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习热情:打造孩子主动学习的语文课堂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6】
你有没有发现,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有的孩子上课眼睛发亮,笔记记得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而有的孩子却总是走神,作业拖拉,一提语文就皱眉头?其实,这背后不一定是孩子“笨”或者“不爱学习”,更多时候,是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出了问题。
我们常常把“教”和“学”当成单向的过程——老师讲,学生听。但真正的教育,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从来不是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孩子能不能真正投入,关键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他有没有被点燃。
我带过不少六年级的学生,也见过太多家长焦虑:“孩子语文成绩上不去,阅读理解总丢分,作文写不出来。”可当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会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学,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所以,与其一味地加任务、刷题、催作业,不如先问问自己:我们的教学和陪伴,有没有让孩子觉得“语文有意思”?
语文不是背诵,而是看见生活的语言
很多孩子觉得语文难,是因为他们把语文等同于“背课文”“默写生字”“记成语解释”。久而久之,语文变成了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像任务一样压在肩上。可语文的本质是什么?是语言,是表达,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
试着换一种方式打开语文——
当孩子读到《草原》这篇课文时,不要急着让他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而是问他:“如果你站在草原上,风吹过来,草浪翻滚,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怎么形容那种感觉?”
当学到古诗《宿建德江》时,不妨关掉灯,点一盏台灯,轻声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然后问孩子:“你觉得诗人这个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不说‘日出’,而说‘日暮’?”
语文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表达。当我们引导孩子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绪、画面和节奏,他自然会愿意靠近它,甚至开始模仿、创作。
我曾经有个学生,平时作文总是写不满三百字。有一次我们读了一篇写雨的小散文,我让他闭上眼睛听我读,然后画出他“听”到的画面。他画了一把倾斜的伞、湿漉漉的鞋子、屋檐滴落的水珠,还有一只躲在屋檐下的小猫。后来他写了一篇《听雨》,虽然用词不算华丽,但细节真实、情感真挚,被选为班级范文。
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写日记,说:“原来写东西,就是写我看到的、想到的。”
这就是兴趣的起点——当孩子发现语文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而是可以表达自己、记录生活的工具时,他的笔才真正活了起来。
课堂不是讲台,而是互动的舞台
很多老师(包括家长辅导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讲得越多,孩子学得越多。于是课堂变成“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孩子被动接收,注意力自然容易涣散。
其实,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参与感”。
我在课堂上常做的一件事是“问题接力”。比如讲《少年闰土》时,我不直接分析人物形象,而是先问:“如果你是鲁迅,多年后重逢闰土,你会对他说什么?”
有的孩子说:“我想问他,你还记得我们抓猹的夜晚吗?”
有的说:“我觉得他会变得很拘谨,因为我们身份不一样了。”
这些回答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都在调动孩子的共情力和想象力。
接着,我会把问题抛回去:“那课文中哪些细节让你觉得闰土变了?”
孩子们开始翻书找句子,讨论“他恭敬地叫‘老爷’”“手变得又粗又笨”……不知不觉中,他们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自主分析。
这种“提问—思考—表达—再提问”的循环,比直接告诉他们“闰土代表了农民的苦难”要有意义得多。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思维的参与者。只有当他真正“动起来”,学习才会发生。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家庭辅导中。不要一上来就问“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先聊:“你觉得这个人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先有话说,再引导他回到文本找依据。你会发现,他的理解比你想象的更深。
自主学习,从“我会安排时间”开始
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这个词太抽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从“管理时间”开始的。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不会规划。作业一多,就乱了阵脚,最后熬夜赶工,效率低下,第二天又没精神,形成恶性循环。
我班上有个学生小宇,以前每天写作业都要到十点以后。我和他一起做了个“时间地图”:把放学后的时间分成几块——休息30分钟、吃晚饭40分钟、自由活动20分钟,然后是作业时间。每项作业预估用时,比如“语文抄写20分钟”“数学练习30分钟”。他用计时器自己控制,完成一项就打个勾。
刚开始他还是会超时,但我会和他一起复盘:“为什么数学题多花了15分钟?是题目难,还是中间分心了?”
几次之后,他学会了提前预判任务量,甚至开始主动说:“今天语文作业少,我可以多读一会儿课外书。”
你看,自主学习不是“没人管”,而是“自己管”。当孩子掌握了节奏感,他才会有掌控感;有了掌控感,才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兴趣才会持续。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监工,而是“教练”。不要说“你怎么又拖到这么晚”,而是问:“你觉得今天的时间安排哪里可以调整?” 把问题抛回去,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哪怕他的方案不完美,也要鼓励他尝试。成长,就是在一次次试错中发生的。
教学方式,要跟着孩子“变”
有些老师(包括家长)习惯用一种方式教所有孩子。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的喜欢听,有的喜欢看,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擅长表达。
我发现,班上有些孩子听讲效率低,但一到小组讨论就特别活跃。于是我在复习课上增加了“小组互考”环节:每组发一张知识点卡片,比如“比喻句的特点”,让他们互相提问、举例、纠错。
有的孩子负责出题,有的负责记录,有的当“裁判”。一节课下来,他们不仅记住了知识,还锻炼了表达和合作能力。
还有一次,我们复习古诗,我让孩子们用“现代文”改写一首诗,再配上插画。有个孩子把《望庐山瀑布》改成了探险日记:“今天我爬上一座山,远远就听见轰隆隆的声音,走到崖边一看,哇!一条银色的水龙从天上冲下来,水花溅到脸上凉丝丝的……” 全班都笑翻了,但没人会忘记这首诗。
这些方法并不复杂,核心只有一点: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角,而不是观众。
让语文走进生活,而不是困在课本里
想说一点:语文的学习,绝不该只发生在教室里。
带孩子去菜市场,让他观察摊主怎么吆喝,这是口语表达;
坐地铁时,一起读站台上的广告语,讨论哪句最吸引人,这是语言运用;
旅行途中,鼓励他写一张明信片,不用长,但要写出当时的感受,这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每天晚饭后和孩子玩“三句话故事”:每人轮流说一句,三句组成一个小故事。比如——
妈妈:“森林里有一只迷路的小狐狸。”
孩子:“它遇到了一只戴眼镜的猫头鹰。”
妈妈:“猫头鹰说:‘我知道回家的路,但你要先帮我找到月亮的碎片。’”
短短几分钟,想象力被点燃,语言组织能力也在悄悄提升。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时刻,恰恰是语文素养最自然的生长土壤。
六年级是小学的最后阶段,语文复习确实重要,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门学科的态度。
如果复习只是重复抄写、机械刷题,那语文就成了负担;
但如果复习能激发思考、鼓励表达、连接生活,那语文就会成为孩子愿意亲近的朋友。
我们不需要培养“满分学生”,而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会学习的人”。
当他有一天能主动翻开一本书,能自信地写下一段文字,能用自己的话讲清楚一个观点——那才是教育真正的成功。
所以,别急着赶进度,先停下来,看看孩子的眼睛里有没有光。
如果有,那就继续点燃它;
如果暂时没有,那就换一种方式,再试一次。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语文温柔以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石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学
- 马教员 云南财经大学 越南语
- 李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电气工程
- 宋老师 中学一级教师 电气工程
- 陈教员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小学教育
- 任教员 暨南大学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 张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 仁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 颜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