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孩子突然不愿上学?家长这样做才能真正帮到他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6】
初二,是许多家庭开始真正感受到教育压力的一年。原本还算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抗拒、不愿去学校,甚至直接说出“我不想上学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或焦虑:花了那么多钱供他读书,怎么就突然不读了?可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冷静。
这不是一场对抗,而是一次理解的契机。
初二为何成为“断崖期”?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从小学到初一还算平稳,可一到初二,就像换了个人。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对学习提不起劲,甚至开始逃课。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初二之所以被称为“青春期的风暴中心”,是因为它恰好处在身体发育、心理变化和学业压力三重叠加的节点上。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听大人的话”,而是渴望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与此同时,学科难度明显提升,数学开始接触函数,物理也正式登场,英语语法越来越复杂。如果之前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容易在这里“卡住”。
一旦努力后成绩没有起色,孩子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够聪明?”“再怎么学也没用。”这种无助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逃避——不去学校,成了最直接的反抗方式。
先别急着“纠正”,试着去“看见”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纠正:“你怎么能这么想!”“别人家孩子都去,你怎么不去?”但这种回应方式,往往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真正重要的是,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到底在经历什么?
也许他在学校被同学孤立,也许他听不懂课,又或许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父母和老师都看不到他的进步。这些情绪,可能早就积压在心里,只是我们一直没注意到。
与其追问“你怎么不去上学”,不如换一种方式问:“最近在学校,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特别难熬?”或者“如果可以改变一件事,你最想改变什么?”
有时候,孩子不需要你立刻给出解决方案,他只是需要一个能听懂他话的人。
厌学背后,往往是“失败感”的累积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厌学是因为懒、贪玩、没志气。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他们曾经努力过,只是结果不如人意。
想象一下:你每天早起晚睡,认真完成作业,上课也尽量集中注意力,可考试成绩依然在班级下游。老师讲评试卷时点名批评,回到家父母又追问“为什么又考这么差”。一次两次还能咬牙坚持,十次八次之后,谁都会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反复经历失败,且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结果时,就会主动放弃尝试。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时,很可能他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与挫败。他不是不想学,而是觉得自己“学不会”。
如何帮孩子重建信心?
信心不是靠说“你要自信”就能建立的,它来自于真实的成功体验。
我们可以从小目标开始。比如,先帮孩子梳理最近一次考试中做对的题目,哪怕只有三道题,也可以告诉他:“你看,这部分你是会的。”然后一起分析错题,找出其中哪些是因为粗心,哪些是知识点没掌握。
接下来,可以每天安排15分钟的“专属学习时间”,只做一类他曾经做对过的题型。比如一次只练解一元一次方程:
\[ 2x + 5 = 11 \]
解法如下:
\[ 2x = 11 - 5 = 6 \\x = \frac{6}{2} = 3 \]
当他连续几天都能独立完成这类题目时,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比如加入括号或分数:
\[ 3(x - 2) = 9 \]
每完成一个小阶段,就给予肯定。不需要物质奖励,一句“我发现你最近解方程越来越熟练了”就足够。重点是让他感受到:我不是一无是处,我是可以学会的。
沟通,从“不评判”开始
很多家长和孩子谈话,一开始就是“你应该怎样”,结果话没说两句就吵起来。其实,有效的沟通不是说服,而是倾听。
试试用“三句话法则”:
1. 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我注意到你最近早上起床特别困难,书包也经常不收拾。”
2. 表达你的感受:“我有点担心,怕你压力太大。”
3. 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跟我说说,最近在学校感觉怎么样吗?”
避免使用“你怎么又……”“别人都能坚持,你怎么不行”这类带有比较和指责的语言。孩子对语气的敏感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如果孩子暂时不愿和你聊,也不要强迫。可以请他信任的亲戚、朋友、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介入。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倾诉对象。
学习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我们总是把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尺度,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有的孩子虽然数学考不好,但特别会照顾人;有的孩子上课走神,但在画画或音乐上有天赋;还有的孩子不爱说话,但逻辑思维很强,喜欢研究机械原理。
家长可以试着列出孩子的三个优点,不一定是学习方面的。比如:
- 他上次主动帮邻居搬东西;
- 他记得全家人喜欢的食物;
- 他能在游戏里快速找到通关策略。
把这些写下来,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他:“我觉得你是个很细心/有责任心/聪明的孩子。”
这种正向反馈,会慢慢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当他开始相信“我并不是个失败者”,才有可能重新迈出学习的第一步。
家庭氛围,比补习班更重要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下滑,立刻报班、请家教、买资料,恨不得一天补回一年的差距。但如果没有解决根本的情绪问题,再多的补习也只是加重负担。
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才是孩子面对困难时最大的底气。
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 每天留出10分钟,和孩子聊聊学校以外的事,比如他最近喜欢的电影、游戏或球星;
- 避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把餐桌变成轻松交流的空间;
- 父母之间保持良好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或互相指责;
-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比如让他自己安排作业顺序或选择课外活动。
当孩子感受到家是“避风港”而不是“审判庭”,他才愿意回来。
给学校和老师的建议
当然,学校的角色也不可忽视。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在学校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被标签化”的状态。
比如,老师总是把成绩差的学生安排在角落,课堂提问也只关注前几排;或者动不动就说“你这样下去就完了”。这些话语看似是激励,实则是在不断强化孩子的无力感。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看见每一个孩子”。哪怕他成绩不好,也可以因为守纪律、乐于助人、有创意而被肯定。老师的一句鼓励,有时比家长说十句都管用。
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具体表现,同时表达希望老师多给予正向引导的意愿。家校合作,才能形成支持合力。
转折点,往往藏在细节里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初二时整整一个月没去学校。她没有打骂,而是每天陪孩子散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后来孩子主动说起,自己因为一次考试作弊被老师当众批评,觉得“再也抬不起头”。
妈妈听完后说:“我知道你当时一定很害怕,也后悔。但这件事不能定义你是谁。”然后她和孩子一起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承认错误,也表达了想重新开始的愿望。
从那天起,孩子开始慢慢回到学校,虽然进度落后,但心态变了。一年后,他考上了普通高中,现在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汽修,干得有声有色。
你看,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有时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想说
孩子在初二阶段出现厌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个信号——他在提醒我们:我需要被理解,我需要支持,我需要知道,即使我不够好,你们依然爱我。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替孩子走完人生的路,但可以在他跌倒时,伸出手,说一句:“没关系,我在这儿。”
学习这件事,归根结底,是孩子和知识之间的对话。而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找回对话的勇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