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二孩子突然不愿上学?家长这样做才能真正帮到他

初二孩子突然不愿上学?家长这样做才能真正帮到他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6
初二孩子突然不愿上学?家长这样做才能真正帮到他

初二,是许多家庭开始真正感受到教育压力的一年。原本还算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抗拒、不愿去学校,甚至直接说出“我不想上学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或焦虑:花了那么多钱供他读书,怎么就突然不读了?可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冷静。

这不是一场对抗,而是一次理解的契机。

初二为何成为“断崖期”?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从小学到初一还算平稳,可一到初二,就像换了个人。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对学习提不起劲,甚至开始逃课。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初二之所以被称为“青春期的风暴中心”,是因为它恰好处在身体发育、心理变化和学业压力三重叠加的节点上。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听大人的话”,而是渴望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与此同时,学科难度明显提升,数学开始接触函数,物理也正式登场,英语语法越来越复杂。如果之前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容易在这里“卡住”。

一旦努力后成绩没有起色,孩子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够聪明?”“再怎么学也没用。”这种无助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逃避——不去学校,成了最直接的反抗方式。

先别急着“纠正”,试着去“看见”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纠正:“你怎么能这么想!”“别人家孩子都去,你怎么不去?”但这种回应方式,往往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真正重要的是,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到底在经历什么?

也许他在学校被同学孤立,也许他听不懂课,又或许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父母和老师都看不到他的进步。这些情绪,可能早就积压在心里,只是我们一直没注意到。

与其追问“你怎么不去上学”,不如换一种方式问:“最近在学校,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特别难熬?”或者“如果可以改变一件事,你最想改变什么?”

有时候,孩子不需要你立刻给出解决方案,他只是需要一个能听懂他话的人。

厌学背后,往往是“失败感”的累积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厌学是因为懒、贪玩、没志气。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他们曾经努力过,只是结果不如人意。

想象一下:你每天早起晚睡,认真完成作业,上课也尽量集中注意力,可考试成绩依然在班级下游。老师讲评试卷时点名批评,回到家父母又追问“为什么又考这么差”。一次两次还能咬牙坚持,十次八次之后,谁都会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反复经历失败,且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结果时,就会主动放弃尝试。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时,很可能他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与挫败。他不是不想学,而是觉得自己“学不会”。

如何帮孩子重建信心?

信心不是靠说“你要自信”就能建立的,它来自于真实的成功体验。

我们可以从小目标开始。比如,先帮孩子梳理最近一次考试中做对的题目,哪怕只有三道题,也可以告诉他:“你看,这部分你是会的。”然后一起分析错题,找出其中哪些是因为粗心,哪些是知识点没掌握。

接下来,可以每天安排15分钟的“专属学习时间”,只做一类他曾经做对过的题型。比如一次只练解一元一次方程:

\[ 2x + 5 = 11 \]

解法如下:

\[ 2x = 11 - 5 = 6 \\x = \frac{6}{2} = 3 \]

当他连续几天都能独立完成这类题目时,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比如加入括号或分数:

\[ 3(x - 2) = 9 \]

每完成一个小阶段,就给予肯定。不需要物质奖励,一句“我发现你最近解方程越来越熟练了”就足够。重点是让他感受到:我不是一无是处,我是可以学会的。

沟通,从“不评判”开始

很多家长和孩子谈话,一开始就是“你应该怎样”,结果话没说两句就吵起来。其实,有效的沟通不是说服,而是倾听。

试试用“三句话法则”:

1. 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我注意到你最近早上起床特别困难,书包也经常不收拾。”

2. 表达你的感受:“我有点担心,怕你压力太大。”

3. 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跟我说说,最近在学校感觉怎么样吗?”

避免使用“你怎么又……”“别人都能坚持,你怎么不行”这类带有比较和指责的语言。孩子对语气的敏感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如果孩子暂时不愿和你聊,也不要强迫。可以请他信任的亲戚、朋友、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介入。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倾诉对象。

学习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我们总是把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尺度,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有的孩子虽然数学考不好,但特别会照顾人;有的孩子上课走神,但在画画或音乐上有天赋;还有的孩子不爱说话,但逻辑思维很强,喜欢研究机械原理。

家长可以试着列出孩子的三个优点,不一定是学习方面的。比如:

- 他上次主动帮邻居搬东西;

- 他记得全家人喜欢的食物;

- 他能在游戏里快速找到通关策略。

把这些写下来,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他:“我觉得你是个很细心/有责任心/聪明的孩子。”

这种正向反馈,会慢慢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当他开始相信“我并不是个失败者”,才有可能重新迈出学习的第一步。

家庭氛围,比补习班更重要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下滑,立刻报班、请家教、买资料,恨不得一天补回一年的差距。但如果没有解决根本的情绪问题,再多的补习也只是加重负担。

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才是孩子面对困难时最大的底气。

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 每天留出10分钟,和孩子聊聊学校以外的事,比如他最近喜欢的电影、游戏或球星;

- 避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把餐桌变成轻松交流的空间;

- 父母之间保持良好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或互相指责;

-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比如让他自己安排作业顺序或选择课外活动。

当孩子感受到家是“避风港”而不是“审判庭”,他才愿意回来。

给学校和老师的建议

当然,学校的角色也不可忽视。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在学校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被标签化”的状态。

比如,老师总是把成绩差的学生安排在角落,课堂提问也只关注前几排;或者动不动就说“你这样下去就完了”。这些话语看似是激励,实则是在不断强化孩子的无力感。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看见每一个孩子”。哪怕他成绩不好,也可以因为守纪律、乐于助人、有创意而被肯定。老师的一句鼓励,有时比家长说十句都管用。

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具体表现,同时表达希望老师多给予正向引导的意愿。家校合作,才能形成支持合力。

转折点,往往藏在细节里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初二时整整一个月没去学校。她没有打骂,而是每天陪孩子散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后来孩子主动说起,自己因为一次考试作弊被老师当众批评,觉得“再也抬不起头”。

妈妈听完后说:“我知道你当时一定很害怕,也后悔。但这件事不能定义你是谁。”然后她和孩子一起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承认错误,也表达了想重新开始的愿望。

从那天起,孩子开始慢慢回到学校,虽然进度落后,但心态变了。一年后,他考上了普通高中,现在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汽修,干得有声有色。

你看,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有时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想说

孩子在初二阶段出现厌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个信号——他在提醒我们:我需要被理解,我需要支持,我需要知道,即使我不够好,你们依然爱我。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替孩子走完人生的路,但可以在他跌倒时,伸出手,说一句:“没关系,我在这儿。”

学习这件事,归根结底,是孩子和知识之间的对话。而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找回对话的勇气。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2.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4.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5.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6.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7.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8.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9.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