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让古诗诵读成为孩子的日常:一位小学教师的实用指南

让古诗诵读成为孩子的日常:一位小学教师的实用指南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6
让古诗诵读成为孩子的日常:一位小学教师的实用指南

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真实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古诗诵读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它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开启语言天赋、滋养心灵的钥匙。本学期,我有幸参与学校承担的市教科所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并在一年级班级中实践了一整套方法。

孩子们识字量有限,但通过合理引导,他们逐渐爱上了古诗,甚至主动要求多背几首。这份经验源于日常教学,没有花哨的理论,只有实实在在的做法。如果您正为孩子的语文学习发愁,不妨试试这些简单易行的点子。

为什么古诗诵读值得坚持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短几句就描绘出山川风月、人情冷暖。对低年级孩子来说,直接理解诗意可能有些难,但诵读能绕过这个障碍。孩子们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语言的节奏,像听音乐一样自然吸收词汇和表达方式。记得班上有个小男孩,起初对古诗毫无兴趣,总说“字太难认了”。

我们从《咏鹅》开始,配合简单的动作模仿——他学着鹅“曲项向天歌”,边念边比划。两周后,他竟能完整背出整首诗,还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古诗像游戏!”这就是诵读的魅力:它把学习变成体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感。语文素养的提升,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点滴里。

从时间安排开始:让诵读融入生活

好习惯需要时间保障。我们没有额外增加课业负担,而是巧妙利用碎片时间。每天早晨到校后,我留出固定的十分钟作为“晨光诵读”。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打开古诗本轻声朗读。这十分钟不长,但雷打不动,久而久之成了班级传统。有个小女孩告诉我:“妈妈说,早晨背诗脑子最清醒,我现在连吃早饭都想着诗句呢!

”课间休息时,我们也不浪费。每节课前三分钟,全班一起复习昨天学的诗,或者学一句新内容。比如学《春晓》时,我会说:“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鸟儿在叫——‘处处闻啼鸟’,我们一起读!”零散时间的利用,让古诗成了孩子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任务。

检查背诵质量时,我们采用三层小步骤。第一步是学生自背:孩子先自己反复练习,直到能流畅说出。第二步是小组互查:四人一组,轮流背给同伴听。孩子们会认真当“小老师”,帮同伴纠正发音。有个小组发明了“击掌背诵法”,每背对一句就击掌一次,笑声中完成了检查。第三步是老师抽查:我不定期点名,请孩子当众展示。

抽查不追求完美,重点看进步。比如一个内向的男孩,第一次只能背半句,两周后能完整背出,我就大力表扬他的努力。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既保证了效果,又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背诵不再是压力,而是看得见的成长。

用活动点燃兴趣:让诵读不再单调

单纯背诵容易枯燥,我们设计了五个接地气的活动,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涨。这些活动都源于日常教学观察,操作简单,您在家也能轻松尝试。

制作“古诗摘抄手册”:积累变成小乐趣

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专属手册,封面可以自己画图案。我们鼓励他们把喜欢的古诗抄下来,旁边画个小插图或写句感想。比如学《静夜思》,有孩子画了月亮和床,旁边注:“我想妈妈了。”每周五下午,我们举办小型展示会,大家轮流介绍自己的手册。评选标准很简单:内容是否认真、有没有个人想法。

有个男孩的手册里夹着树叶标本,对应《山行》里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他说:“我捡的枫叶真的比花还红!”这个活动不只积累古诗,更培养了观察力和表达欲。孩子们抢着说:“下周我的手册要更漂亮!”

评选“诵读小能手”:小荣誉带来大动力

每周一,我们根据背诵熟练度、课堂参与度,选出三位“诵读小能手”。获奖者名字写在班级光荣榜上,还获得一枚手工书签。书签是我用彩纸剪的,写上“诵读之星”。有个平时沉默的女孩,为了当小能手,课间总拉着同学练习。当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光荣榜时,眼睛亮晶晶的。这种即时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努力会被看见。

家长们也反馈,孩子回家会主动说:“今天我帮同桌背诗了,老师表扬我!”荣誉感就这样转化为持续的动力。

“我是小诗人”比赛:在快乐中比拼

学期中段,我们举办“我是小诗人”趣味赛。规则很简单:谁背的古诗多、理解深,就能赢得“小诗人”称号。比赛现场没有紧张气氛,更像是分享会。孩子们可以选自己最拿手的诗,配上动作或故事。有个孩子背《悯农》时,模仿农民弯腰插秧,全班跟着做动作;另一个女孩背《望庐山瀑布》,用手比划“飞流直下三千尺”。

