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网手机站二维码

扫一扫进入易教网手机站

易教网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易教网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长加油站 > 家庭中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家庭中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来源:易教网 点击数:162 更新时间:2023-07-25
家庭中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有的家庭关系,表面和谐、相敬如宾,或许其中却深藏着孤独与冷漠,说不出道不明的难受与煎熬。


“爱他,如我所愿”or“爱他,如他所是”,你期望的是哪一种?你在做的又是哪一种?

01 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父母的经典妄想:"你不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饭,我才知道!"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


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


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


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


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


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


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

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


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


比如过年怕回家,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


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


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


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02 高质量陪伴的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


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


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03 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


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


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


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


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04 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本身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

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

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大部分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

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


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却是全盲的。

05 如果爱那就放下投射和评判

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


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

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

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

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

通过这些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


至少意识上要知道,所谓对错,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在妄想中是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的。觉知头脑中的妄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


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也可能完全不了解。没关系,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


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


要注意,如果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加上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等于对方的现实。


有一次上课,我观察到一个同学总是抢着发言,而且说话拖沓,挤压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时间。我很想提醒他,但是我等了一下,开始觉察自己。


我觉察到,其实是头脑中先有了评判:这个家伙不考虑别人,早晚会让别人讨厌。这个评判源自我内心的投射,我内心总有一个苛责自己的声音,告诉自己“我做得不够好,外界对我充满了敌意”。

放下投射和评判,我开始试着感受他。


我感受到他很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不被老师重视,于是努力争取。当然,这个感受在和对方核对之前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感受。


然后,我再一次问自己:“还想跟对方沟通吗?”内心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愿意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对方,如果他也需要。那么怎么确定他是否需要呢?跟对方核对。


下课时,我找到他,告诉他:“我观察到你经常抢着发言,对此我有一些感受,也关心你的真实感受,你是否愿意和我探讨?”他表示愿意。


可能是因为我真诚的态度,也因为他是个乐于自我成长的人,他很开放地倾听我,跟我探讨。


于是,我的回应确实帮助他提升了自我觉知。当然,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相关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教育

手机版阅读地址:https://www.eduease.com/mob/zixun_info-id-68516.htm

微信扫一扫,用手机看该文章

微信公众号:易教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易教网公众号

最新教员

  1. 洪教员 新疆师范大学 声乐
  2. 詹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项教员 华南理工大学 工科试验班
  4. 王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5. 史教员 北京大学 行政管理
  6. 程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
  7. 张教员 北京化工大学 高分子材料
  8. 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
  9. 吴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
推荐科目: 篮球家教 书法家教 舞蹈家教 体育家教 围棋家教 俄语家教 游泳家教 语文家教 英语家教 物理家教 化学家教 生物家教 架子鼓家教 数学家教 雅思家教 托福家教 羽毛球家教 日语家教 钢琴家教 美术家教 小提琴家教 古筝家教 小学家教 初中家教 高中家教 高考家教 编程家教 作文家教 陪读家教
相关城市: 家教网 上海家教 武汉家教 南京家教 深圳家教 广州家教 天津家教 西安家教 成都家教 杭州家教 玉林家教 平顶山家教 黄冈家教 乌兰察布盟家教 张掖家教 黔西南州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