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中考语文抗疫主题古诗文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中考语文抗疫主题古诗文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7-08
中考语文抗疫主题古诗文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在人类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中华儿女展现出的坚韧品格与古诗文中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本文精选中考语文核心古诗文名句,结合抗疫真实案例,为考生打造兼具文学赏析与现实关怀的备考宝典。通过"经典解析+抗疫映射+考点突破"三维架构,助力考生在积累文化底蕴的同时,掌握作文素材运用技巧。

一、金甲不破终不还:戍边精神与抗疫坚守的交响

经典回放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原诗以戍边将士的铮铮誓言展现保家卫国的决心。金甲磨穿见证着战士们百战艰辛,"终不还"三字铿锵有力,刻画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抗疫映照

在武汉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日均工作14小时,防护服内积满汗水,护目镜在面庞刻下深痕。广东省援鄂医疗队队员王萌在日记中写道:"每次脱下防护服,双手都像泡发的馒头,但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就想起出征时的誓言——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这种坚守恰似古代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

考点突破

1. 修辞赏析:"黄金百战穿金甲"运用夸张手法,通过"百战""金甲穿"的意象叠加,强化战斗的惨烈与将士的顽强

2. 情感把握:诗句表面写戍边之苦,实则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体现"苦中有志"的复杂情感

3. 作文运用:可作"坚守""担当"主题作文的点睛之笔,如《白衣为甲,誓守山河》中化用:"当防护服化作新时代的金甲,逆行者们正以'不破疫魔终不还'的信念书写着现代版从军行"

二、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国情怀的古今对话

经典回放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在贬谪途中写下此联,以"生死以"的决绝态度,彰显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诗句超越个人荣辱,将国家利益置于生死之上。

抗疫映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主任刘丹在请战书中写道:"作为从业20年的呼吸科医生,此刻退缩,良知难安。"其丈夫同为抗疫医生,家中老人将孙辈托付邻居照料。这对"夫妻档"医生的故事,正是"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现代诠释。

据统计,全国4.2万名援鄂医务人员中,超过60%为女性,她们中许多人像刘丹医生一样,毅然剪去长发奔赴前线。

考点突破

1. 对比阅读: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比较,前者强调主动担当,后者侧重被动献身

2. 情感递进:诗句通过"生死以→避趋之"的逻辑推进,展现从生死抉择到行动践行的完整心路

3. 作文运用:在《家国情怀》主题作文中,可构建古今对话:"当林则徐在伊犁垦荒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两个世纪后的白衣战士会以同样的担当,在抗疫战场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死以"

三、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意表达

经典回放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诗人以"同云雨""共明月"的意象,消弭地理阻隔,展现超越时空的深情厚谊。这种"视通万里"的胸襟,与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

抗疫映照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向湖北捐赠物资时,在纸箱上书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意大利米兰街头响起中国民歌《茉莉花》;巴基斯坦调集全国医院库存驰援中国……这些跨越国界的援助,恰似"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现实演绎。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叹:"在病毒面前,人类命运真正成为了一个共同体。"

考点突破

1. 意象分析:"青山""云雨""明月"构成三重意象叠加,形成"自然共性→情感共鸣"的递进关系

2. 主题升华:从个人离别上升到人类共情,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创作传统

3. 作文运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议论文中,可作点睛之论:"当世界各国携手抗疫时,我们终于读懂,王昌龄笔下的'同云雨''共明月',早已为人类命运写下最诗意的注脚"

四、备考锦囊:古诗文与现实的融合之道

1. 素材活化三步法

- 精准引用:完整背诵经典诗句,注明作者出处

- 合理化用:将诗句拆解为"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主题词

- 创新转化:用"防护服如金甲""跨国援助似同袍"等比喻建立古今联系

2. 命题预测与应对

- 作文题:《跨越时空的共鸣》《古诗文中的抗疫密码》

- 阅读题:分析抗疫报道中引用古诗文的表达效果

- 默写题:重点考查"家国情怀""人类命运"主题诗句

3. 高分句式模板

- "当____(诗句)穿越千年,在____(抗疫场景)中重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永恒,更是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

- "防护服上的汗渍,与金甲上的血痕遥相呼应;方舱医院的灯光,和戍楼上的明月交相辉映"

让古诗文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灯塔

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守,到"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再到"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胸襟,这些镌刻在民族基因中的诗句,正在抗疫战场上焕发新的生机。对于中考学子而言,掌握这些古诗文不仅是备考需要,更是理解中华文明精神密码的重要途径。

愿每位考生都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跨越千年的文化温度,汲取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唐教员 中国音乐学院 二胡
  2. 王教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资源与环境
  3. 王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碳储科学与工程
  4. 陈教员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
  5. 乔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
  6. 周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是第二学位)
  7. 马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经济
  8. 杨教员 华南理工大学 生物科学类
  9. 陆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10. 王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