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教育孩子,这11个坏习惯一定要改掉

教育孩子,这11个坏习惯一定要改掉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2-09-23
教育孩子,这11个坏习惯一定要改掉

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无论在哪里,父母马上就教育,不论是当着他老师的面也好,同学的面也好,亲友的面也好,其他陌生人的面也好。其实,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它不仅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更是尊严的羞辱与剥夺,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结果,有的甚至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个孩子作业完成的情况不好,科任老师把他的父亲请到学校,父亲听了老师的批评以后恼羞成怒,当众给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当即跑到教学楼四楼跳了下来。

这样的极端事件,实际上为数相当多。父母粗暴、简单同时又当众惩罚的教育行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定要极力避免的。

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西方有句谚语说,表扬可以公开进行,批评应该放在密室。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选择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

我看见不少父母在这方面缺乏警觉。尤其是有些父母,在外人面前特喜欢贬低孩子,以为这是我们的谦逊文化的一部分。父母碰到老师总喜欢说“哎,我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在外人、在亲友面前,也爱说孩子这个做得差、那个不如谁。说实在的,你老说孩子不行的话,弄不好他最后真的就不行了。

当众批评是不当教育中最具有破坏力的,对孩子的自尊心、成长力、自我期许、幸福感破坏最全面。

二、消极教育

我们的文化中,普遍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做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我们往往习惯 “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

我认识一位教师,他的孩子小时候挺聪明伶俐的。但是不论孩子学什么,这位教师都讽刺打击孩子。孩子学习上稍有差错,他则更是变本加厉,常常挂在嘴巴上的就是:“我要是你,笨成这样,肯定无脸见人了。”后来这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勉强读完高中,就离家外出打工,与父亲从此不再说一句话。

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点难度,马上想到的就是退缩,孩子做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

要当一个好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居高临下,要从改变爱批评孩子的习惯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

三、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与消极教育相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过于细心、对孩子的所有行为过于关注,一切都由父母进行细致的安排,一切父母包办代替,几乎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个人的空间,孩子完全失去了尝试的机会。比如孩子的个人爱好,只要与父母的期待不一致,父母就完全不予认同、不予支持。

有一次,我在某地讲课,看到一位已经四五岁的女孩子,还不敢自己走礼堂舞台的台阶。我就问她妈妈怎么回事。她妈妈说,孩子一直是奶奶带大的。奶奶生怕有什么差错,什么事都代替她做了,孩子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胆小。

有的父母因为对孩子的过度疼爱,或者是欠缺耐心陪伴孩子,都不愿意孩子去尝试,更不鼓励孩子去经历失败。

今天,你的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绝对与你的过度干预、过度包办有关系。你不让孩子去体验他怎么知道一件事情的美妙呢,你没有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失败从而有所承担,他怎么会变得坚强呢?

四、缺少教育共识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育孩子上,家庭成员缺乏共识,像孩子犯了错误,父亲要进行批评教育,母亲就加以袒护。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长辈之间一旦缺少最基本的教育共识,孩子就容易丧失正确的方向和判断力。

一个家庭里,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找庇护伞。他犯了错误,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先找到一个能保护他的人。这样,孩子的毛病不但难以得到纠正,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三代同堂家庭比较常见的一个教育问题。

五、父母存在不良嗜好

任何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后,都必须以孩子的成长为生活的中心。对父母而言,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你就需要调整、克服自己某些不良的嗜好。

比如,有些家庭这边是孩子做作业,那边是父母打麻将,家里很难有安静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他的一帮远房亲戚,从爷爷辈到孙子孙女辈,只要聚在一起就开赌,大人赌大钱,小孩赌小钱。大人从不干预小孩的打牌赌博行为,甚至有的时候还陪小孩们一起赌。

一方面,父母的不良嗜好直接就成了孩子成长的“不良范本”,所学皆成性格,父母起了非常消极的示范,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判断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反差太大,学校的某些正确的教育,经过家庭这么一反冲就完全失效了。

