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2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到跟孩子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管父母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孩子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有时候,父母心急火燎地跟孩子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父母还没开口,孩子就嫌父母烦了。
实际上,原因就在于父母说话方式和方法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许多父母总是有下面这些问题:
有些父母喜欢唠叨,明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父母总是要“教育”半天;明明是一件小事情,父母总是要“强调”没完。
有些父母喜欢翻孩子的旧帐,孩子一旦有些小错误,父母就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统统拿出来批评一番。父母们自以为不断地批评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促进孩子改正错误,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
有些父母喜欢在他人面前揭发孩子的错误,希望别人也能批评孩子,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孩子的错误,促进孩子改正错误,实际上,这样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会对父母的仇恨增加,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智择优亲子教育专家上官昭仪说过: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教育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朋友这种角色,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孩子反而能够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
例如,当孩子不随手关门时,不要说“跟你说了多少遍,进门后一定要随手关门!”而要说“有礼貌的人应该进门就随手关门,因为这是对屋里的人的尊重。”
当孩子不起床时,不要说“每天都要我来叫你起床,你到底起不起床?”而要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起床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让别人来叫。”
当孩子不认真听的时候,不要说“我说的话你怎么不认真听呀?这孩子老是心不在焉。”而要说“妈妈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你要认真听,我讲完后还得让你帮我办个事。”
当孩子忘记了要做的事情时,不要说“我刚说完你就忘记了,是不是不想听呀?”而要说“今天是不是精神不太好,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你再认真地听一下?”
父母只有调整了与孩子交流的心态,调整了自己的说话方式,才有可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