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阅读答题技巧优化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案例

阅读答题技巧优化

更新时间:2024-07-08

篇1:阅读答题技巧优化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规则

  1.先读题干再读文章。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章;

  2.读文章时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准备作答时,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就要对相关段落反复研读;涉及全篇,就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并做概括。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事件;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某种特定意义,事件的整体发展情况都应做概括。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比较取巧的种做法是,看用哪个人物的笔墨多,也可以把题目中所提到的最多次数的人物作为判断主人公的依据,并做互相印证,确保万无一失。

  (2)描写类:景物+特征

  (3)抒情类: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命题角度: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从两个方面入手: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多注意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方法: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神态):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在有的情况下,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具体分析);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某种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

  (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

  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分析。

  方法运用: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至少要从不同角度答两点)。如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4.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方法运用:

  学会角色转换,体验情境。联系前后文,将自己转化为文中人物/事物,置身于选文的情景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并注意答题时的人称角度。

  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了某种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某种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为某种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的某种命运。

  6.语言品味与赏析

  命题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2)词语用法(动词、副词、形容词)

  (3)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

  (4)内容上:蕴含了某种人生哲理

  从两方面入手:

  (1)先评价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以及带给你的感受

  答题方法:

  (1)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①比喻:形象生动地写了某个人物/事物的某种特点;

  ②拟人:赋予了主体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更形象地写出了人物/事物的某种特点;

  ③排比: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调+具体内容;

  ④夸张:突出了人物/事物的某种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⑤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强调了+具体内容;

  ⑥对比:突出了人物/事物的某种特点。

  (2)句子的描写手法及作用。写出了人物(对象)+性格(事物)特征

  方法运用: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写了某种人物(事物)的某种特点。

  (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7.重点句子内涵

  命题角度:

  (1)理解句子的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题方法:

  一般从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从句子表达的含义和与主题的关系分析;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哲理句:告诉了我们某种道理/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作用。

  8.把握主旨(概括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的作用;

  (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

  (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某人/事,表现了某种精神,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了某种道理。

  9.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

  (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

  (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

  10.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模式: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答题模式:原文含义(作者感情)+现实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观点(态度)

篇2:阅读答题技巧优化

  一、四读

  1.读文本。读懂文本是答题的根本保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先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由此引发“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进而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读作者。“知人论世”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

  例如赏析王安石诗颈联中“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只要能联想到王安石改革的艰难困苦和最后遭遇失败,便可领会诗人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慨叹仕途坎坷,年老色衰的境遇。

  3.读题目。古代诗歌中,有的题目就是主旨,有的题目则标明了所咏物象,有的题目则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获取有用信息。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

  问题: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4.读注释。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二看

  1.看题干。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答题十分重要。只有答题的内容、答题的形式、答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数量都要看准想透,才能提高答题质量。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

  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

  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

  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

  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题: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包括: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有: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看分值。俗话说“看菜吃饭”,这其实也是对看分值答题的形象比喻。具体地说,就低分值的题要简要回答,高分值的题要详细回答,大分值的甚至须要分点赏析。

  三、三答

  所谓“三答”,就是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要简要回答题干要求,二要具体回答文本例子,三要概括回答要点作用。题干要求联系全诗进行赏析的题目,更须要按此流程答题。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篇3:阅读答题技巧优化

  一、阅读方法

  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括两点: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a:(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比对: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示例b:(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边练边悟】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比对结果】  (×)

  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

  ②选项:(湖北卷第8题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关系。

  原句: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比对结果: (×)

  理由:原句中的“个别”“并不是”等词语在选项中被偷换成了“普遍”“是”,造成了语意错误。#国教#育出#版网]

  ③选项:(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

  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2.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①  (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示例② (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原句中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 (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②选项 (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③选项 (浙江卷第9题D项)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完全不合原意。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① (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示例② (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 (湖南卷第14题B项)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原句: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选项说法太绝对,既不合文意,也不合常识。

  ②选项 (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二、审题、答题

  1.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2.答题

  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

  ①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都”说法绝对。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②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

  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强加因果。

  ③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

  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21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颠倒因果关系。

篇4:阅读答题技巧优化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

  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阅读社科类文章要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说明文(说明文结构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

  一、文章阅读策略

  (1)边阅读边勾画,注意副词、代词与关联词。如“可能”、“基本”、“主要”等词语。

  (2)边阅读边归纳,每读一段归纳出段意。文章读完,基本结构就出来了。

  (3)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4)阅读题目,找出选择题干所对应的区域,比对原文与选项的内容。

  (5)比对过程中,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可能出现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夸大其辞、随意逆推、篡改文义等答题陷阱。

  (6)选择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具体做法: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

  >>>>

  二、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答题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1、词语理解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如果是判断句子正误,要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偏概全的情况: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有些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3、信息筛选题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信息,如举例、描写等。

  4、要点归纳题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

  找出推断的根据。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1、作品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第四、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形象生动,或幽默诙谐。

  2、考查侧重点

  A.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B.人物的精神,对人物的评价,阅读的启示

  C.对传记写作手法及价值的思考

  3、阅读基本方法

  A.读事实: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B.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C.读评价: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

  4、答题技巧

  ①简答题尽量做到“以文解文”,答题时要紧扣文本,组织答案:

  A.扣题意(审题)

  B.重提取(题干对应的句段)

  C.分表里(去粗取精)

  D.重条理(分条作答)

  ②探究题要做到“内引外联”,展开论述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A“内引”依据:立足文本,引信息、材料、观点等形成论证依据。

  B“外联”分析:

  联知识:文体知识、 分析鉴赏知识;

  联实际:现实情况、社会影响;

  联自身:生活体验、阅读感受;

  “外联”:应立足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不能任意延展。

  探究题答题基本思路

  ①观点句,②分析句:“内引”文本(信息、材料、观点),“外联”理由(视题目需要展开),结合题目具体分析,③ 总结句。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关文章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及套路
  3. 高考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考前必会!
  4.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策略与技巧精讲
  5. 小说阅读题型规范及答题技巧大全,从此不用怕做阅读题啦!
  6.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快来学习
最新文章
  1.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阅读满分攻略!
  2. 高三复习的黄金法则:如何打造科学高效的学习节奏
  3. 当孩子成绩下滑时,家长该如何成为孩子的“能量补给站”
  4. 初三上册数学核心几何知识深度解析:从圆到正方形的思维跃迁
  5. 当皮球掉进树洞,孩子眼中的风开始有了形状——一场关于思维生长的语文课
  6. 年党员思想汇报
  7. 小学语文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篇
  8. 广西学考前,这7件事必须做对
  9. 高一数学别怕,集合这关这样过
  10. 小学语文课上课情况调研报告篇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