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一次语文课堂的生动实践与家庭启示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2】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小故事。这堂课的主题是第23课《看浪花》,一篇略读课文。作为老师,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这次,我下定决心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
结果,这堂课不仅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力,也给了我许多关于教育的启发。如果您是家长或老师,相信这个故事能带来一些实用的思路。
课堂开始前,我做了简单的导入,激发孩子们对大海和浪花的兴趣。接着,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逐字讲解,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他们。我组织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4到5人,布置了三个具体任务:第一,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第二,解决小组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仿照课文写一小节新内容,并画出心中的浪花。
这些任务看似简单,却涵盖了识字、思考和创意表达,能全面锻炼孩子们的能力。
说实话,让二年级的孩子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我心里有点忐忑。分组合作学习对他们并不陌生,但这次我引入了一个新工具——研究记录表。表格上需要填写时间、课题、组别,还设定了组长、记录员、噪音控制员、时间控制员和小组发言代表等角色。以前,这类表格通常在四年级才开始使用,我担心孩子们不会用,甚至浪费时间。
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拿到表格后,很快填好了所有信息。他们没等我解释,就自然地分配了角色:有的孩子主动当组长,有的自告奋勇做记录员。这让我明白,孩子们天生有合作的本能,关键是我们是否给了他们机会。
第一节课开始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有的指着生字卡片大声朗读,有的在纸上画着问题,还有的讨论着浪花的样子。我站在一旁,尽量不插手,只默默观察。很快,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小组在认读生字时卡住了,比如“哗”字的发音;有的小组争论不休,不知道该选谁当记录员;
还有的小组画浪花时太投入,忘了时间。我提醒自己:这是学习的过程,不能急于纠正。一节课40分钟,转眼就过去了,但大部分小组只完成了一半任务。看着进度,我有点着急:正常一课时能讲完的内容,现在用了两课时还没结束。但转念一想,如果孩子们能通过这次体验学会如何合作、如何解决问题,这点时间花得值。
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继续合作学习。这次,我更注重引导而不是干预。孩子们明显熟练了许多:一萱小组最先完成所有任务,他们用图画展示了浪花的形状,还编了个小故事;子佳小组紧随其后,他们的仿写让我眼前一亮;伊诺小组也很快跟上。二十分钟后,8个小组都交上了成果,只有3个小组还在努力。
我先检查生字认读,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准确读出,只有个别孩子需要再练习。接着,我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仿写和画作。教室里充满了惊喜的“啊”“呀”声——孩子们被同伴的创意深深吸引。
其中,子佳小组的作品特别打动我。他们仿写的诗句是:
我想让海水变石油,
工业农业都需要。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大手,
推动汽车跑天下。
这首小诗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把浪花比作“大手”,既贴合课文主题,又融入了生活常识。孩子们评价时,一致选它为最佳。宗琛小组的仿写也很棒,他们写道:“浪花跳进小鱼嘴,海洋妈妈笑微微。”这些作品证明,当孩子们自主思考时,创造力会自然迸发。
回顾这次课堂,我有几点深刻的体会。首先,合作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搭建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研究记录表的角色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组长协调进度,记录员整理想法,噪音控制员维持秩序。这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其次,进度慢一点没关系。
第一节课只完成一半,我曾担心效率低,但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会了提问:“这个字怎么读?”“为什么浪花是白色的?”这些自发的问题,比直接给答案更有价值。最后,成果评价要让孩子参与。我请全班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孩子们认真倾听、互相点评,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沟通课。
作为教育者,我们常陷入一个误区:总想快点教完知识点,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这次实践告诉我,让孩子“做学习主人”不是口号,而是具体行动。当他们自己认读生字时,识字能力在提升;当他们讨论问题时,思维在碰撞;当他们仿写诗句时,语言表达在进步。这些能力,远比一节课的内容更重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
