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语文课上,孩子为什么读不进去?一位老师的真实做法

语文课上,孩子为什么读不进去?一位老师的真实做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5
语文课上,孩子为什么读不进去?一位老师的真实做法

每天早上走进教室,我总看到几个孩子低着头,课本摊在桌上,眼神飘向窗外。他们不是不爱学习,是不知道怎么读。课文念得顺,但问起“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他们就沉默了。我开始明白,教语文,不是让孩子把字念准,而是让他们心里有画面、有情绪、有疑问。

备课不是翻教参,是把自己变成作者。

我教《九寨沟》那年,没急着讲“五彩池”有多美。我先让学生回家问父母:你去过水多的地方吗?那里水是什么颜色?有没有见过水像镜子一样照出树影?第二天,班上有人讲外婆家的池塘,有人说起暑假去过的湖,还有孩子说,他家楼下的喷泉,晚上灯光一打,水像彩虹在跳舞。这些话,比任何图片都真实。

我这才打开课文,读第一句:“九寨沟的水,清澈见底,五彩斑斓。”孩子们突然安静了。有个女生举手说:“老师,我懂了,不是水有颜色,是阳光和树影掉进水里了。”那一刻,课文不再是纸上的字,是他们自己见过的光。

读,要有问题,不能只是嘴巴动。

我以前也犯过错。让学生齐读课文,声音整齐,心里空空。后来我改了方法:每次读前,必问一个问题。读《小英雄雨来》前,我问:“如果有人让你藏一个陌生人,你会怕吗?为什么?”读《爬山虎的脚》前,我问:“你见过墙角长出的植物,是怎么往上爬的?”这些问题不难,但没人能靠背课文答出来。他们得想,得回忆,得比较。

课堂上,我不再急着给答案。学生说“我觉得雨来不怕,因为他想保护八路军”,我就点头,不打断。等另一个孩子说“可是他才十二岁,换我肯定哭”,我也不急着评判。沉默两秒,有人补充:“他不是不怕,是知道不能怕。”这就是思考的开始。

段落不是分段,是情绪的转弯。

课文里,一段话结束,往往不是内容完了,是心情变了。《秋天》里写“树叶黄了,落了”,下一段突然写“大雁排成‘人’字飞走了”。我让学生圈出两个画面,问:“这两个画面,哪个让你心里一紧?”多数人选了大雁。为什么?因为树叶落是常态,大雁走,是告别。

我让他们画一条线,从“树叶黄”到“大雁飞”,中间写一个词,描述自己的心情。有人写“孤单”,有人写“不舍”,还有人写“原来秋天不是冷,是它在跟你说再见”。这不是语文题,是他们第一次用文字,说出心里的温度。

课堂外,语文才真正开始。

我常带学生去校门口的小店买文具,回来写一段话:“老板娘找零时,数了三遍硬币,手有点抖。”“她没问我为什么买两支铅笔,只说‘拿去吧,下次记得带钱’。”这些句子,比作文书上的“我的妈妈”真实一百倍。

我们班有个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爸爸的电话铃声》:“每次铃一响,我就跑过去,怕错过。妈妈说,爸爸在修路,不能说话。但我听得出,他咳嗽的声音,比以前重了。”那天我没改错字,没标语法,只在最后写了一句:“你听见了他没说出口的话。”

孩子不是不会写,是没东西可写。

我们总说“多读书”,但读什么?如果孩子只读课本,那他读的是别人的经历。我们得让他们读生活。我让学生每周记一条“奇怪的事”:楼下老奶奶每天喂三只猫,但只给一只戴红绳;超市收银员总把找零的硬币排成一行;下雨天,快递员的雨衣里,掉出一张小孩画的太阳。

这些小事,慢慢堆成他们的语言库。有一天,一个平时沉默的孩子在作文里写:“我奶奶的拐杖,是用竹子做的,上面有三道刻痕,是她去年、前年、大前年,量我身高时刻的。今年,她没刻。”

我没教他怎么写感人,他只是记住了那个没刻的痕迹。

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唤醒的。

我不再要求孩子背“中心思想”,也不再让他们抄“好词好句”。我问他们:“你读完这篇,有没有哪句话,让你晚上睡不着?”

有人答:“《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她说‘奶奶,带我走’,可她没拉住火柴。”

有人答:“《小王子》里,狐狸说‘你要为你的玫瑰负责’,可他没说怎么负责。”

这些话,比任何标准答案都珍贵。

我见过太多孩子,考试能拿高分,却说不出“为什么喜欢语文”。他们不是讨厌语文,是没在语文里,找到自己的声音。

真正的语文课,不是教他们怎么答对题,是让他们敢问:

“为什么是这样?”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

当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下“我讨厌下雨,因为每次下雨,我都想起爸爸走的那天,他没带伞”,那一刻,语文才活了。

我不再追求课堂有多热闹,有多整齐。我只希望,下课铃响时,有孩子能停下脚步,望着天空,轻声说:“这云,像不像课文里写的那只鸟?”

那就够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