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的心理调适与成长重启:一份不焦虑的收心实践手册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2】
每年开学前后,总有一种情绪在悄悄蔓延:不是兴奋,也不是期待,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感”。明明假期已经结束,生活该回归正轨,可为什么心里还像被什么东西拖着?作业补到最后一刻,生物钟依旧停留在“凌晨两点入睡、中午十二点起床”的节奏,一想到教室、课本、考试,就莫名烦躁。
这种状态,我们通常称之为“开学综合征”。但其实,它不是病,也不是懒,而是一种心理过渡期的自然反应。就像从一个温暖的房间走到冷风中,身体需要时间适应温度变化,我们的大脑和情绪也需要一个缓冲带,来完成从“放松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的转变。
这份手册不提供速效药,也不贩卖焦虑。它是一份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习惯研究的实践指南,帮助你或你的孩子,在不强迫、不压抑的前提下,平稳地完成这场“心理转身”。
一、复盘假期:不是检讨,而是看见
很多人一听到“复盘”,立刻联想到“自我批评”——“我这个寒假又荒废了”“别人在卷,我在躺”“书没读几本,题没做几道”。这样的思维模式,只会加重内疚感,进而引发逃避行为。
真正的复盘,不是审判,而是观察。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假期里,我最放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当时我在做什么?
- 有没有哪一刻,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为什么?
- 我读的那几本书里,哪一段话让我停下来想过?
- 有没有哪一天,我醒来时感觉精神不错?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浪费时间”的证据,而是帮你识别出哪些行为真正让你感到充实,哪些只是表面忙碌却消耗精力。
比如,你可能发现,虽然只读了一本书,但其中有三段内容让你反复回味,甚至写下了自己的想法。这说明你的阅读质量很高,思考深度足够。相比之下,有些人刷了十个小时的短视频,看似“放松”,实则大脑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反而更容易疲惫。
复盘的本质,是建立自我认知。当你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流向、情绪起伏和能量波动,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安排的人,而是一个能主动调节节奏的学习者。
二、情绪接纳:焦虑不是敌人
开学前感到紧张、抗拒,几乎是普遍现象。有人担心成绩下滑,有人害怕面对人际关系,还有人只是单纯不想早起。这些情绪本身没有对错。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它们。
很多人习惯用两种方式应对负面情绪:要么压抑,“别想了,赶紧写作业”;要么放大,“完了,我肯定跟不上,这学期要完蛋了”。
这两种反应都源于同一个误解:认为情绪需要被“解决”。
事实上,情绪更像是天气——它会来,也会走。你不需要改变天气,但可以决定穿什么衣服出门。
心理学中的“情绪接纳”理论指出,当我们允许自己体验焦虑而不试图立刻消除它时,它的强度反而会自然下降。就像站在海边看浪,浪再大,只要你不迎头冲进去,就不会被卷走。
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拿出一张纸,写下:
> “我现在感到有点紧张,因为我担心新学期的数学课听不懂。这个感觉是真实的,但它不代表我做不到。”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它完成了三个动作:命名情绪、承认其存在、区分感受与事实。这种练习不会让焦虑立刻消失,但它能让你从“被情绪控制”转向“与情绪共处”。
如果你是家长,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和孩子对话。不要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而是说:“听起来你有点担心开学,能跟我说说具体在担心什么吗?”这种回应方式传递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理解。而理解,往往是改变的第一步。
三、作息调整:小步前进,胜过强行扭转
很多人以为,只要在开学前一天晚上强迫自己早睡,就能立刻恢复“学生模式”。结果往往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更疲惫。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物钟(昼夜节律)受“褪黑素”分泌调控,而褪黑素的释放与光照、体温、日常习惯密切相关。它不像闹钟可以一键重启,而更像一艘大船,转向需要时间和提前量。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提前10-15分钟入睡和起床,持续5-7天,是调整作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方法被称为“渐进式时差调整”。
具体操作如下:
1. 设定基准点:记录你当前的实际入睡和起床时间。
2. 制定微调计划:以每天提前10分钟为目标,制定一周的时间表。
- 例如:今天23:30睡,7:30起 → 明天23:20睡,7:20起 → 后天23:10睡,7:10起……
3. 配合光照管理:
- 早晨起床后尽快接触自然光(拉开窗帘、户外走动),有助于抑制褪黑素,提升清醒度。
- 晚上睡前一小时减少蓝光暴露(手机、平板调至护眼模式或避免使用)。
4. 固定晨间仪式:每天醒来后做一件确定的事,比如喝一杯温水、做五组拉伸、听一首喜欢的音乐。这种“锚定行为”能帮助大脑建立“醒来=启动”的条件反射。
值得注意的是,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有些人虽然睡了八小时,但深度睡眠比例低,依然会感到疲倦。因此,与其追求“必须睡够八小时”,不如关注“醒来后是否感觉清醒”。
四、目标设定:从“我要变优秀”到“我要做什么”
