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汉语前途引人忧 再谈自主招生去语文化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心理教育

汉语前途引人忧 再谈自主招生去语文化

更新时间:2010-03-05

  郝铭鉴

  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其中四所不考语文。这一消息经媒体披露以后,被称之为“去语文化”,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今尚未平息下来。这件事能引起我们什么思考呢?

  照理,既然是自主招生,考什么,怎么考,学校完全可以自行决定。这四所学校不考语文,肯定不会是心血来潮的产物,总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教育改革是需要大胆实践的,别人不必横加指责。可为什么纯属学校的业务决策会成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呢?我想,这很可能和汉语的现状有关。自主招生的“去语文化”的做法,在不经意间触痛了社会敏感的神经。

  学校的课程设置,反映了教学的追求。语文曾经是“龙头老大”,如今已成为历史。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对此忧心忡忡。她说语文这一门课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非但前三名列不进,连老五、老六也挨不上,成了小八子、小九子。学生补课只想到补外语、补数学,甚至补物理、补生物,语文无人问津。去年我拜访过一位教育界的官员,他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说:“如果说语文教育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最大的问题便是学生缺乏母语意识。”母语在课程表上没有地位,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同样没有地位。

  是不是学生的语文已经学得很好了呢?可惜不是。我曾接触过中学生的作文,其中虽有才思敏捷的佼佼者,可就大多数学生来说,选材狭窄,语言枯燥,文理不通,别字连篇。有些差错简直匪夷所思,如把“大吃一惊”写成“大吃一斤”,“铺天盖地”写成 “扑天盖地”。报上曾不止一次刊登学生考试乱答古诗的新闻,读来令人喷饭,什么“蚍蜉撼大树”答的是“一动也不动”,“但愿人长久”答的是“一颗永留传”,“沉舟侧畔千帆过”答的是“孔雀开屏花样多”,“天生我材必有用”答的是“关键时刻显神通”。这里不排除有恶搞的成分,但学生古典文学水平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成了很多人知识结构中的“短板”。一面是“疯狂英语”,上亿人跟着学“abc”;一面却是“寂寞汉语”,连最普通的汉语字词都会写错用错。别说普通的人“象像”不分,“的得”乱用,连有些政府机关也把“启事”和“启示”、“权力”和“权利”混为一谈,发出来的文件经常前言不搭后语。央视春晚,万众瞩目,但错别字如影随形,年年在荧屏亮相。比如今年春晚上的歌曲《相亲相爱》,歌手王力宏唱的是“九州的祥瑞”,荧屏上打出的是“九洲的祥瑞”,又一次把“九州”误为“九洲”,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次出错可能是态度问题,没有严格把关;年年出错,同一问题反复出错,则不能不怀疑是水平问题,缺乏把关能力。

  正因为语文成了人们心头的痛,所以一听说招生不考语文,便自然会拿来说事。这可以说是借高考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它反映的是人们对汉语现状的忧虑。其实高考即使考语文,未必能改变语文的地位;但高考毕竟是根指挥棒,它具有导向的作用。“去语文化”的做法,有可能最后去掉的,是人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自主招生不是一所学校的事情,应持慎重的态度;但社会舆论大可不必拘泥于四所高校做法的对错,而应该从更深广的层面上,去思考汉语的前途。

相关文章
  1.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被指学科歧视
  2.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高校称怕增加学生负担
  3.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引争议 母语教育怎能随意偏废
  4. 语文不在是出必考科目 上海6校举行自主招生
  5. 北航自主招生文理科都增考语文
最新文章
  1.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性与策略
  2. 勤奋好学 磨砺出闪闪发光的学习宝剑
  3. 魔兽争霸的最优化问题和统筹学
  4. 培养孩子的写作技能:从基础到乐趣
  5. 冬季饮食指南:家庭营养中的常见误区与正确选择
  6.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与技巧
  7. 家长处罚孩子最有效的3种方式
  8.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基础运用部分解析与教学启示
  9. 有理数的减法与运算规则
  10.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动词时态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