六、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一定不能忽视细节。

比如,带着孩子走路的时候,你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

我在英国时,看见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被奶奶叫了下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女士优先!”绅士教育从小教起。

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罗恩?克拉克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总共有55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

七、生气了就教育

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

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住,别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像有一天,我的钥匙打不开自己家的门了,我脑袋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从窗户爬进去,我们从小的生活经验就是这样。于是我去找物业管理人员,他一听我说的情况,也是马上想到从窗户爬进去,然后让我去找个民工。我边走边想,不对啊,我不敢爬,是因为怕出事,找民工万一他出事了怎么办?

从这小事里我就悟出来,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经验,我们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出来的方法,“第一时间”内的反应能力,往往是有问题的。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

对待孩子,我们绝不要“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而应该是 “理直气和、义正辞婉”。也就是原则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地诚恳、温和、耐心。

八、把和孩子的交谈全部变成了对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可能就越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

一个读初中的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平时在家最常和他说的话就是“饭吃快点,吃完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赶快睡觉”。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你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不少家长告诉我,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之前还好沟通,9岁之后几乎就不知道怎么去跟他交流了。

据我了解,孩子有了苦恼,大部分都是找同学倾诉,找父母和老师倾诉的不到10%,看来父母的形象已逐渐从他们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在这种情况下,你跟孩子的交谈更容易变成了说教、批评与斥责。如果是这样,孩子13岁以后,甚至连批评的机会也不给你了。

我们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不感恩、不理解。从某种意义可以说,这是中国父母的悲哀。问题出在哪里?一定出在你跟孩子的交流之中。

九、在孩子吃饭和睡觉前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本来应该是家庭里的一个温馨、感恩时刻,我一个朋友的外婆说:雷都不打吃饭的人。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教育他,把孩子弄得战战兢兢的,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曾经看到一些孩子,吃饭非常快。为什么呢?就为了家长来不及批评他。他吃这么快,对胃也不好,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也不好,更谈不上有什么餐桌的礼仪的培养。

而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进行教育不但无效,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的信息,他会做噩梦的。

有位母亲为了追求教育的效果,经常在孩子临睡前让他罚站,进行自我反省。最后这个孩子不堪承受,精神状况出了大问题。

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晚上睡眠好了,第二天,他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了。打开窗户的时候会感觉,哇!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梦连连,三天没睡好,就会满眼都是“仇人”了。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睡好了,让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更为合适的时机,再进行教育。

十、和别人的孩子简单地作对比进行教育

孩子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针对他的“这个样子”。莫扎特5岁就拉一手好提琴,7岁就会谱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成为大诗人,我们也不知道是铁杵磨成针还是天分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园小朋友打预防针的时候,有的孩子哭得很厉害,有的孩子则几乎不哭,老师总是会说,不哭的孩子很勇敢,哭的孩子胆子小。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哭的孩子痛感特别强,不哭的孩子则是因为他的痛感不是特别强。

正因为人身上存在无数的不一样,因此,对家庭教育而言,不妨就耐心地和孩子说话,耐心地为他做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可以减少很多对他人的妒忌和敌意。

十一、“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你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其次,也说明你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

大多数时候,家长的话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没有道理,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对。其实,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有的家长认为我话糙理不糙,那么,既然理不糙,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方式也不糙呢?

为人父母,拥有做父母的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肩负起了做父母的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在家庭教育中,走出误区,讲究原则。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谢教员 澳门科技大学 酒店与旅游管理
  2. 石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环境工程
  3. 强教员 滁州学院 经济统计学
  4. 艾教员 山西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
  5. 郑教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地理信息科学
  6. 陈教员 南昌大学 临床医学
  7. 钟教员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
  8. 陈教员 江西师范大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 李教员 大连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10. 陈教员 南京大学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