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语文课,如何让一个“无聊”的故事打动孩子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3】
那天我走进教室,看到课文题目是《富兰克林与风筝实验》,心里咯噔一下:又是科学家?又是雷电?又是实验?这课文,怕是连大人都提不起劲,更别说小学生了。
可没想到,一节课听完,我改了主意。
这不是一篇“讲科学”的课文,而是一篇“讲人”的课文。它不靠动物、童话、夸张情节吸引孩子,它靠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在所有人不信他的时候,依然选择抬头看天。
课文开头写雷暴可怕。老师没急着讲科学原理,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雷雨声。有人缩了缩脖子,有人小声说:“我小时候被雷吓哭过。”老师没笑,也没打断,只是轻声问:“那你觉得,谁敢在这样的天气里,把风筝放上天?”
没人回答。
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她把“直到……才……”五个字用红粉笔圈出来,问:“你们觉得,为什么是‘才’?不是‘就’?”
一个孩子举手:“因为别人试过很多次,都没成功。”
另一个接:“因为等了很久,才有人敢做。”
老师点头:“对。不是没人想过,是没人敢做。”
这堂课最打动我的,不是富兰克林的实验有多精密,而是他面对的那些话。
老师拿出一段填空题:“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教室安静了几秒,然后开始有人小声说:
“他疯了吧?雷是天神发怒,人怎么敢去碰?”
“他是不是想出名想疯了?拿命换一个猜测?”
“我们读了那么多书,都没想出这个,他一个商人懂什么?”
孩子们说得越来越大声,语气越来越像那些“有学问的人”。他们不是在背课文,是在演戏。他们演的是嘲笑,是轻视,是那种“你不行,别瞎折腾”的冷漠。
老师没说“你们说得真好”,她只是问:“那你们觉得,富兰克林听到这些话,心里会怎么想?”
没人立刻回答。
过了一会儿,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说:“他可能……有点害怕,但还是想试试。”
这句话,让教室安静了整整十秒。
接下来,老师拿出一块丝绸、一根铁丝、一根麻绳、一个钥匙、一个玻璃瓶。她没讲什么“导体”“静电”“电荷”,她只是说:“这是富兰克林用的东西。你们猜,他为什么选这些?”
孩子们围上去,摸、看、讨论。
“绳子是麻的,湿了会导电。”
“钥匙是金属,能聚集电。”
“玻璃瓶?是不是用来装电的?”
没人知道答案,但他们开始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然后,老师请一个孩子上台,拿着这些材料,一边演示,一边讲:“我先把风筝放上天,麻绳湿了,绑着钥匙,我站在屋檐下,手里拿着玻璃瓶……当雷云经过,钥匙冒出了火花,我摸到了电。”
他讲得磕磕巴巴,但没人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不是表演,这是在还原一个孩子都不敢做的决定。
下课铃响了,没人动。
一个女孩小声问:“老师,他不怕死吗?”
老师没回答。她只说:“他怕。但他更怕,人类永远不知道雷是什么。”
这堂课没有考题,没有填空,没有标准答案。它没有教孩子记住“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它教孩子明白:有些答案,不是靠课本给的,是靠一个人,敢在没人相信的时候,亲手去试出来的。
我们总以为,孩子喜欢热闹的故事。其实,他们更需要看到:真实的世界里,有人在孤独地坚持。
他们不需要被灌输“科学精神”这个词,他们需要看到:一个普通人,怎么在嘲笑声里,把风筝放上天。
这堂课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老师讲得多好,而是她没讲太多。她只是把问题抛出来,让沉默变成思考,让陌生的名字,变成一个有心跳的人。
孩子不会记住“18世纪”“静电感应”这些词,但他们记得:那个在雷雨天放风筝的人,没穿雨衣,没带伞,手里攥着一根绳子,抬头看着天空。
他们记得,有人不信他,可他还是做了。
他们记得,自己也试着说了那句:“我觉得,他可能害怕,但还是想试试。”
教育不是把知识塞进脑袋,是让一个故事,悄悄住进心里。
富兰克林的风筝,不是为了证明电的存在,是为了告诉后来的孩子:
你心里的疑问,值得你去试。
哪怕全世界都说你疯了。
这堂语文课,没教修辞,没讲段落,没练写作。
它教的是:敢不敢,做那个第一个抬头的人。
我们总希望孩子爱学习,爱思考,爱探索。
可我们忘了,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而是一个,值得他们去相信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在课本的最后一页。
它在,那个被冷嘲热讽后,依然把风筝放上天的夜里。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康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
 - 梁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药学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工程
 -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 冯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学
 - 朱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