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名人家教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

更新时间:2025-10-01

在一间略显安静的教室里,粉笔灰轻轻飘落在讲台上,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映在学生低头写字的侧脸上。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一笔一划地书写“春”字,心里却在反复琢磨:这堂语文课,到底要带他们走向哪里?

这不是我第一次教毕业班,但每一次面对九年级的学生,心情都格外复杂。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重要的筛选,而我手中的语文课本,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把钥匙——能不能打开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对表达的自信、对思维的自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如何使用它。

过去这一个学期,我常常在深夜翻看学生的作文本,一边批改一边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写起作文来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为什么有的学生阅读理解答得头头是道,却在真实表达时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像细小的针,扎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也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我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学,从来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实践。

写字,是语文的起点,也是人格的投影

很多人以为,写字只是语文课上的一个基础环节,练好了就行。但我越来越觉得,写字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课标》里说:“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一层教育哲学:书写不仅是技能,更是态度的体现。

我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写‘永’字时,哪一笔最关键?”有的学生说捺画要舒展,有的说点画要有力。我接着问:“如果这一笔写歪了,整个字会怎么样?”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笔画都不是孤立的,它和整体结构息息相关。这种观察,本质上是在训练一种系统思维。

后来,我尝试把写字变成一种互动过程:先让学生“读字”——不是读音,而是读形、读势、读节奏;然后我当堂范写,让他们评议;再让他们自己试写,最后把作业贴在墙上展览。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女生,连续三周被评为“书写明星”,她的眼神明显亮了起来。她说:“原来我写的字,也可以被别人看见。”

这让我明白,写字的好坏,确实不只是“门面”问题。一个人写字是否工整、是否有力度,往往能折射出他的专注程度和自我要求。而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不只是教他们怎么写“好”,更是帮他们建立一种对语言形式的敬畏感。

阅读,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层次”

现在有些语文课,把“多读”当成万能钥匙。学生一遍遍朗读课文,声音洪亮,节奏整齐,但问他们读出了什么,却常常一脸茫然。我曾经也陷入这种误区,以为读得多了,语感自然就来了。后来才意识到,无目的的重复,只会让阅读变成机械劳动。

于是,我调整了阅读教学的节奏,把朗读分成四个层次:

1. 初读:目标是“读正确”。不读错字,不跳行,不添字漏字。这是最基础的门槛,但恰恰最容易被忽视。我常提醒学生:“别急着读快,先读准。”

2. 再读:目标是“读通顺”。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理解词语的搭配。比如读到“春风拂面”,我会问:“‘拂’是什么动作?你能做出来吗?”学生用手轻轻划过脸颊,那一刻,词语就活了。

3. 研读:目标是“读出感情”。这时候,学生要开始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段文字的情绪是什么?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有人低沉缓慢,有人轻快跳跃,只要能说出理由,我都支持。

4. 练读:目标是“读入心”。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或者模仿写作。比如读完朱自清的《春》,就有学生写了一段《秋》,用“金黄的风穿过稻田”开头,虽然稚嫩,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语感。

这种分层阅读,不是为了把课文“榨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字的内部。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开始提问、质疑、表达。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背影》时突然说:“老师,我觉得父亲买橘子那段,其实有点笨拙,但就是因为笨拙,才特别真实。”我听了很感动——他不是在背标准答案,而是在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课堂,可以“玩”,但不能没有“规矩”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课应该更轻松,要让学生“玩中学”。这话没错,但我始终认为,“玩”必须建立在规范之上。就像学琴,一开始必须练指法,不能一上来就让小孩自由发挥,否则只会养成坏习惯。

我在课堂上也设计了不少有趣的活动:把课文画成漫画,把古诗编成小剧,甚至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笔画的走向。但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则。比如演课本剧,我要求他们必须依据原文台词,不能随意改编;画漫画时,要标注出每一格对应的是哪一句原文。

有一次,两个学生在表演《孔乙己》时,为了搞笑,把“多乎哉?不多也”改成了“多乎哉?全给你吧!”全班哄堂大笑。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问:“如果孔乙己真的把茴香豆全给了孩子,他还算是孔乙己吗?”学生安静下来,开始思考这个人物的处境与性格。最后他们重新表演,虽然不那么好笑,但更贴近文本了。

这让我明白,自由不等于放任。语文课堂的活力,来自于规则与创造之间的张力。学生只有在清楚边界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释放想象力。

写作,从“有话说”开始

作文教学是我最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犯难,不是凑字数,就是套模板。我试过各种方法:给范文、列提纲、讲技巧,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有一天,我改变了提问的方式。

我不再问“你想写什么?”,而是问:“最近有没有一件事,让你特别想告诉别人?”有个学生说,他爸爸终于答应让他养一只猫,但条件是成绩不能下降。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生怕考砸了。这个细节让我眼前一亮——这才是真实的写作起点。

于是,我开始鼓励学生从“真实经历”出发。不要求文采飞扬,先做到“有话说”。我告诉他们:“你可以写得笨一点,但一定要真。”有个女生写她和妈妈吵架后,偷偷在日记本上画了个哭脸,结果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也在旁边画了个笑脸。这篇作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评讲时,好几个学生说“我也干过这种事”。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自我。当学生觉得自己的感受值得被记录,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打磨语言。技巧可以慢慢学,但表达的勇气,必须在早期就被保护。

学习,是参与,而不是旁观

语文学习不能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我越来越倾向于把课堂变成一个“参与场”。比如学《论语》时,我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句,用现代语言解释,并举例说明。有个小组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编了个情景剧:一个学生不想值日,却让别人替他做,结果自己感冒请假,别人也不帮他交作业。

全班在笑声中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

我还设立了“问题角”,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疑问,哪怕看起来很傻。比如“为什么古文里‘之’字这么多?”“鲁迅为什么总写小孩吃茴香豆?”这些问题,有些我能答,有些需要查资料,但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主动思考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尊重。当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人会安静倾听;有不同意见时,会举手补充,而不是打断。这些细节,看似与语文无关,实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回到原点:语文是什么?

教了这么多年,我时常问自己:语文到底是什么?是字词句篇的堆砌?是考试得分的工具?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我想,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语言”。我们用它来记录心情,表达观点,理解他人,也认识自己。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该只是让学生考出高分,而是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愿意提笔写点什么,愿意认真读一篇文章,愿意在对话中保持真诚与深度。

这个学期结束了,学生的成绩或许没有突飞猛进,但我看到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有人开始在本子上写小诗,有人主动借书看,有人在作文末尾写“这是我真实的想法”。这些微小的变化,比任何分数都让我欣慰。

语文教育,是一场慢功夫。它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改革,也不依赖花哨的技巧。它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在规范与自由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的勇气。

下个学期,我还会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粉笔,心里想着:今天,我们要一起写下一个字,读下一本书,说一句真心话。

相关文章
  1. 初中语文差怎么补救
  2. 掌握议论文的内在逻辑:初中语文高分答题的思维训练
  3. 初中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与技巧
  4. 初中语文学习的关键要点解析:理解结构、情感与主旨
  5.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方法全解析:轻松掌握核心要点
  6. 初中语文稳步提升: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的日常指南
最新文章
  1. 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小学生数学报谈起
  2. 暑假不躺平:准高三生和家长的7个务实行动
  3. 语法--独立主格
  4. 初中生高效学习计划:每天多做一点,成绩自然上来
  5.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践指南
  6. 高一历史必修一核心知识点精讲:希腊民主与罗马法,背会就拿分
  7. 用好9类衔接词,让你的英语作文更流畅
  8. 化学及化工专业英语词汇(Q)
  9. 期中化学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10. 四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