比赛后,我们不只看数量,更讨论“为什么诗人写这首诗”。孩子们七嘴八舌:“李白看瀑布太壮观了!”“农民伯伯种地好辛苦啊。”这种互动让古诗活了起来,班级里自然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但核心是享受过程。

亲子诵读时光:家庭里的文化种子

家庭是诵读的延伸。我们建议家长每晚抽出十五分钟,和孩子一起读诗。不要求背熟,重在陪伴。比如读《游子吟》,妈妈可以问:“诗里说‘临行密密缝’,你离家时我怎么做?”孩子会想起妈妈整理书包的场景。有位爸爸分享:“以前晚上孩子玩平板,现在我们关掉电视,轮流读诗。

他总抢着读‘慈母手中线’,因为说我是‘游子’。”亲子诵读不只传递文化,更创造了专属的温馨时刻。家长不必是专家,一句“这首诗真美”就能点燃孩子的兴趣。

课堂上的多样诵读:理解诗意的钥匙

在示范课上,我们用多种方式深化理解。比如学《小池》,先播放蝉鸣鸟叫的音频,让孩子闭眼想象画面;再分组用身体摆出“泉眼无声”“小荷才露”的造型;最后轻声诵读。孩子们摸着书本说:“我好像看见蜻蜓停在荷叶上了!”通过动作、声音、图画多感官参与,诗意不再是抽象概念。

一节课下来,他们不仅背熟了诗,还理解了夏天的生机。这种教学法让课堂充满笑声,也达到了课题研究的目标。

习惯养成后的惊喜变化

坚持一学期后,变化悄然发生。孩子们的早读时间从最初的嗡嗡杂音,变成整齐清脆的诵读声。有个曾经抵触古诗的男孩,现在会主动在课间背新学的诗,还教弟弟妹妹。语文课上,他们作文里开始自然引用古诗:“今天春游,真是‘忙趁东风放纸鸢’!”更可贵的是态度转变——诵读从“老师要我背”变成“我想再学一首”。

放学时常见孩子拉着家长:“今天学了新诗,我背给你听!”

作为教师,我也收获满满。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三字经》时,那句“人之初,性本善”让我重新思考教育初心。课题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每天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我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厚实了,备课时灵感更多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融合,让工作有了新活力。

给您的实用建议:轻松开启诵读之旅

如果您想尝试这些方法,这里有几个简单建议,从今天就能开始:

- 从小处着手:选一首短诗如《画》,每天只学两句。孩子读顺了,就夸具体点:“你‘远看山有色’这句读得真好听!”避免说“背不下来别吃饭”之类的话,保护兴趣最重要。

- 让活动变游戏:在家可以玩“古诗接龙”,一人说上句,孩子对下句;或者用积木搭“小池”,边搭边背诗。有位妈妈用冰箱贴拼诗句,孩子边吃水果边玩,不知不觉记住了。

- 重视亲子时光:不必强求每天十五分钟,五分钟也行。关键是一起读时放下手机,专注交流。问孩子:“你觉得诗人开心还是难过?”听听他们的童言童语。

- 接受不完美:孩子背错字很正常,别急着纠正。可以说:“我们再听一遍录音。”慢慢来,兴趣比准确度更重要。我班有个孩子总把“春眠不觉晓”说成“春睡不觉晓”,大家笑着帮他改,他反而记得更牢。

古诗诵读不是为了比赛或考试,而是给孩子一份心灵礼物。当他们在多年后某个清晨,突然想起“床前明月光”而心头一暖,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回响。它培养的不仅是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感知力。作为教师,我常被孩子们的纯真感动:一个女孩背完《江雪》,突然说:“老师,那个钓鱼的老爷爷不冷吗?”看,古诗教会他们共情。

想说,教育没有捷径,但有巧劲。用对方法,古诗诵读能成为孩子日常的阳光雨露。不需要昂贵材料,不需要复杂计划,只要一点时间、一份耐心,和一颗愿意陪伴的心。期待您也在家庭或课堂中,种下这颗文化的种子。当孩子指着晚霞说“落日熔金”,您会明白:所有坚持都值得。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