加深印象。
这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探索,孩子自然学得轻松。如果你在家辅导孩子写字,不妨试试:准备一张田字格纸,让孩子先说说“木”字为什么像一棵树,再动笔写。你会发现,当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孩子的兴趣就来了。
每位参会老师都领到了两份“精神食粮”:一本《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一本《小学语文教师》专刊。xx老师强调,读书不是任务,而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五月下旬和六月将举行读书交流活动,每人需准备30分钟的分享,还要制作课件,重点是谈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读书对教学如此重要?
一位资深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课堂上遇到的难题,书里早有答案;孩子眼中的困惑,书里藏着钥匙。”
以《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为例,书中提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一汪清泉,既能滋养知识,又能润泽心灵。比如,当孩子学习古诗《春晓》时,与其逐字翻译,不如带他们到校园里感受春天的气息——听听鸟鸣,看看落花,再回到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孩子从“知道”变成“感受到”。
家长在家也可以这样做:读完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和孩子比划“手臂张开有多长”“跳起来有多高”,用身体语言表达爱,语文就不再是纸上的字,而是生活中的温度。
《小学语文教师》专刊则提供了大量一线案例。其中一篇文章讲到,三年级学生写日记常写成“流水账”,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设计“细节放大镜”活动:让孩子观察妈妈做饭的动作,记录“锅铲翻动的节奏”“蒸汽升腾的样子”。结果,日记里出现了“妈妈的手像指挥家,油锅‘滋啦’一声唱起歌”。
这种训练,把抽象的“写具体”变成可操作的步骤。如果你辅导孩子写作,不妨从身边小事入手:散步时,让孩子描述路边小草的颜色变化,或者雨后水洼的倒影。慢慢来,孩子的笔尖会生出翅膀。
活动中,三位老师分享的教学设计尤其精彩。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能立刻用在课堂上的“干货”。这些案例不仅对教师有用,家长也能借鉴,帮助孩子在家巩固学习。
xx老师讲解六年级课文《一夜的工作》时,没有一上来就分析段落大意。她先播放歌曲《你就是这样的人》,旋律一起,教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听着歌词“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人间”,眼神渐渐专注。接着,她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总理的写字台上有何物品?”“‘花生米’的数量说明什么?
”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周总理的形象不再遥远。最后,播放总理逝世的纪录片,孩子们眼含泪水,再唱《你是这样的人》,情感自然升华。
这个设计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语文学习需要情感铺垫。孩子不是机器,无法在冰冷的环境中吸收知识。家长辅导时,可以试试“情感预热”:学《静夜思》前,带孩子看月亮;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先聊聊“寒冷是什么感觉”。情感共鸣了,理解就水到渠成。
一位妈妈实践后说:“以前孩子背诗像背咒语,现在他会指着窗外说‘妈妈,这就是‘月是故乡明’啊!’”
朱老师分享的三年级课文《检阅》,展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魅力。课堂上,她不追求花哨形式,而是紧扣听说读写:听同学朗读时,要求大家指出“哪个词读得最清楚”;说环节,设计“如果你是队伍中的孩子,会怎么鼓励同伴”;读则分角色体验情感;写落在“用三个动作描写同学跑步的样子”。
每一步都扎实落地,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课要让孩子实实在在学到本领。”
这种思路对家庭学习很有参考价值。低年级孩子容易浮躁,家长可以化整为零:每天只练一个重点。比如,学完《荷花》一课,不急着让孩子复述全文,而是专注“闻”字——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香味,再用一句话描述。第二天再练“看”字。基础打牢了,高楼才不晃。
一位爸爸尝试后反馈:“以前总嫌孩子写得少,现在每天一个小目标,他反而主动说‘爸爸,我还能再写一句!’”
五年级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xx老师点出关键:孩子理解“严监生很吝啬”不难,难的是学会“怎么写出这种吝啬”。她带着学生分析“两根手指”的细节——为什么是两根?不是一根或三根?这动作如何反映心理?再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观察同学“舍不得橡皮”的神态,试着写一段。
课堂结束时,孩子不仅能分析课文,还能迁移方法创作。
这提醒我们:语文学习的终点是能力生长。家长辅导时,别只盯着“答案对不对”,多问“你是怎么发现的”。比如,孩子读到“小马过河”的故事,可以问:“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小马怎么判断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把课内方法用到生活场景,知识就活了。
一位老师分享过案例:学生用“严监生式细节”描写奶奶数药片,写道“奶奶的手指像夹着金子,一粒一粒数了三遍”,观察力明显提升。
活动还强调了一项常被忽视的习惯:写教学反思。和上学期一样,老师们需定期将反思或心得发到教研室邮箱。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成长的加速器。一位年轻老师曾记录:教《小英雄雨来》时,原以为孩子会崇拜英雄,结果有学生问“雨来为什么不怕死”。她反思:自己只讲情节,没触及生命教育。
后来调整设计,加入“平凡人的勇气”讨论,课堂深度大增。
对家长而言,反思同样珍贵。不必长篇大论,每天花五分钟记下:今天辅导时,孩子哪句话让你意外?哪种方法他接受得快?比如:“讲比喻句时,用‘云像棉花糖’他笑了,但‘时间像流水’他摇头——下次换更具体的例子。”这些碎片积累起来,就是专属的教育指南。
有位妈妈坚持记录半年后感慨:“以前总怪孩子不专心,现在明白是我的方法没接上他的频道。”
xx老师预告,后续将专题讲解课题立项。选题不必宏大,可以是“如何减少低年级写字错别字”或“绘本阅读对口语表达的影响”。关键是从真实问题出发,用行动寻找答案。一位老师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记录每节课提问类型和学生反应,三个月后发现: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这样做?
”)比封闭式问题(如“主人公叫什么?”)更能激发讨论。这种研究,让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家长也能做“微型课题”。比如,好奇“睡前阅读是否提升词汇量”,就连续两周记录孩子读故事时的新词使用情况。不需要数据统计,只需观察变化。有位爸爸尝试后说:“发现孩子听科幻故事后,总用‘宇宙’‘探索’这些词,现在选书更有方向了。”研究意识,让教育从随意走向自觉。
活动结束时,研讨氛围轻松而充实。老师们既肯定优点,也坦诚建议——比如指出《检阅》教学中可增加小组合作环节,《严监生》分析可更突出时代背景。这种坦诚的交流,正是专业成长的沃土。正如一位老师总结:“语文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不是塑造标准答案,而是守护独特思考。”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这场活动给出了答案——用情感浸润代替机械训练,用扎实方法代替花哨形式,用能力迁移代替死记硬背。教育没有捷径,但每一步踏实的实践,都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家长和教师不必追求完美,只需记住:当孩子因为一篇课文眼眶发亮,因为一个细节会心一笑,语文教育就已经在发生。
如果你愿意,今晚就可以试试:陪孩子读一篇短文,不急着问“懂了吗”,先聊聊“哪个画面最打动你”。或许,你会看见语文最美的样子——它不在试卷上,而在孩子发光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