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类课文常常让老师感到“难教”:它们不是故事性强的童话,也不是贴近生活的记叙文,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说明性或叙述性文章。《丝绸之路》正是这样一篇课文。它被安排为略读课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但背后却牵连着两千多年的中外交流史,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商贸等多个维度。
对于生活经验尚浅的小学生而言,这样的内容容易显得遥远、抽象,甚至枯燥。
一位教师在教学后写下这样的反思:原本计划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大意,课堂上重点讨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然而现实是,许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顺畅,更谈不上理解“互通有无”“沟通东西方文化”这样的抽象表达。课堂不得不从头开始,逐段朗读、解释词语、补充背景。
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教师感到“倍感郁闷”。
这并非个例。在不少小学语文课堂中,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常常期望学生“自主学习”,却忽略了他们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却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那么,面对像《丝绸之路》这样内容厚重、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的课文,教师究竟该如何设计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走进历史,理解文化?
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尤其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预习的初衷是让学生提前熟悉内容,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预习常常流于形式:学生翻一遍课文,标出生字,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是否理解内容、是否产生疑问,往往无人问津。
在《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发现“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这说明预习并未真正发生。学生没有读通文本,自然无法进入深层次的思考。问题不在于学生“不认真”,而在于预习缺乏引导和支架。
那么,什么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供明确的预习任务。不要只说“预习课文”,而是给出具体问题,比如:“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张骞是谁?他做了什么?”“你觉得‘友谊之路’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
2. 推荐适合的辅助资源。小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资料,比如地图、历史人物插图、简短的纪录片片段,推荐给学生观看。这些视觉化的信息比纯文字更容易吸引孩子。
3. 鼓励家庭参与。可以设计简单的亲子任务,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今天哪些商品是从国外来的?它们可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运到中国的?”这样的问题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预习不是课堂的“前奏”,而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好奇心进入课堂,真正的讨论和思考才可能发生。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这是教师在反思中提到的关键问题。的确,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每天接触手机和平板的孩子来说,“驼队穿越沙漠”“商人在绿洲交易香料”这样的场景几乎像是童话。
如何让这段历史变得“真实”?答案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材料来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提到自己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影视资料,也鼓励学生读“资料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视觉信息能够迅速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展示一张古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学生立刻能感受到旅途的艰辛;播放一段关于敦煌壁画的短视频,他们就能看到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交融。
除了图像,还可以引入实物或模拟体验。比如:
- 在课堂上展示丝绸、香料、瓷器的样品(或仿制品),让学生触摸、闻味,感受这些“古代奢侈品”的质感。
- 设计一个“小小商队”游戏:把教室布置成几个“驿站”,学生分组扮演商人,带着“货物”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撒马尔罕”,最终到达“罗马”。每到一站,需要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用拼音写一个地名,或者回答一个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问题。
- 制作“丝绸之路路线图”手工:让学生用彩笔在地图上标出主要城市,贴上小图标代表丝绸、茶叶、葡萄等商品。
这些活动不仅让历史“活”起来,也让学生在动手和游戏中自然地吸收知识。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探索和发现。
反思中提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课堂上“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这种情况在语文课堂中并不罕见。优秀学生思维敏捷,表达流畅,往往能迅速回应老师的问题,而其他学生则因为害怕说错、跟不上节奏或缺乏兴趣而选择沉默。
长期如此,课堂就变成了少数人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容易加剧学生之间的差距。
如何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关键在于设计“低门槛、高参与”的问题和活动。
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可以先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
- “你在课文里看到了哪些国家的名字?”
- “你觉得骆驼为什么适合在沙漠里行走?”
- “如果你是古代的商人,你会带什么商品去卖?”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复杂的分析,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回答。这样的问题能帮助所有学生建立信心,愿意开口。
接着,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分享想法,再由代表发言。这样既减轻了个人压力,又保证了更多声音被听到。
还可以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比如让学生用图画或关键词在白纸上画出“我眼中的丝绸之路”。完成后贴在墙上,全班一起看、一起评。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表达能力较弱但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课堂不是选拔舞台,而是成长空间。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表达、被倾听、被肯定。
语文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通道,更要让他们理解它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被称为“友谊之路”。
这种理解不能靠教师单方面灌输,而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建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 “如果古代没有丝绸之路,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愿意冒着危险长途跋涉来做生意?”
- “除了商品,你觉得他们还交换了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意识到: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丝绸和香料,还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如葡萄、胡萝卜)、新的技术(如造纸术西传)、新的思想(如佛教传入中国)。它是一条“文明的通道”。
这时候,教师可以顺势引入张骞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两次被俘,却始终没有放弃使命。他的坚持,正是丝绸之路得以开通的关键。这个故事不需要过度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当学生开始思考“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会怎样”时,他们就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了主动建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位教师的反思也提醒我们: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资源、备方法。
在《丝绸之路》这节课中,教师课前收集了图片和影视资料,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些资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们是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的桥梁。
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
-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有陆上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
- 它的繁荣与汉唐盛世密切相关,也与中亚、波斯、罗马等文明的兴衰互动。
- 丝绸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美观,更因为其制作工艺复杂,是中国独有的技术。
这些背景知识不需要全部讲给小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走向更深的理解。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表面上看是一次“未完成”的课堂,实则揭示了语文教学中的深层问题:如何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如何让被动的学习变得主动?如何让少数人的参与变成全体的投入?
答案不在于加快教学进度,也不在于反复强调重点,而在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内容,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活动。
语文课不应只是识字、读文、答题,它更应该是一扇窗,带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它应该是一条路,引导他们走向思考与发现的远方。
当我们把历史讲“活”,把课堂变“暖”,把每一个孩子都装进心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好奇,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