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2
体育,基于身体的教育!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关乎孩子全面发展的真谛。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开学钟声响起,体育老师们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的体形似乎更加“圆润”了。
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春节长假+寒假”的双重夹击下,孩子们仿佛变成了“小宅男”、“小宅女”,手机不离手,ipad成了最好的朋友,运动?那是什么?
家长们无奈地摇头叹息:“这孩子啊,怎么就不爱动呢?”更有甚者,孩子体重在短短假期里就增加了5、6斤!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的劝说似乎也失去了效力。天气寒冷、无人监管、学业压力……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逃避运动的“完美借口”。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错过增强体质的宝贵机会吗?
观点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让孩子运动,那是老师和教练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想法是否有些片面呢?事实上,每个孩子一周在学校里最多只有3到4节体育课的时间,指望这几节课就能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体育老师的任务更多在于激发孩子们对运动的兴趣,教会他们基本的运动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绝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父母参与的“体育”,是不完整的“体育”。
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孩子体内各种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是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试想一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孩子们奔跑在绿茵场上,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画面。运动就像是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运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持久性、果敢性、自制力和独立性等个性品质。运动后的汗水与欢笑,让孩子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乐观,精神焕发,仿佛拥有了无穷的能量。
通过参加各种运动项目,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伙伴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这对于他们未来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不仅能教会孩子们社会生活中所需的行为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理解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体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