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第11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第11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5-21
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第11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综合复习指南

——从诗词到实验,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一、核心概念解析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点,也是中考高频考点。本章节将通过生活实例、诗词解析和实验现象,帮助同学们系统掌握以下内容:

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二、诗词中的化学: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辨析

例题1(滨州中考真题):

>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C.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本质改变,有新物质生成。

- 选项分析:

- A:野火燃烧是化学变化(生成CO等新物质)。

- B:冰封、雪飘是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 C:石灰石(CaCO)高温分解为CaO和CO,属于化学变化。

- D:蜡烛燃烧生成CO和HO,属于化学变化。

正确答案为 B。

三、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例题2(北京中考真题):

> 用如图装置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蜡烛熔化、掉落,火柴燃烧。

>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________。

> (2)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是(填序号)______。

> A. 酒精燃烧 B. 蜡烛熔化 C. 火柴燃烧

解析:

1. 物理性质与现象:

- 铜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通过“蜡烛熔化、掉落”体现。

-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 化学性质与现象:

-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 酒精燃烧(生成CO和HO)和火柴燃烧(生成CO等)均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性质。

- 答案:(1)蜡烛熔化、掉落;(2)A、C。

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联

例题3(北京中考真题):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 B. 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 D. 氧气用于气焊

解析:

- 物理性质:无需化学变化即可表现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等。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 选项分析:

- A: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 B: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用于炼铁)属于化学性质。

- C: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 D: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 结论:正确答案为 A。

五、拓展知识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典型例证

1. 物理性质的应用:

- 导电性:铜、铝用于电线(例题3)。

- 密度差异:氦气填充气球(密度小于空气)。

- 挥发性:酒精作消毒剂(挥发吸热,同时杀菌)。

2. 化学性质的应用:

- 稳定性:氮气用于食品防腐(化学性质不活泼)。

- 还原性:氢气冶炼金属(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

- 酸碱性: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化学中和反应)。

易错警示:

- 混淆性质与变化:如“木材燃烧”是化学变化,但“木材燃烧放出热量”是化学性质。

- 忽略条件: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但“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六、实战演练:中考真题深度解析

例题4(青岛中考真题):

>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注:原题解析中提到干冰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利用其升华吸热。)

补充解析:

- 干冰升华:固态CO直接变为气态,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白雾”,属于物理变化。

- 错误选项可能为“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与化学性质关联,但实际仍为物理性质。

七: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定义****实例**
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冰雪融化、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木柴燃烧、金属锈蚀
物理性质不需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导电性、密度、颜色
化学性质需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陈教员 哈尔滨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2. 郑教员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李教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4. 李教员 浙江大学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5. 王教员 烟台南山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6. 王教员 河北师范大学 英语
  7. 翁教员 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8. 赵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土壤学
  9. 陈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行政管理
  10. 刘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