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地分享作品,我确信:花时间培养学习方法,比赶进度更有长远意义。
那么,家长朋友们,如何把这种合作学习带入家庭呢?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复杂工具。比如,孩子做作业时,您可以提议:“我们来当小组,你当小老师,给我讲讲这道题。”或者阅读故事后,让孩子和兄弟姐妹分组:一人读、一人画、一人提问。重点是让孩子主导过程,您只做支持者。
记住,家庭不是课堂的延伸,而是培养习惯的土壤。当孩子说“妈妈,我来安排时间”,别急着否定,试试让他们规划半小时的学习任务。过程中,难免有混乱或错误,但这些正是学习的机会。就像课堂上,孩子们填表格时出错,我只说:“再想想,角色怎么分工更公平?”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家庭教育中,合作学习还能解决常见难题。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拉,与其催促,不如设计小组任务:让孩子教玩具熊识字,或和父母比赛仿写句子。孩子会更投入,因为他们在“教”别人。又如,孩子遇到难题想放弃,您可以引导:“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查资料,一组讨论方案。”这样,压力变小了,合作精神也培养了。
关键是从小事做起,别追求完美。今天孩子只完成仿写,明天能加个图画,就是进步。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慢慢积累的习惯。
这次《看浪花》的课堂,也让我反思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常把“学习”等同于“做题”,却忘了学习可以是画浪花、编儿歌。孩子的世界充满诗意,家长不妨放下焦虑,和他们一起玩中学。比如,周末去海边,让孩子观察浪花并描述;或在家用彩纸剪出浪花,边做边聊课文内容。这些活动不花一分钱,却能加深理解。
重要的是,家长要当“参与者”而非“监工”。当孩子画浪花时,您可以说:“你画的大手真有力,能推动什么呀?”而不是“画得不对,浪花是弯的”。尊重孩子的视角,合作才会真正发生。
回到课堂,那8个完成任务的小组中,有2个表现突出,但其他小组同样有收获。一个孩子说:“我当记录员,记住了所有问题。”另一个说:“我们小组一起读生字,我认识了‘石油’这个词。”这些微小的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它提醒我们:评价学习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家庭教育中,别只盯着分数,多问问孩子:“今天你和谁合作了?”“你帮别人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教育是慢的艺术,合作学习更是需要耐心。那天课后,有家长问我:“这样学,考试能考好吗?”我笑着回答:“当孩子学会自己找方法,考试只是水到渠成。”事实证明,期中考试时,孩子们对《看浪花》的理解远超往年——他们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课文,还能联系生活举例。这说明,能力培养好了,知识掌握自然扎实。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的角色不是“搬运工”,把知识塞给孩子,而是“脚手架”,在需要时提供支持,然后悄悄撤走。
如果您想尝试合作学习,这里有几个实用建议。第一,任务要具体可行。比如“仿写一小节”比“发挥创意”更清晰;在家可以设“一起整理书包”的小目标。第二,角色分工要轮换。让孩子今天当组长,明天当记录员,避免固定位置;家庭中,轮流负责晚餐准备或故事朗读。第三,留出反思时间。
课堂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说说“合作中我学会了什么”;家庭里,睡前聊聊“今天和谁合作最开心”。这些小习惯,能让孩子内化合作精神。
我想说,教育最美的风景,是看到孩子眼睛里的光。那天,子佳小组分享仿写时,全班安静倾听,随后爆发出掌声。一个平时害羞的孩子站起来说:“我也想试试!”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它让孩子从“我不会”变成“我们一起”。作为大人,我们不必追求完美课堂或满分试卷,只需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成长。
当他们学会合作、学会思考,未来的路会走得更稳。
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不妨从明天开始: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合作发生。或许是一次家庭作业的小分组,或许是一个简单的角色游戏。记住,孩子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当浪花拍打海岸,它推动的不只是船只,还有成长的可能。让我们一起,做那个安静的守望者,看孩子们在合作中扬帆起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蒋教员 安徽大学 应用统计学
- 蒋教员 安徽大学 法学
- 王教员 天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汉语言文学;文学理论
- 任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 刘教员 河北外国语学院 播音主持
- 李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高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张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许教员 陕西师范大学 物联网工程
- 廖教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