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9
阳光斜斜地穿过教室的玻璃窗,落在第三排小雅的课桌上。她正用手指轻轻摩挲语文课本的封面,忽然抬起头,眼睛亮得像盛满了星星:“老师,石头真的能当书读吗?”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瞬间在教室里漾开一圈圈涟漪。其他孩子纷纷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追问:“石头书上有字吗?”“它会不会很重啊?
”“作者是石头自己写的吗?” 那一刻,我知道,《石头书》这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已经悄悄攥住了孩子们的心。它不是干巴巴的科普文,而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对脚下大地的好奇之门。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堂课背后的温度与智慧——如何让三年级的小脚丫,踩出科学探索的第一串脚印。
《石头书》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科普类文章,十四段文字里藏着六次人物对话,像剥洋葱般层层揭示石头为何像书:一层层的岩层是书页,雨痕波痕是文字,树叶贝壳的化石是图画,而化石背后的故事则是知识本身。但教学的起点,从来不是直接翻开课本。我总爱在黑板上写下“石头书”三个大字,先让孩子们说说“平时见过的书”。
小胖立刻举手:“我有图画书,上面有小熊!”玲玲补充:“字典也是书,查字用的。” 当大家对“书”形成具体印象后,我轻声带读课题。奇迹发生了——问题像春天的野草般疯长:“石头书上有字吗?”“它和我的故事书一样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它重不重啊?” 孩子们的小脸涨得通红,手指急切地敲着桌面。
这种质疑不是课堂的噪音,而是思维的引擎。我拿出彩色便签纸,让每人写一个问题贴在教室的“好奇墙”上。一个男孩写:“石头书能翻页吗?” 旁边立刻有同学画了个哭脸:“石头那么硬,翻不动吧!” 看着满墙的问题,我笑着点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课文里找答案。
” 这样,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成了知识的寻宝人。他们捧着课本读得格外认真,小脑袋一点一点,像啄食的雏鸟。当读到“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书一页页的”时,好几个孩子忍不住“啊”地叫出声,仿佛发现了藏宝图的第一条线索。这种由质疑驱动的学习,让课文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成了脚下的真实世界。
第一课时总绕不开生字词,但三年级的孩子最怕枯燥抄写。课文里有个“壳”字,读“ké”还是“qiào”?我早有准备。课前捡了几个贝壳和鸡蛋壳,装在透明盒子里带到教室。上课时,我举起贝壳:“摸摸看,硬不硬?这叫bèi ké。” 孩子们传着盒子,小手轮流轻碰。
“再看这个鸡蛋壳,”我小心地掰开半片,“蛋ké薄薄的,一碰就碎。” 有个女孩突然喊:“老师,我奶奶说核桃也有壳!” 我立刻接话:“对!核桃ké要用力敲。” 通过生活里的实物,“壳”字从抽象符号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我还设计了个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个说词语“贝壳”,另一个快速做“ké”的口型;
说“地壳”时,换“qiào”的发音。教室里顿时充满咯咯笑声,像一群小麻雀在啄食谷粒。生字词不再是负担,而是探索的工具。课后,小雅追到办公室:“老师,我昨天在公园看见松果,它也有壳吗?” 看,知识已经悄悄溜出了课堂。
课文用六次对话解开石头的秘密,这是教学的核心。我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勘探队员和川川的对话,但不止于读。在讲“石头上的雨痕、波痕像字”时,我打开课件,投影出真实的岩石照片:弯弯曲曲的线条是远古的雨滴留下的足迹,一圈圈的波纹是海浪的日记。孩子们屏住呼吸,小手指着屏幕:“这像蚯蚓!”“不,像妈妈织的毛衣!
” 我顺势引导:“如果这是大自然写的字,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我知道!雨痕多说明以前这里经常下雨!” 全班鼓起掌来——他把观察和推理连在了一起。讲到化石部分更有趣了。我展示树叶化石的图片:“看,这片叶子三亿年前就躺在这里了。” 孩子们瞪大眼睛:“它怎么没烂掉?
