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两个月,我教会了两个初二孩子什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2】
暑假结束前,我给两个初二男生做了两个月家教。他们成绩中下游,一个话多坐不住,一个话少不敢问。没有补习班的课表,没有押题密卷,只有两张书桌、几本课本,和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开始的两个小时。
他们的共同问题不是懒,是没学会“怎么学”。
第一个孩子,试卷上常有“会做但算错”的题。加减符号看反,单位漏写,步骤跳得像跳绳。问他为什么错,他说:“我懂啊。”可他真懂吗?他只是知道“这题该这么列”,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列”。我让他把每道题的解题过程,从头到尾写出来,哪怕是最简单的计算。写三遍,不许跳步。
第一遍写对了,第二遍重写,第三遍闭眼复述步骤。一个月后,他错误率降了六成。不是他变聪明了,是他学会了“慢下来”。
第二个孩子,开口第一句总是:“我不会。”问他哪里不会,他指着整张卷子说:“都。”我翻他初一的课本,发现三角函数的定义还写错。不是他脑子慢,是前面的坑没填。我从最基础的分数运算开始,每天讲一个点,讲完立刻做三道题,错一道,重来。不讲新课,不赶进度。他妈妈说:“这样能赶上吗?
”我说:“他连地基都没打,盖楼只会塌。”
我从不问“你听懂了吗”。我问:“你能讲给我听吗?”
听懂是被动的,讲出来才是真的懂。
我让他当老师,我当学生。他讲平方差公式,我故意算错。他急了:“老师,你这样不对!”——那一刻,知识才真正从他脑子里长出来。
他们两个,一个浮躁,一个畏难,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没被要求“说清楚”。
学校里,老师讲,学生记。
补习班里,老师讲,学生听。
没人问:“你真的明白了吗?”
我做的,只是把沉默的课堂,变成对话的练习。
我不要他们背公式。
我要他们能说出:
为什么 \( (a+b)^2 = a^2 + 2ab + b^2 \)?
为什么解方程要“移项”?
为什么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
我让他们在白板上画图。
画一个矩形,分成四块,标出 \( a^2 \)、\( b^2 \)、\( ab \)、\( ab \),然后说:“你看,这四个部分加起来,就是 \( (a+b)^2 \)。”
他们盯着看,突然说:“哦,原来是这样。”
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看见的。
我不催进度。
一个月,我们只啃了三个单元: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意义,
整式乘法的几何理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
每个单元,他们做错的题,我全部重新整理成“错题重做本”。
不是抄一遍,是重做三遍,间隔三天、七天、十五天。
第一次错,是因为没理解;
第二次错,是因为没记住;
第三次还错,那就得重新讲。
我从不讲“你必须考到80分”。
我只说:“今天这道题,你能不能自己独立做对?”
做对了,就记下来:“今天你靠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月后,他们能自己列方程解应用题了。
不是因为题目简单了,是因为他们敢动笔了。
家长总问:“有没有提分?”
我说:“提分是结果,不是目标。”
目标是:他们敢问了,敢写错了,敢说“我还没懂”。
这才是学习的起点。
我见过太多孩子,题目做错了,第一反应是“我笨”。
我见过太多家长,孩子考了60分,第一反应是“怎么又没及格”。
没人问:
“他哪里卡住了?”
“他是不是从没真正理解过这个概念?”
“他有没有试过自己讲一遍?”
这两个孩子,现在会主动问我:“老师,这个是不是和上个月那个一样?”
他们会自己翻笔记,找之前做过的题。
他们不再说“我不会”,而是说:“我再想想。”
我不教他们“怎么考高分”。
我教他们“怎么面对不会”。
学习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根火把。
火把不靠别人浇油,靠自己找柴。
这两个月,我带他们走的路,比任何押题卷都短。
但走得稳。
他们没上名校,没拿满分。
但他们开始相信:
“只要我慢慢理清楚,我就能懂。”
这比任何分数都重要。
离开那天,那个以前不敢说话的孩子,塞给我一张纸条:
“老师,下次你来,我教你我新学的方程。”
我没回。
但我记住了。
教育不是灌输。
是陪一个人,从“我不行”,走到“我可以试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