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篇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篇

更新时间:2025-08-2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与理解联系在一起,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问我(朱熹)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读想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没有工具书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1)、句义(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词义)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们初步理解了这首诗,接下来可以用朗读的方式去巩固理解、深化理解这首诗,读出诗的味道。(边读边展开画面,结合古诗的平仄美——平音长,仄音短,其中“一”和“活”为仄声字;平音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时间。抓住“开,天光、徘徊、渠、清、?

、源头、来”读出画面,读出“打开、徘徊”等的动作、神情、姿态,读出“源头”在哪儿,读出“来”的活水的鲜活、生命力、源源不断。开,镜子有半亩大要慢慢地打开;镜子里有——天光云影,要边欣赏边打开。徘徊,谁来回走动?边读边用手做动作表示音长:从桌左到桌右,再从桌右到桌左。渠,渠清,问渠;你清?问你;

师清,问师。来,长音,读出活水来、新鲜的水来、纯净的水来、缓缓地来、源源不断地来。)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4、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黑洞)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理解题目: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

(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若时间紧凑则结尾方法:当然源头活水不仅是读书,还要行万里路,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  开,    共徘徊。问渠哪得 如许,为     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 (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相关文章
  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创新实践——《游园不值》与《江畔独步寻花》双案解析
  2. 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南——以《回乡偶书》《赠汪伦》为例
  3.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和解释
  4. 2019年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带解释
  5. 小学生古诗学习方法,告别死记硬背!
最新文章
  1. 语文学科备战期末考试计划
  2. 化学知识点
  3. 【地理探秘】从一杯水看世界:揭秘陆地水与水循环的奇妙旅程
  4. 外研版小学英语期末复习攻略:让学习更轻松、更有趣
  5.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
  6. 高二化学必修二:盐类水解的奥秘与应用
  7. 选择农林类高校新思路:浙江农林大学专业发展全解析
  8. 如何引导13岁孩子正确面对“早恋”?
  9. 跳出课文教语文——小语《西门豹》教学探新篇
  10. 高三政治必修二复习: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实用指南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