新学期开始,很多人会立下豪言壮志:“这学期我要进前十!”“我要每天背50个单词!”“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目标听起来充满动力,但往往难以持久。原因在于,它们大多是“结果导向”的,而忽略了实现过程中的具体行为。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计划,比抽象的目标更能促进行动。
举个例子:
- 抽象目标:“提高数学成绩”
- 具体行为:“每周整理一次错题,标注出错原因,并重做三遍”
前者让你焦虑于“能不能达到”,后者则直接告诉你“现在该做什么”。
你可以尝试用“如果……那么……”句式来制定计划:
> “如果早上到教室,那么我会先花五分钟规划当天的学习任务。”
> “如果放学后感到累,那么我会先散步十分钟再开始写作业。”
这种“执行意图”策略(Implementation Intention)由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提出,实验证明它能显著提升行为坚持率。
此外,目标不必追求“完美执行”。允许自己有波动,比如某天没完成计划,第二天补上即可。学习的本质是持续迭代,而不是一次性达标。
五、家庭氛围:无声的影响比说教更有力
家长常问:“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家庭本身就是一所隐形学校。
孩子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但他们一定会模仿你怎么做。
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买一堆书逼他读,而是你自己每天抽出时间安静看书。哪怕只是翻一本杂志,只要孩子看到你在专注地阅读,这种行为示范的力量远胜于一百句“你要多读书”。
运动也是如此。与其反复叮嘱“别老坐着”,不如全家一起晚饭后散步、周末骑车。当运动变成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任务,它才可能真正持续。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更加凸显。学校减少了机械性作业和课外培训,意味着学生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这段时间如何使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文化取向。
一个充满好奇、鼓励探索的家庭环境,比任何补习班都更能激发学习动力。比如:
- 吃饭时聊聊今天看到的有趣新闻;
- 周末一起去博物馆,不一定要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保持提问的习惯;
- 遇到问题时,不说“这个你不会”,而是说“我们一起查查资料”。
这些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学习观: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理解世界。
六、建立支持系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学习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事。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我们都依赖社会连接来维持动力。
开学前,不妨主动联系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小型学习小组。不需要正式的组织,也不必每天打卡,只需要做到两点:
1. 定期交流:每周一次线上或线下聊天,分享各自的学习进展、遇到的困难。
2. 互相答疑:把不懂的问题发到群里,谁会谁答。这种“互教互学”的模式,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增强理解。
认知科学发现,教授他人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当你尝试向别人解释一个概念时,你的大脑会自动梳理逻辑漏洞,从而加深记忆。
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学习时间:每天晚饭后,全家各自在固定区域学习或阅读30分钟。这段时间不打扰、不玩手机,纯粹用于专注活动。这种“共学”模式,既提供了陪伴,又尊重了独立性。
收心,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新出发
所谓的“收心”,从来不是把心从假期拽回来,塞进书本里。它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重新连接目标、调整节奏、修复状态。
你不需要在开学第一天就变成“理想中的自己”。你只需要比昨天多做一点点准备,多一点觉察,多一点耐心。
成长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次次微小的转向。就像一艘船,不需要一下子调转180度,只要不断微调航向,最终也能抵达想去的地方。
所以,别急着“恢复正常”。先允许自己慢慢来。毕竟,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在高压之下,而在平静而持续的行动之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黄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 郭教员 四川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
- 郑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熊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
- 霍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谢教员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环
- 冯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曹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自动化
- 刘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智能技术
- 郭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