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语法核心知识点解析:轻松掌握将来完成进行时与被动语态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对于正在学习高中英语的学生来说,语法常常是让人感到困惑又难以突破的一环。尤其是进入高一后,随着教材难度的提升,像“将来完成进行时”和“被动语态”这样的语法点开始频繁出现在阅读、写作和考试中。不少同学面对这些结构时容易混淆,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理解了它们的逻辑和使用场景,掌握起来并不难。
本文将结合高一年级英语必修二和必修三中的相关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梳理这两个重要语法点,帮助你打下扎实的语法基础。
一、什么是将来完成进行时?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需要表达某个动作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之前“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时态——将来完成进行时。
1. 它用来表达什么?
将来完成进行时描述的是:一个动作从过去的某个时间开始,一直持续到将来的某个时间点,并且可能还会继续下去。这个时态强调的是动作的“持续性”和“延续到未来某一时刻”的特点。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假设你从2025年1月起在一家公司实习,到了2025年12月,你可以说:
>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I will have been working here for twelve months.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今年年底,我在这里工作就满一年了。”这里并没有说之后会不会继续工作,只是强调到那个时间点为止,工作的状态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
2. 基本结构怎么构成?
将来完成进行时的基本结构非常固定:
> will/shall + have been + 动词的现在分词(即动词-ing形式)
其中,“will”用于所有人称,“shall”传统上用于第一人称(I/we),但在现代英语中多被“will”取代。
我们来看几个典型例句:
- By next summer, she will have been studying French for five years.
到明年夏天,她学法语就满五年了。
- They will have been living in Beijing for ten years by the time they move to Shanghai.
等他们搬到上海时,他们在北京已经住了十年了。
注意,这类句子中通常会出现表示“截止时间”的时间状语,比如 by the end of..., by next week, by the time... 等,这是识别该时态的重要线索。
3. 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将来完成进行时不强调动作是否完成,而是强调动作的持续过程。因此,它通常用于可以持续进行的动作,比如学习、工作、等待、下雨等,而不适用于瞬间动词(如 die, arrive, finish 等)。
例如下面这句话就不合适:
> He will have been dying for ten years by then.
(“死”是一个瞬间动作,不能持续十年)
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 He will have been ill for ten years by then.
(“生病”是可以持续的状态)
4.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从过去看未来的延续动作
除了标准的将来完成进行时,课本中还提到了“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这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它的逻辑很清晰。
它指的是:站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去描述另一个更远的未来动作的持续状态。
结构为:
> would/should + have been + 动词-ing
常见于间接引语或叙述过去某人对未来的预测。
例如:
> He told me tha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he would have been living there for thirty years.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告诉我,到年底时,他在那里就住了三十年了。”
这里的“told”是过去时,所以后面描述未来的情况要用“would have been living”。
这种结构虽然在口语中不常用,但在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讲述人物回忆或计划时。
二、深入理解被动语态的使用规则
如果说将来完成进行时是“时间线上的延伸”,那么被动语态则是“视角的转换”——它让我们把关注点从“谁做了这件事”转移到“事情本身发生了”。
1. 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
被动语态的标准结构是:
> 主语 + be动词 + 过去分词 + (by + 施动者)
例如:
-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
- 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时态下的被动语态变化,比如一般现在时的被动是“is/am/are + 过去分词”,一般过去时是“was/were + 过去分词”,将来时是“will be + 过去分词”等等。
但比结构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该用被动语态?什么时候不能用?
2. 不及物动词没有被动语态
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之一。有些动词本身不接宾语,也就是“不及物动词”,它们无法构成被动语态,因为没有“被……”的对象。
比如:
> What will happen in 100 years?
这里的“happen”是不及物动词,意思是“发生”,它不能说成“be happened”,因为“发生”这个动作不能施加在某个对象上。
同样地:
> The dinosaurs disappeared about 65 million years ago.
