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在春天里识字:一年级语文中的自然启蒙与学习趣味

在春天里识字:一年级语文中的自然启蒙与学习趣味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2
在春天里识字:一年级语文中的自然启蒙与学习趣味

春天来了,阳光洒在教室的窗台上,孩子们的小手握着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春”字。这个字上面是“春日”,下面是“屯”,像是种子在泥土中积蓄力量,正要破土而出。一年级的语文课,不只教孩子认字写字,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翻开这本充满春意的语文总结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练习题,而是一段段与自然对话的旅程。

语文学习的起点,往往从最简单的字开始。这篇材料中出现的第一个练习是:“万 冬 齐 丁 百 万 冬 齐 丁 百”。这些字笔画不多,结构清晰,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孩子临摹。写得工整,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建立一种对文字的敬畏感。每一笔落下,都是孩子与汉字的一次亲密接触。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理解:字是有形的,是有节奏的,是可以被“看见”的声音。

接着是词语拓展练习:“万——一万,万里无云;冬——?;齐——?;百——?”这类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语言学习的逻辑。孩子通过已有词汇,尝试组合出新的表达,这正是语言建构的起点。比如“冬”,可以联想到“冬天”“冬雪”“冬眠”;“齐”可以引出“整齐”“齐全”“齐心”;

“百”则有“百花”“百灵鸟”“百折不挠”。这些词语不仅仅是记忆,它们背后藏着生活的经验与想象的空间。

更精彩的是那一组关于“春”的成语积累:“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回大地”“春山如笑”。这些词语像是一幅幅微型画卷,把春天的气息、色彩、温度和情绪全都浓缩进短短四个字里。一个孩子读到“春山如笑”,可能会想象山峦披上绿衣,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阳光下微笑。

这种语言的美感,正是语文教育中最珍贵的部分——它不只传递信息,更唤醒感受。

识字教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常常借助构字规律来激发孩子的发现欲。材料中乐乐的发现是:“口+鸟=鸣”“一+白=百”。这是典型的汉字构形思维。汉字不是随意组合的符号,而是有逻辑、有故事的视觉语言。“鸣”字,左边是“口”,右边是“鸟”,合起来就是鸟儿张嘴叫唤的声音;

“百”字,上面是“一”,下面是“白”,表示“一”之下“白”色的单位,引申为数量多。这种拆解与重组,让孩子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思考。

那么,你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汉字组合?比如:“木+木=林”“木+木+木=森”“人+人=从”“又+又=双”。这些字像积木一样可以拼搭,孩子在游戏中就掌握了构字规律。再比如:“日+月=明”,太阳和月亮加在一起,世界就亮了。这种联想不仅帮助记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

接下来是一首小诗《春天的微笑》。这首诗只有短短几行,却饱含情感:“迎春花,冰雪还没有全消,你就举起紫色的花苞,向春天报到!”这里的“举起花苞”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让植物有了意志和动作。孩子读到这里,会自然地想象:那小小的花苞,像不像一只小手在挥动?它在向谁打招呼?是大地?是春风?

还是教室里正读诗的自己?

诗的后半段写道:“我采回一束迎春花,给爸爸妈妈采回了春天的微笑。”这句话特别动人。孩子把花带回家,不只是带回了一束植物,而是带回了一个季节的讯息,一种温暖的情绪。父母看到花,脸上露出笑容——这个“微笑”,既是花的美,也是孩子的爱。语文课在这里超越了识字和朗读,进入了情感教育的领域。

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爱,用行动传递温暖。

这时候,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1. 如果你有一束迎春花,你想把它献给谁?为什么要献给他(她)呢?

2. 关于迎春花你还知道什么?请告诉老师好吗?

3. 你认为儿歌中的妈妈看到迎春花会微笑吗?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都打开了对话的空间。第一个问题引导孩子思考“爱的对象”——是父母?是老师?是生病的奶奶?还是帮助过自己的同学?他们在回答时,其实在梳理自己的情感关系。

第二个问题鼓励孩子分享已有知识,可能是从爷爷那里听说的,可能是从绘本上看到的:迎春花是最早开花的植物之一,它的花瓣是黄色的,喜欢阳光,不怕寒冷。第三个问题则让孩子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情绪。这种共情能力,是人格成长的重要部分。

是一个小组合作练习:“春在枝头,柳树绿了,桃花红了;春在小河,________;春在田野,________。”这是一次语言的接龙,也是一次集体的想象共创。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把春天填满。有的说:“春在小河,冰融化了,鱼儿游来游去。”有的说:“春在小河,水变清了,鸭子在游泳。

”还有的说:“春在小河,蝌蚪在找妈妈。”这些句子稚嫩却生动,每一个都是孩子眼中真实的世界。

而“春在田野”这一句,更是打开了广阔的画面:“油菜花开啦,蜜蜂来采蜜”“小草钻出地面,像铺了绿毯子”“农民伯伯在播种,拖拉机嘟嘟响”。这些描述不仅有视觉,还有听觉、嗅觉,甚至触觉。语文学习在这里变成了多感官的体验,孩子不只是“学知识”,而是在“经历生活”。

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首先,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应该以“感受”为主,而不是以“训练”为主。孩子不需要立刻掌握所有字词的写法和用法,但他们需要感受到语言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春天是一个绝佳的主题,因为它本身就充满了变化和希望。用春天来教语文,就像用音乐来教节奏,用绘画来教色彩,是顺应天性的教学方式。

其次,识字教学可以更注重“发现”而非“灌输”。与其让孩子机械抄写十遍“百”字,不如引导他们思考:“百”是怎么来的?它和“白”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其他字也是这样组成的?这种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接收者”。

再者,口语交流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多次提到“和同学交流”“告诉老师”“进行口语交流”,这提醒我们:说,和写一样重要。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会不会写作文,却忽略了他们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能清楚地说出“我为什么喜欢迎春花”,比背十句成语更有价值。

合作学习的价值不容忽视。那个“春在小河”的填空,如果是一个人做,可能只能写出一两句。但几个人一起讨论,想法就会像春天的枝条一样不断分叉、生长。这种思维的碰撞,是独自学习无法替代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这个主题。比如,带孩子去户外观察真正的迎春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或者让孩子画一幅“我眼中的春天”,然后配上几句话;甚至可以组织一次“春天诗会”,每个孩子念一首自己编的小诗。这些活动都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语文学习的自然延伸。

回到最初的那个字——“春”。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是一年的开始,是生命的复苏,是希望的象征。当孩子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时,他们也在书写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或许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字词,而是让他们学会用语言去感知、去思考、去表达、去连接。

所以,当我们翻开这份一年级的语文总结篇,看到的不应只是练习题和词语表,而是一颗颗正在苏醒的心灵。他们在春天里识字,在春风中说话,在阳光下成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这份纯真,陪伴他们走过每一个充满发现的学习季节。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