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2
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我常常想起那个春日午后。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在书页上,孩子们齐声背诵"碧玉妆成一树高"时,我忽然意识到,古诗教学就像一场温暖的对话。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其实藏着孩子们熟悉的春天气息。
当我把"柳枝"比作"绿丝绦"时,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仿佛看见了春天的精灵在枝头起舞。
在教《咏柳》这首诗时,我特意准备了柳树的图片。当看到画面中摇曳的柳枝,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春天的生机。"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门扉。有孩子说:"柳树上应该有嫩绿的小叶子",还有孩子补充:"柳树上应该有小鸟在唱歌"。
这些充满童趣的回答,让我明白古诗教学不能停留在字面解释上。
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柳叶的颜色变化,用"碧玉"来形容嫩绿的柳叶。当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柳叶时,恍然大悟:"原来柳叶就像翡翠一样漂亮!"这种直观的感知,让诗句变得生动起来。我特意把"裁"和"剪"两个字圈出来,让孩子们发现这两个字的巧妙搭配。就像春天的剪刀,轻轻一剪,就裁出了满树的绿意。
在教完《咏柳》后,我带着孩子们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我们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用图画来帮助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有孩子说:"我觉得可以把古诗当成故事来读。"这个发现让我意识到,古诗教学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在学习《春日》时,我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当孩子们发现"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不是简单的"平常",而是"轻易"的意思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种成就感让孩子们更加期待古诗学习。我发现,当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就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古诗与生活联系起来。当孩子们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时,我会带他们观察窗外的江水;学习"明月松间照"时,我们会一起在夜晚仰望星空。这种将古诗融入生活的做法,让孩子们感受到诗词的温度。
我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诗眼"意识。在《咏柳》中,"裁"和"剪"就是诗眼,它们让整首诗活了起来。孩子们开始学会寻找诗句中的关键词,就像在文字的海洋里寻找珍珠。当孩子们能自己发现"绿丝绦"的比喻意义时,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闪光。
古诗学习不是课堂上的独角戏,更需要家庭的温暖陪伴。我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古诗小卡片",把喜欢的诗句画下来,贴在房间的墙上。当孩子看到"碧玉妆成一树高"时,会想起课堂上那个春天的故事。周末的亲子阅读时间,可以让孩子给家长讲一首诗,分享自己的理解。
我发现,当家长参与到古诗学习中,孩子们的表达会更加自信。有位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和她分享"不知细叶谁裁出"时,突然明白了这是妈妈每天为他准备早餐的辛劳。这种诗意的共鸣,让古诗学习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常常想起那个春日的午后。孩子们的笑声、眼睛里的光亮,让我明白古诗教学的真谛。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当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万紫千红总是春"时,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已经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小古诗"。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心中的春天,用诗意的语言记录生活。这种创造性的表达,让古诗学习变成了心灵的旅行。我相信,当孩子们在古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他们就会拥有更丰富的情感世界。
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诗意,让古诗的芬芳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当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表达古诗时,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心田生根发芽。这,就是古诗教学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