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中国人为何更“恋母”

中国人为何更“恋母”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5-07
中国人为何更“恋母”

中国人的记忆与西方人不同

最近,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说中国人的记忆与西方人有所不同。不仅中国人具有“自我参照效应”,而且还具有“母亲参照效应”。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记得更好。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中尤为明显,不仅对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好,对与母亲相关的信息也会记得格外好。

这种“母亲参照效应”让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之间形影不离,相互依存。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其他人一样,并没有与“自我”相关的特殊地位。

心理学家通过进行脑成像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我”和“母亲”住在同一个脑区,而在西方人的大脑中,这两者是分开的。更有趣的是,香港人的“自我”会根据文化情境的转换而转换。在中国文化的情境下,香港人的“自我”和“母亲”同住在脑的同一个区域;而在西方文化的情境下,香港人的“自我”和“母亲”是分开的。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文化对“自我”的定义。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与他人是分开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是关系的一部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自我”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父亲的战斗,获得了自我独立和自由的权力。最终,个人通过与一位女性结婚,再度与世界建立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从与他人的依附和联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幼崽、儿子和英雄三个阶段,最终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中国文化中的“自我”

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强调家庭伦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与家庭和社会有着深厚的联系。个人的发展与成长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

中国的英雄故事往往是儿子拯救母亲的故事,强调母子之间的紧密联系。儿子的任务是保护母亲并拯救她,这种关系使得儿子与母亲之间形成了深深的依恋。

中国文化中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种联系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双重文化的挣扎

那么,如果一个人同时具有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背景,他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在继续观察香港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大脑会根据文化情境的转换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转换会带来困惑和冲突,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我有一个外甥女,她在十二岁时去了加拿大留学。虽然她在学业上非常出色,但她经常困惑于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以及要听从母亲的话还是做自己。这种困惑消耗了她大量的心理能量,对她的学习和交友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与自己永远“合二为一”,就不要送他们出国。如果要送孩子出国,就让他们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树立起独立的自我,接受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推荐科目: 篮球老师 书法老师 舞蹈老师 体育老师 围棋老师 俄语老师 游泳老师 语文老师 英语老师 物理老师 化学老师 生物老师 架子鼓老师 数学老师 雅思老师 托福老师 羽毛球老师 日语老师 钢琴老师 美术老师 小提琴老师 古筝老师 小学老师 初中老师 高中老师 高考老师 编程老师 作文老师 陪读老师
相关城市: 北京家教 上海家教 武汉家教 南京家教 深圳家教 广州家教 天津家教 西安家教 成都家教 杭州家教 连云港家教 银川家教 铁岭家教 辽源家教 牡丹江家教 乌海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