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2岁孩子的粗心日记:那些被忽略的问号和大写字母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2】
我今年12岁,个子比同龄人高一点,体重也重了点。爱吃糖,爱吃巧克力,放学路上总忍不住拐进小卖部。喜欢打篮球,也爱下象棋,一坐下来就能下半小时。但最让我头疼的,不是胖,也不是爱吃甜食,而是我总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
上个月数学小测,卷子发下来,全班都拿到了,唯独我没。我急着问老师:“我的呢?”老师抬头看了我一眼,从抽屉里翻出一张纸,说:“这张没写名字,你看看是不是你的。”我拿过来一瞧,笑了——那不就是我写的吗?字迹清清楚楚,题也全做对了,可名字空着。老师没扣分,但那天我坐在座位上,脸有点发烫。
更让我想不通的是英语那次。卷子很简单,全是基础题:选词填空、句子排序、改错。我十分钟就写完了,还特意多看了两遍。回家路上,我跟妈妈说:“这次稳了,90分肯定有。”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没说话。
第二天,老师开始发卷子。“罗中瑭,100分。”“李欣育,99分。”……名字一个个念过去,我越听心里越没底。终于,轮到我了:“赵世豪,82.5分。”我愣住了。走上去拿卷子,手有点抖。
打开一看,第一道题:我写的是“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扣了0.5分,因为“i”没大写。第二道题:句子结尾漏了问号,扣了1分。第三题:单词拼写没错,但少了一个字母“e”,写成“recive”而不是“receive”,又扣了1分。
还有两处,明明答案是对的,但涂改太乱,老师看不清,判了半对。
我盯着卷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些错,不是不会,是没看见。不是不懂,是没注意。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了。语文默写,把“耐心”写成“耐性”;科学题,单位写成“cm”却忘了写“25”后面的“2”;甚至有一次,数学应用题算对了,结果写答案时把“36元”写成“63元”。每次改错本上,老师都写:“粗心,下次注意。”可我下次还是这样。
我不是不想改。我也知道,考试不是游戏,错一个标点,可能就差一个等级;错一个字母,可能就丢掉一分。可我就是改不掉。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因为笨,而是我总觉得:“这不重要。”“这么小的错,能有多大影响?”“反正我都会。”
可现实是,这些“小错”加起来,就是分数的缺口,就是排名的下滑,就是老师摇头时的那一声叹息。
后来,我试着换了个方法。每次写完作业,我不再急着收起来,而是给自己定一个“检查三步法”:
第一,看名字、学号、班级有没有写。
第二,看每道题的标点,句号、问号、感叹号,有没有漏。
第三,看字母大小写,特别是句首、人名、地名,是不是大写。
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真的有用。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花了整整十五分钟,比写题还久。妈妈在旁边问:“你干嘛呢?这么慢?”我说:“我在改粗心。”
那一次,英语卷子发下来,我得了95分。不是满分,但比上次多了12.5分。老师在上面批了:“进步明显,继续坚持。”
我没跟别人说,但我自己知道,这12.5分,不是因为题目变简单了,也不是因为老师手下留情,是因为我终于愿意停下来,多看一眼。
现在,我写完作业,还是会忍不住想吃糖。但我会先检查一遍卷子,再伸手去拿。有时候,我甚至会把写完的卷子,反过来读一遍——从最后一行开始,倒着看。这样,脑子不会自动“补全”我漏掉的字,也不会被熟悉的句子骗过去。
粗心,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天生的毛病。它是一种习惯。习惯不检查,习惯跳读,习惯觉得“反正差不多就行”。
可学习,从来不是“差不多”的事。一道题,一个标点,一个字母,都可能是你和下一个台阶之间的距离。
我不指望自己一夜之间变成完美学生。但我开始学会,在每一个“小地方”多花一点时间。不是为了满分,是为了以后,不再因为“我忘了”而后悔。
我还在吃糖,还在打球,还在下棋。但现在的我,写完字,会抬头看看天花板,深吸一口气,再翻一页。
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成长,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你有没有学会,对自己写的每一个字,负责。
这比任何补习班都重要。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康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工程
-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 冯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