“disappear”也是不及物动词,表示“消失”,它没有被动形式。你不能说“The dinosaurs were disappeared”,这是错误的。
常见的不及物动词还包括:come, go, fall, rise, sleep, arrive 等,这些词都不能用于被动语态。
3. 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语中有一些动词,虽然形式上是主动的,但意思上却是被动的。这类表达非常自然,也常出现在考试和写作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些表示“性能”或“特点”的句子:
- This pen writes smoothly.
这支笔写起来很顺滑。
- This new book sells well.
这本新书卖得很好。
- The door won’t open.
这扇门打不开。
这些句子虽然主语是物,动词是主动形式,但实际表达的是“被使用时的表现”。你不需要说“is written”或“is sold”,因为英语习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这种被动含义。
这类表达简洁有力,在写作中适当使用能提升语言的地道程度。
4. 感官动词和使役动词的被动变化
这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在主动句中,感官动词(如 see, hear, watch)和使役动词(如 make, let, have)后面接宾语加不带“to”的不定式。
例如:
- I saw him cross the street.
- She made the child clean the room.
但在变成被动语态时,原来的不带“to”的不定式必须加上“to”:
- He was seen to cross the street.
- The child was made to clean the room.
课本中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 A girl saw my wallet drop when she passed by.
→ My wallet was seen to drop by a girl when she passed by.
> The boss made the little boy do heavy work.
→ The little boy was made to do heavy work by the boss.
记住这个规则的关键是:在被动语态中,“to”要补回来。这是一个固定的语法要求,不能省略。
5. 双宾语动词的被动转换
有些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指人(间接宾语),一个指物(直接宾语)。常见的有 give, show, send, buy, lend, teach 等。
例如:
- He gave me a book.
- My father bought me a new bike.
当我们要把这类句子变为被动语态时,可以选择让“物”或“人”作主语。
如果以“物”为主语,需要加适当的介词:
- A book was given to me by him.
- A new bike was bought for me by my father.
这里要注意介词的选择:
- 给予类动词(give, show, send, lend, pass)通常用 to
- 为某人购买/准备类动词(buy, make, cook, get)通常用 for
例如:
- She made a cake for her brother.
→ A cake was made for her brother by her.
- He taught us English.
→ English was taught to us by him.
掌握这个规则,就能避免出现“was given me”这样缺少介词的错误。
三、如何在学习中有效运用这些知识?
了解了这些语法规则之后,关键是如何把它们真正用起来。
1. 多读例句,建立语感
语法不是死记硬背的规则,而是通过大量输入形成的语言直觉。建议每天阅读课本中的例句,或者从英文文章中找出含有将来完成进行时或被动语态的句子,分析其结构和语境。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动语态非常常见:
> The new policy will have been affecting families across the country by next month.
这句话用了将来完成进行时,说明政策的影响从现在开始,持续到下个月仍在进行。
2. 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使用
在写作文时,尝试使用被动语态来变换句式,避免全是“主语+谓语”的主动句。比如:
原句:Many students find grammar difficult.
改写:Grammar is often found difficult by many students.
虽然意思相近,但后者更正式,适合书面表达。
同样,当你描述长期持续的努力时,可以用将来完成进行时增强表达力:
> By the time I graduate, I will ha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eight years.
这样的句子不仅语法正确,还能体现语言的层次感。
3. 做专项练习巩固记忆
可以找一些针对这两个语法点的练习题,尤其是改写句子和时态填空类题目。例如:
- 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动语态:
They will have been building the bridge for six months by December.
- 判断正误并改正:
The story was happened last night.
The story happened last night.
通过反复练习,把这些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写在最后
英语语法并不可怕,它就像一套有规律的工具,只要理解了每种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就能得心应手。将来完成进行时帮助我们精准表达时间的延续,被动语态则让我们在表达中更加灵活多样。
高中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不要因为一时的困惑而放弃深入理解。每一次对语法细节的琢磨,都是在为未来的英语能力添砖加瓦。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思路,轻松应对这些看似复杂的语法点,在学习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李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控制工程
- 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 杨教员 清华大学 数理基础科学
- 刘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