” 我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如果把你的橡皮泥压进泥里,过几天会怎样?” 玲玲立刻喊:“会留下印子!” 对,化石就是这样的“印子书”。当讲到矿物时,我拿出彩色矿石图:红的像石榴籽,黄的像蜂蜜,闪光的像碎星星。我问:“这些小不点儿让你想到什么?” 教室炸开了锅:“红宝石!”“金子!”“妈妈的玻璃杯!
” 趁热打铁,我让孩子们说描写颜色的词:五彩斑斓、金光闪闪、晶莹剔透……一个平时沉默的男孩憋红了脸说:“流光溢彩!” 全班为他欢呼。课堂与生活就这样手拉手,词汇量在笑声中悄悄长大。
三年级孩子朗读已入门,但全是对话的课文少见。朗读不好,科学味就淡了。我教他们三把“钥匙”:第一把是提示语。读到“川川好奇地问”时,我示范压低声音,眼睛睁大:“石头书?上面有字吗?” 孩子们立刻模仿,声音里多了探究的亮光。第二把是标点符号。问句结尾上扬,感叹句加重语气。
当读到“快来看,石头书上还有字呢!” 一个女孩把“快来看”读得又急又亮,像真的发现了宝藏。第三把是想象角色。我问:“如果你是勘探队员,摸到化石时什么心情?” 小胖脱口而出:“超——级——兴——奋!” 于是他读“有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时,每个字都蹦跳着喜悦。朗读不再是任务,而成了角色扮演。
课后,小雅妈妈发来消息:“孩子回家拉着我读课文,还让我当勘探队员!” 看,文字的生命力就这样蔓延到家里。
这堂课也有沙砾硌脚。生字词教学可以更扎实,比如用“壳”字编个顺口溜:“贝壳蛋壳硬邦邦,地壳转动静悄悄”。我的语言有时太碎,像散落的珠子,该串成项链。有次说“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其实可以直接指屏幕:“瞧,雨痕在这里!” 读课文时间不够,孩子们意犹未尽时就下课了。
这些不足像小刺,扎得我反思:教案要像竹子,节节精炼;预设问题要像渔网,疏密有致。但教育本就是不完美的艺术。某天批改作业,看到小胖写:“石头书很重,但好奇心更重。” 我突然笑了——那些“不足”里,藏着最真实的成长。
家长们,这堂课的魔法完全可以带回家。不需要昂贵的教具,只需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捡块普通石头,问:“你觉得它像书吗?” 孩子可能摇头,但别急着解释。一起找找石头上的痕迹:小坑是不是雨滴的脚印?浅浅的纹路像不像波浪?
用手机查“矿物颜色”,编个小故事:“这块红石头,是恐龙流的血变的!” 当孩子说“妈妈,石头上有画!”,别纠正“是化石”,而是问:“你觉得画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散步时的闲聊。朋友曾分享:她带儿子在沙坑玩,儿子突然喊:“贝壳化石!” ——原来他记得课上说的。
后来他们用橡皮泥压出“化石”,晾干后当书签。看,科学种子就在这样的日常里发芽。记住,孩子问“石头书重不重”时,别急着称重。反问:“我们怎么知道?用手掂?用秤量?” 这样的对话,比标准答案更珍贵。
《石头书》教给孩子的,远不止石头的知识。当小雅蹲在操场边看石板,当小胖用放大镜观察鹅卵石,他们触摸的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亿万年的时光书页。科学志趣的种子,往往萌芽于这样朴素的瞬间。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不必做知识的搬运工。只需守护那份“为什么”,提供一把小铲子,然后退后一步——让探索自然发生。
某天放学,小雅跑过来塞给我一块小石头,上面有浅浅的叶痕。她认真地说:“老师,这是石头书的一页,送给你。” 我握着石头,忽然懂了: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相信,大地会说话,而他们,天生就是解读者。下次当你和孩子路过工地或公园,请停下脚步。弯腰拾起一块石头,轻声问:“你想读它的故事吗?
” 那一刻,科学已在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